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

第102章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102章

小说: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斡上蠊恚夜硗泛我蚩杉鞴砑词琴纭挝墓恚嗍鞘奘簦巧窳橐病Nふ阉蒂缥界遥笫辣渥魃谨蹋桃嗍奘簦巧窳椤使砑促缱郑晡廊松窳橹啤!鄙蚣媸拷徊铰壑ぃ骸镑桑貉镄邸陡嗜场罚淤玺z而抶獝狂’。张衡《东京赋》,‘残夔魖除与罔象’。《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炙,象有角’。按魖即夔也。”(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l88页〃、192页)
  明白了虚耗之鬼“魖”即夔,有助于理解钟馗捉鬼故事的产生。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三“钟葵·钟馗·终葵”条引《北史》:“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认为“后世画钟葵之门,谓之辟邪,由此附会也”。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二“钟馗”条说:“《金石录》晋、宋人名以终葵为名,其后讹钟馗。”还引陈心敬的观点,指出“钟馗当作终夔”,因“古文夔一作馗”,“夔,山鬼”,“穷治邪鬼,故称终夔耳”。此说实乃真知灼见!根据我们以上分析,终夔之“穷治邪鬼”也就是治夔,即治虚耗之鬼。
  【除“虚耗”的习俗】
  钟馗捉鬼的故事产生于唐代,自唐代中后期开始,钟馗信仰迅速传播。北宋时代,禁中旧有吴道子所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题记说唐玄宗奖赏吴道子,批日:“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知。以祜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悉。”(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钟馗捉鬼的故事经过官府颁发图像,告示天下,而广为流传。唐玄宗时代开始,岁暮向大臣赐钟馗图和历日,并为五代和宋朝继承,这也促进了钟馗信仰的普及。
  虚耗也伴随着钟馗的普及而普及。唐末《辇下岁时记》记载了都城长安的“照虚耗”习俗,至宋代,禳除虚耗的习俗进一步流传。禳除虚耗与逐除疫鬼的驱傩有密切关系。由于驱傩为冬至后特别是腊日的活动,唐代行腊晦傩,即除夕行驱傩。宋以后除了继承除夕驱傩外,祀灶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祀灶日也是驱傩的重要时期。所以祀灶日和除夕是禳除虚耗的主要日期。用灯照是禳除虚耗的主要形式之一,正月十五日是灯节,而十六日为耗磨13,故元宵日也是禳除虚耗的重要日期。加上冬至和填仓节,攘除虚耗主要在从冬至到来年正月的冬季期间进行。
  禳除虚耗的形式主要是用灯照、击鼓吓、给食物以及示以钟馗,即照虚耗、打耗、饲耗、除耗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照虚耗】
  依进行时间不同分别介绍:
  (1)除夕照虚耗。《辇下岁时记》讲唐代“年夜”以“灶灯”照虚耗,唐代祀灶取晦祭说,故此处的“年夜”是大年三十的除夕。此条资料《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在除夕部,也是一个证明。
  宋代除夕照虚耗的记载颇多。宋阙名《异闻总录》四:“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吕原明《岁时杂记》记北宋习俗:“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q-n9htm),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九“照虚耗”)周密《武林旧事》专记南宋临安风俗,其卷三《岁晚节物》说除夕“又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宋代照虚耗的场所是厨、厕、门及床下。前三个场所是唐代文献中未记载的,其中厨与灶相联系。明代照虚耗习俗,见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0《熙朝乐事》,说除夕夜杭州人“燃灯床下,谓之照虚耗”。明代地方志存世不少,但在笔者经眼的数百部方志中,尚未发现照虚耗的记载,拙见这或许是方志风俗志记载习惯造成的,并不说明明代各地无此俗。清代地方志除夕照虚耗的记载明显增加。
  照虚耗是通过燃灯实现的,地方志也记载有些地区除夕燃灯,但名之日“照岁”、“照年”等。例如在明代,万历浙江《黄岩县志》卷二《舆地上·风俗》说当地“燃灯照岁”。崇祯福建《龙溪县志》卷四《风俗》记载岁除:“家家燃灯焚旧灯,檠以迎新,谓之照年。”在清代,康熙福建《寿宁县志》载除夕:“人家遍屋张灯,谓之照年。”道光福建《罗源县志》说腊月二十九:“燃灯满室,日照岁。”光绪浙江《永嘉县志》:“至夕,燃烛遍室,谓之照岁。”在名为“照岁”或“照年”的习俗中,一般在室内“燃灯”或“燃烛”,这一习俗尤以福建地区流行.那么“照岁”是否就相当于“照虚耗”呢?先看清同治修两部湖南方志记载。《安仁县志》说:除夕“迎灶神,多设香烛以照邪祟”。《临武县志》讲除夕“每房及闲屋舍皆具灯”。我想后者具灯的意义同前者一样是“照邪祟”,与“照虚耗”的目的是一致的。再看同治修江西《新城县志》:除夕“燃灯于各室及楼上,鸡埘、豕芰皆遍,谓之照岁耗”。照岁耗,可视为“照岁”与“照虚耗”的合一。因此,“照岁”、“照年”是驱除邪祟行为,主旨同照虚耗一致。
