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医学传灯-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加味柴胡汤x
柴胡 黄岑 甘草 花粉 白芍 麦冬 山栀 大黄
x独活寄生汤x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 茯苓 甘草 杜仲 牛膝 续断 秦艽 防风 独活 细辛 肉桂 桑寄生
(按此方重在助阳以驱湿小溲清白脉来尺微寸缓是其的剂若湿热未尽者尤宜三复庶免抱薪救焚之虞)
卷上
燥
属性:人之脏腑。有血脉。有津液。津液又在血脉之先。得心火之化。变成血脉。流于坎宫。得命门真火之化。变成真精。
其原生于胃。输于脾肺。下灌两肾膀胱。以为一身之阴气。胃气得之。则留恋不脱。若津液亏损。胃为孤阳。阴绝
而阳亦绝。古云。伤寒偏死下虚人。盖有见于此也。今之医家。不知津液为何物。动手便用燥剂。杀人惨于刀刃矣。
然而
燥之一气。诸书从未辨明。即以素问之遗。亦言秋伤于虚。后代名医错出。并无一人改正其讹。所以疑
误至今。用药鲜当也。惟法律始详辨之。盖言风主于春。寒主于冬。暑湿火兼主于夏。而燥则专主于秋也。立秋之后。
犹是夏天余气。热中有湿。所以草木犹青。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
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阐发致燥之由较胜于喻氏)凡有身热咳嗽
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治当养血生津。不可妄投燥剂。戕人
性命。极为要紧。然燥令虽主于秋。凡久亢不雨。津液少者。亦生燥病。岂独
主于秋乎。治者明之。
x柴胡芍药汤x
柴胡 黄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麦冬 知母
(清燥救肺汤亦可用较此方尤为得宜用桑麻麦冬阿胶以滋燥杏仁梨皮以润肺是谓有制之师也)
卷上
火症
属性:火症之脉。洪数为顺。细数无力则凶。亦有火盛之极。而脉反沉。小伏匿者。即大易。所谓干之上九
亢龙有悔者。是也。脏腑之中。火从何来。气之不得其平为之也。有实火。有虚火。有相火。有燥火。
有湿热之火。又有郁火。猛烈之火。无名之火。皆不可以不察也。何谓实火。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气未
损。真精未亏。或因饮酒之蕴热。或因暴热之外侵。目赤。喉痛。胸满。气喘。宜用黄连清心汤。柴胡泻肝汤。
黄芩清肺汤之类。若是虚火。东垣之论。确不可易。东垣曰。饮食所伤。劳倦所损。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症似白虎。但脉来洪大。虚而不长。不可以实火投治。当有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则自愈
矣。倘以实火治之。立见危殆。又有相火者。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熬煎真阴。
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急用滋阴地黄汤。填补真阴。务使水壮而火息。一切凉药。毫不可施。至若燥火者。肠胃涩滞。
津血不充。大便常闭。先用脾约丸润之。后用地黄固本之剂。若用芩连栀柏。百
剂无功。湿火者。湿生乎热。热生乎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或痿与臌。从而
生焉。故有大便久秘。及更衣则又溏泄。热在肠胃之外故秘。湿在肠胃之中故溏。宜用柴苓汤加黄柏玄参之类。
不可因其泄泻。禁其寒凉。若夫猛烈之火。或从右胁起。或从脐下起。或从足底起。皆为疠症。丹溪以为不可
骤用凉药。恐其扑之而愈张。抑之而愈扬。先以甘草煎汤。兼泻兼缓。俟其猖狂少定。量其虚实治之。亦一法也。
郁火者。腹中作痛。肌表热。四肢热。摸之烙手。此因过食生冷。郁遏阳气于脾土之宜用清阳散火汤。无名之火
