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2讲发散药-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羌活与桂枝都能祛风散寒,但羌活善于祛散头项脊背部的风寒,而桂枝则善于祛散肩臂手指的风寒。羌活配片姜黄、桂枝,可治肩、臂、手等部位的风湿疼痛;配荆芥、防风,治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尤其对后头部疼痛明显的,效果更好;配苍术,治头痛如裹;配菊花、白蒺藜、蔓荆子,治受风目赤。
羌活又常用为治疗上半身疼痛和后头部疼痛的引经药生 姜
生姜味辛,性微温。常用于解表发汗、发散风寒的方剂中,以治风寒感冒。可配伍麻黄、荆芥、桂枝、苏叶等同用。也可单用生姜一味,切碎,加红糖适量煮汤饮服,治风寒感冒。前人经验中有“行阳分而发表散寒,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的记载,可资参考。
生姜配半夏有明显的和胃止呕作用,并可解半夏毒。生姜也可解南星毒。
生姜与大枣同用,能益脾胃元气,温中祛湿;与白芍同用能制白芍之寒而温经止痛。
生姜汁可化痰止呕,用于治风痰口噤不语,风痰阻滞经络半身不遂等证。这时常配竹沥汁同用。一般用法是,竹沥汁31克兑入生姜汁六、七滴,分两次服。
干姜温中祛寒、温肺化饮。炮姜温经止血。生姜发散风寒,并能止呕。煨姜治胃寒腹痛,和中止呕,比干姜而不燥,比生姜而不散。要注意根据病情,分别选用。
生姜皮有行水气、消浮肿的作用。可配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猪苓、茯苓等同用。
生姜的用量一般是二、三片,或3克至9克。干姜、煨姜、炮姜一般用量是1。5~6克。特别情况可用至9~12克。
生姜皮常用量是1~4。5克。生姜用量不宜过大,用量太大,刺激肾脏发炎。
细 辛
细辛气味辛温,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可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常与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等配伍应用。本品有升浮之性,故又可用于头面部诸风百疾。
细辛的主要特点是有窜透开滞的效能。“辛”味能“开通”,可用它开胸中滞气,通肺窍,疏通关节,而治疗咳逆上气,寒痰喘嗽,眼风流泪,鼻塞不闻香臭,风寒痹痛等证。因能辛通肺气,故亦有“利水道”的作用。
细辛可入心、肾、肺、肝四经,故与桂枝、薤白、当归、丹参同用可治胸痹心痛;与独活、桑寄生、川断、乌药、当归同用,可治腰、膝、腹部疼痛;与干姜、五味子、半夏、麻黄、杏仁同用可治寒饮犯肺的咳喘;与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白芷、瓜蒌同用,可治妇人乳结疼胀,经血不行;与草决明、石决明、羊肝、木贼草、夏枯草同用,可治目痛,目痒,流泪等。
蚕沙也能通凝滞,但偏用于祛风湿滞于肌肉而致的肌肉疼痛。细辛主要是搜风湿寒邪滞于肝肾而致的筋骨疼痛。对经久不愈的疼痛,在应证汤药中加入本品,常常取得好效果。
独活善搜肾经气分伏风,细辛善搜肝肾血分风寒。
细辛的常用量是1~3克,一般不超过3。2克。前人有“细辛不过钱(3。125克)”的说法,但这是指单服细辛而言。在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时,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临床上也有在处方中用1。5克、6克、甚至9克的。但须仔细分析,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不可贸然地使用大量。
。 辛 夷
辛夷气味辛温,有祛风通窍的作用,尤善于通鼻,以散风寒。故常用于通鼻窍,为治鼻病的要药。例如:治风寒感冒的鼻塞不通,可配合细辛、荆芥、防风、苍耳子同用;治鼻炎、鼻窦炎,可配合白芷、细辛、苍耳子、川芎、菊花、银花同用。临床上遇有鼻渊(鼻塞、流腥臭脓涕)、鼻鼽(音求,鼻流清水涕)、鼻窒(鼻中生肉窒塞鼻孔)、鼻疮、鼻塞流涕等,都可随证配伍应用。
苍耳子也能治鼻病,但偏于散头部风湿,兼治头风头痛;辛夷则偏于散上焦风寒,开宣肺窍。
细辛也有辛通走窜的作用,可通全身之气,但偏于入心肾两经。辛夷则以通上焦之气为主,但配合桑枝、桂枝、松节、红花等也可通利关节。
白芷也能芳香通窍,但主要散头面的风寒而治前头痛、鼻塞。辛夷则善于散上焦风寒,宣肺而通鼻窍。
辛夷配鹅不食草、苍耳子、白芷、薄荷、梅片为细末。用少许搐鼻用,可治鼻塞不闻香臭,鼻炎、鼻窦炎等。
辛夷内服用量一般为6~10克。
阴虚火旺者忌用。
紫 苏
紫苏性味辛温其气芳香,主要用于解表散寒,但兼有芳香理气、和胃止呕的作用。常用它治疗兼有胸闷、呕吐、胃部不适的风寒感冒(即俗话说的“停食着凉”)。常同藿香、荆芥、防风、陈皮、神曲等配合应用,例如藿香正气散。从近些年的临床经验来看,本药常用于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解表散寒用苏叶,行气宽中用苏梗,和胃止呕用紫苏(梗叶齐用),降气消痰用苏子(要略炒捣碎用)。
苏梗还有理气安胎的作用,常用于妊娠呕吐、妊娠腹胀等的治疗。
紫苏有香气,能芳香辟秽、祛暑化浊,解鱼蟹毒,所以也常用于暑湿秽浊、鱼蟹中毒而致的胸闷、呕吐、腹痛等的治疗。
苏子下气消痰的作用比较明显,善治肺气喘逆、痰嗽等症,但脾胃气虚常有腹泄者忌用。
紫苏配独活、苍术、槟榔,可用于脚气病;配生石膏、白芷,可用于口臭病。配香附、麻黄,可用发汗解表。
常用量是6~9克。用苏叶时,一般要写明“后下”。
羌活的常用量是3~10克。
本品辛温燥烈,由于血虚而致全身空痛、虚弱乏力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