  (2)祀灶日照虚耗。《辇下岁时记·灶灯》所记载的照虚耗因系“灶里点灯”。与祀灶关系密切。宋代照虚耗分别在腊月二十四祀灶日和除夕进行,而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盛。除前引《岁时杂记》、《武林旧事》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白牧《梦粱录》均记载于“交年”的腊月二十四日祀灶照虚耗,前者日:“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后者云:“其夜家家以灯照于卧床下,谓之照虚耗。”
  清代的情形,祀灶日照虚耗场所除了与除夕相同者外,强调灶里、灶上以及釜中.河北永平府特殊,是在田间燃烛。
  (3)元宵节照虚耗。前面提到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照虚耗是在“孟春望夕”.即正月十五日灯节。清代江西方志中多有元宵照虚耗的记载,例如同治《安义县志》说元宵“点灯灶上”,“其即照虚耗之意欤”。同治《东平县志》:“十五夜,闲房别室皆燃灯烛,谓照虚耗。”同治《萍乡县志》:“至元宵,暗室皆燃灯,谓之照虚耗。”同治《分宜县志》:元宵“又于窗户暗室均点蜡烛,名日照虚耗”。同治《都昌县志》:元宵“又或点灯釜中,谓照虚耗”。此外,顺治浙江《颍上县志》:上元“夜则张灯于门,谓之耗灯”。耗灯,即照虚耗之灯。浙江也有元宵照虚耗的习俗。
  (4)天仓节照虚耗。天仓又写作填仓、添仓,正月二十日、二十五日是其节期。清光绪山西《左云县志稿》记载:“二十日俗谓小天仓。是夜各户仓房燃灯,日照虚耗。二十五日谓老天仓,各家燃灯如前。”同治山西《阳城县志》卷五《风俗》也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梁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日补天穿,俗日添仓。咸于室隅邃处燃灯,名日照鼠嫁。”天仓节的主要习俗是作仓存粮,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忌讳出财的观念。照虚耗即在于防止仓储亏损、消耗,此日照鼠嫁,意在防止老鼠盗窃,照鼠嫁当由照虚耗而来。
  综上所述,照虚耗是旧岁结束、新年开始之际的习俗,下面对这一习俗略作说明。灯火在古代被认为可以驱鬼。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即在正月第一个末日晚上,点燃用芦苇捆扎的火把,照亮井厕里,那么众鬼就会逃跑。旧题东汉郭宪撰,实为六朝人托名之作的《汉武洞冥记》也说:“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进一步证明灯火驱鬼的观念在六朝十分流行。唐以来的照虚耗习俗承继了这种观念。
  照虚耗的场所,唐代是灶里,在宋代扩大为厨、厕、门及床下,清代的范围更广及浴室、井以及楼上、鸡埘、豕莶等阴暗、潮湿之处。另外,如记载中出现的“区陬”、“闇陬”、“宅中隐处”、“房下”所示.屋里的角落和暗处也是照虚耗的场所。换言之,上述地方是虚耗易于藏身和出没的所在。
  照虚耗亦被理解为照老鼠。在天仓节照鼠耗中已经涉及这一问题,此处再作补证。《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录的一些资料,显示出人们把虚耗之耗作为耗子理解。如卷九一“季冬部”引《琐碎录》:“二十四日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也。二十四日取鼠一头烧在于子地上埋之,永无鼠耗。”为了“永无鼠耗”的巫术于腊月祀灶日照虚耗时进行。是把鼠耗作为虚耗理解的缘故。卷九十五“除夕部”引江南地区武进县志书说:“喂鼠饭一盂.益以鱼肉,置之奥窔处而祝之日:鼠食此毋耗吾家。”视鼠害为耗,也是鼠耗由虚耗而来的一个证明。卷十五“孟春部”引直隶永平府志书。记载正月“二十四日以鼠会亲,是宵燃灯,一岁作耗,故禁火”。同样把鼠害视为耗。还有一些地方把照虚耗的除夕作为鼠嫁日,例如同治《钟祥县志》除夕“每室置灯,日照虚耗。以花簪饼饵饲鼠,为嫁鼠,免鼠耗”。民间把照虚耗的日子视为老鼠嫁女的时间,鼠耗之耗混合了照虚耗的耗和耗子的耗。更直接的证据是樊彬《津门小令》所说天津“灯夕照鼠耗”,所谓“灯照元宵无鼠耗”。另外上面提到照虚耗的场所,实际上也是适宜老鼠生存的地方。照虚耗中含有照老鼠的成分。明代《正字通·鼠》说:“俗称鼠为耗虫。”更可见将老鼠称为耗子,很可能是从虚耗之耗引申出来的。
  【打耗】
  鸣鼓是腊祭的重要手段。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隋杜公瞻注引“《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这些记载反映出古人有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对腊月击鼓的性质也有不同看法,宋朝高承《事物纪原》卷八《驱傩》引《轩辕本纪》:“子游岛问于雄黄日:‘今人逐疫出魁,击鼓呼噪何也?’雄黄日:‘黔首多疫,黄帝氏立巫咸,使黔首鸣鼓振铎,以动心劳形,发阴阳之气,击鼓呼噪,遂以出魁。黔首不知以为祟魅也。’或记以为驱傩之事。”把“鸣鼓”解释为“发阴阳之气”。从“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看,鸣鼓有催春的含义,《周礼·春官·篇章》:“中(仲)春.昼击土鼓。”亦当是此意。
  宋以后,击鼓驱除鬼祟,时间为岁暮至来年的元宵节,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
  湖州土风,岁十二月,人家多设鼓而乱挝之,昼夜不停,至来年正月半乃止。问其所本,无能知者,但相传云,此名打耗。打耗云者,言警去鬼祟也。《世说》祢衡作渔阳,蹀躞而前,正是正月十五。案时而言,此说近之矣。然其挝击不待正月,又似不相应也。
  文中祢衡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袍为渔阳掺檛(按:鼓曲名),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的确这是接近打耗习俗的一个故事。乾隆四年修《湖州府志》作者在岁时风俗“除夕”条下有一按语:“郭畀《郭天锡日记》云:湖州乡俗,从冬至至元宵各家击鼓,谓之催年鼓。是此风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