一发。即不识人。或狂言失志。或直视声鸣。或手足螈 。或闭目无言。或发
数日而终者。或一发便脱者。或卧枕而逝。人不及知者。既无经络之可寻。
又无脉症之可据内经所谓暴病暴死。皆属于火者是也。可不审乎。(按人身肝火最烈燔灼无忌善治者先平肝
火而余脏之火自缓也)
x黄连清心汤x
当归 白芍 生地 麦冬 山栀 连翘 甘草 薄荷
x柴胡泻肝汤x
柴胡 甘草 当归 川芎 青皮 山栀 连翘 龙胆草
x黄芩清肺汤x
荆芥 薄荷 黄芩 山栀 连翘 麦冬 白芍 桔梗 甘草 桑皮
x滋水地黄汤x
熟地 山药 白茯 丹皮 山萸 泽泻 麦冬 白芍 玄参
x清阳散火汤x
山栀 黄芩 白芍 白芷 紫苏 川芎 枳壳 桔梗 甘草 白茯
卷上
风湿
属性:风湿者。先伤于湿。而后伤于风也。其症一身尽痛。比之伤寒身痛。殆有甚焉。因知其为风湿也。风从上受。湿
从下受。殆至两相抟聚。注经络。流关节。渗骨体躯壳之间。无处不到。是以无处不痛也。其症有轻有重。轻者脉浮
弦细。浑身酸软无力。宜用加减柴葛汤。风在外而湿在内。不可大汗。恐风去而湿仍存。惟此轻解之剂。内外之邪俱去。
若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脉沉细缓无力者。宜用桂枝白术汤。助阳以驱湿。不易之法也。重者周身
大痛。脉浮洪数。亦用加减柴葛汤。若头面目赤。身热足寒阳气不能下通
于阴者。宜用柴陈汤加枳壳大黄以下之。如发散之后。上体已愈。下体疼痛不止者。宜用柴苓二妙汤。
x加减柴葛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紫苏 川芎 山栀 苍术
续断 枳壳 木瓜
治风湿之法。固宜散风行湿。而清热利气之药。亦不可少。盖以湿邪在经。气滞不行。郁而成火故也。
x桂枝白术汤x
桂枝 白芍 甘草 白术 木瓜 续断 陈皮
x加减柴陈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枳壳 大黄
x柴苓二妙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赤芍 泽泻 苍术 黄柏 木瓜 续断 牛膝 杜仲
卷上
风温
属性:风温者。先伤于风。而后伤于热也。凡人先伤于风。经络之间。已自有热。又感时令之热。饮食入胃。气滞不
行。变成浓痰浊饮。胶固不散。又遇新谷裹结成病。其症喘渴多睡。四肢不收。宜用柴胡化滞汤。但清其胃。其病
自愈。然不但风温互感后有此症。凡天令久暖。素有痰火者。每有此恙。仲景恐人误认寒症。妄用发汗。故辨于伤
寒门中。其实非伤寒也。
x柴胡化滞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枳实 浓朴 山楂 杏仁 赤芍 陈皮
便闭宜加大黄。
卷上
湿温
属性:湿温者。先伤于湿。而后伤于暑也。其症胸满妄言。两胫逆冷。此因暑湿客于脾经。正气不行。郁而为火。
故令语言谵妄。湿热上壅。阳气不能下通于阴。故令足寒。仲景恐人认为寒症。误投发散。所以引入寒门。
其实非寒症也。夫湿温何以不可发汗。盖因湿邪在胸。已自有热。又遇暑气客之两热相侵。犹未混合。为一汗之。
则两邪混合。闭塞经络。不死何待耶。宜用柴胡清中汤。若脉来洪数。或上盛下虚者。加大黄以下之。难经云。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抟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抟湿
也。此言非不有理。但脉之变化不齐。不可执为一定耳。(此二句名言可佩)
x柴胡清中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枳实 杏仁 石菖蒲 黄连 赤芍
暑湿侵脾。必有痰食留结。化痰化滞。亦不可少。
卷上
瘾疹
属性:瘾疹者。遍身小颗。红白不一。有若痱子之状。或如黄豆样者。重者身发寒。脉来洪数。状类伤寒。宜用岑连败毒
散。
三四日不解。即为夹疹感寒。柴胡化滞汤。实为主剂。不过过用凉药。壅遏其毒。轻者。微寒微热。脉细微数。愈而复
