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1-内经评文 >

第7章

441-内经评文-第7章

小说: 441-内经评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 
暴痒。取之所别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督脉之别。名曰长 
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 
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 
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如此钜制以十字结之何等 
神勇) 
此篇如时艺两截题做法前叙十二经。后叙十五络。中间由经卸络。恰似中渡。洋洋洒洒浩气直行。其叙经脉。曲折 
处笔力。轻捷醒豁。毫发毕见。试问。视禹贡事绪。孰繁孰详。笔力孰醒孰快。虚实二字。一线到底是谋篇之密也。而 
排比铺张之中。自有曲折隽永之致。读之但觉灵光满纸。实处皆虚。板处皆活。运笔之妙千古无两。 

卷三
经别第十一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 
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 
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 
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其一道下 
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 
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 。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 
别。皆为正也。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 
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 。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 
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 
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 。此为四合也。手少阳之正。指 
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 
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 。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 
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据事直书条理分明疏畅之中自见苍老。通篇无一字非实事。无一句不排比。却无一字一句板滞者。叹其笔力之清雄 
也。 

卷三
经水第十二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 
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 
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 
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 
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 
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 
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 
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 
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 
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 
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 
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 
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 
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言浅深 
多少虽有定数又当揣人之少长肥瘦而意为增损之也)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 
过此者则脱气。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浓薄。肉之坚脆。及 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 
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所度之人 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 
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此即所谓以心撩之也) 
比经脉于经水。无甚深义。不过拟议远近。浅深多少之象数耳。后幅论刺法之浅深。及取穴之量度。词极圆活笔亦 
生动。 

卷四
经筋第十三
属性: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 。其别者。结于 
外。上 中内廉。与 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 
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纲或作网误此谓目上胞内开阖之筋也)下结于 。( 音求即颧也)其支者。从腋后外廉。 
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其病。小指支。(支撑拄不便也) 
跟肿痛。 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 
仲春痹也。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 
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 季胁。(季胁二字乃 之注也经文每多如此)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 
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篇中颔字皆与常说不同乃指眉后陷中开 
口合口其处即为之振撼也一作 )上结于 。支者。结于目 。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 
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 
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足 
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 
循。结于(缺此缺谓缺其文也马注作缺盆误以上下文部位推之当在伏兔之下)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 
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 
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急。 
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 
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足太阴 
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 
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 
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之下。 
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 
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螈及痉。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 
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厥阴主筋为诸筋之所系属也)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 
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 
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 
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 
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 
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篇中独此句是气化之病)颈筋急。则为筋 颈肿。 
寒热在颈者。(似当作寒热在颈者则为筋 颈肿)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 
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