发。此因湿中生热。热极生风。宜用疏风养荣汤。常服六味地黄丸。滋肾水以荣肝木。则虚风自息矣。又有身发疙瘩。
有如丹毒。痛痒不常。脓水淋沥者。宜用解热柴陈汤。
x芩连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黄芩 连翘 甘草
x疏风养荣汤x
白芍 当归 生地 柴胡 防风 薄荷 麦冬 地骨皮 山栀
x解热柴陈汤x
柴胡 黄岑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山栀 赤芍 苡仁 贝母
身热加荆防。(肤燥加蝉衣 云增)
卷上
痛风
属性: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有若虎咬之状。故又名为白虎历节风。有痛而不肿者。有肿而且痛者。
或头生红点。指肿如捶者。皆由肝经血少火盛。热极生风。非是外来风邪。古今诸书。皆以风湿为言。疑误舛谬。
害人不浅。素邮袁体庵先生出。改正其非。讲明其理。始知痛风。由于风热血燥也。所制逍遥散一方。每使病者。连
服百剂。不终其剂者。日后变为疠风。屡试屡验者也。识者珍焉。(按袁氏心传世乏刊本展转抄缮错谬
甚多惟其中名言阐发启迪后进匪浅)
x加减逍遥散x
当归 白芍 熟地 川芎 柴胡 防风 薄荷 连翘 山栀 麦冬 甘菊 丹皮
卷上
劳倦
属性:劳倦者。奔走劳力之后。恶寒发热。脉来弦数。状类风寒。但初起必有劳倦之因。自可为辨也。设若劳倦而感风寒。
又极难辨。但劳倦之人。一周时许。自然汗出而解。若四五日不解者。又属之风寒也。治之之法。先用清胃散
火汤。治其标邪。后用加味地黄汤。培其根本。盖火之有余。必因水之不足。少年得此。日后每成虚痨。不可不察也。
若清散之后。脉沉细缓。或洪大无力者。治当益气养血。又非地黄丸。所司也。东垣言劳倦之病。脉来洪大。虚
而不长。当以甘温补之。然初起有火。未可骤与。必先清热健脾。方可议补。(阐发先后用药之理句句详明)
x清胃散火汤x
山楂 浓朴 山栀 黄芩 陈皮 枇杷叶 麦冬 当归 白芍 防风
柴胡 干葛
卷上
痰火
属性:痰火为病。恶风发热。脉来弦数。全与伤寒无别。但听其咳嗽气急。可以知其为痰火也。夫痰火之起。由于脾经血
少。胃火太甚。熬煎津液为痰。上传于肺。故令咳嗽气急。然胃火一动。相火翕然从之。所以恶寒发热。宜用舒
中芍药汤三四剂后。脉宜和缓。若弦数不减。数大有力。是为孤阳无阴。多主于死。若脉来微减或细数者。法当
看其痰色。如咳吐黄痰。胸中不快。食积生痰。宜用栝蒌枳实汤。如痰色青白。稀而不稠者。肾虚水沸为痰。宜用
加味地黄汤。滋水以制火。不必拘于治痰也。又有初起之时。外无寒热诸症。内无烦热气急。但见神昏不安。肢体无力。
声音低小。饮食不进。脉来沉细无力者。宜用香砂六君子汤。甚则八味地黄丸。亦可用也。
x舒中芍药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柴胡 黄芩 枳壳 桔梗 白芍 木通 贝母 栝蒌霜 天冬
有食加浓朴。
x栝蒌枳实汤x
陈皮 白茯 甘草 枳实 栝蒌霜 贝母 当归 桔梗 山栀 黄芩
x加味地黄汤x
熟地 山药 白茯 丹皮 山萸肉 泽泻 天冬 麦冬 桔梗 甘草 牛膝(倍用)
x香砂六君子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人参 白术 砂仁 香附 藿香
卷上
咳嗽
属性: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而不清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而生痰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脾生痰而
传于肺也。风寒劳嗽。自有本条。四时咳嗽。不可不辨。丹溪云。春是上升之气。夏是火炎上最重。
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束。所谓上升之气者。春天木旺。肝火太甚。乘于肺金。故令咳嗽。宜用清肝宁嗽汤。
脉必弦数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