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临证实验录 >

第26章

临证实验录-第26章

小说: 临证实验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前胃病,系中虚有寒,产后恶露未尽,为胞宫蓄瘀。
正虚邪实。当扶正祛瘀。先贤谓产后勿忘虚、勿忘瘀,实经验之谈也。拟四君子汤合桃仁承气汤治之: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桃仁10g川军10g芒硝6桂枝10g坤草30g一剂
    二诊:药后泄泻三次,腹痛止,恶露停。胃纳仍差,舌苔自腻。脉细弱,左少腹不再急结,脐左右仍有压痛。
知邪去大半,瘀滞已消,当健脾和胃以治,拟: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鸡内金10g赤芍15g坤草30g紫苏10g三剂
    三诊:腹痛再未发作,胃纳已醒。乳汁仍少,为气血失充之候。嘱原方续服,待气血充沛,乳汁自如泉涌。
    圣愈汤证
    孙某,30岁,忻口人。产后月余,气血未复。而勤于家务,致气血一亏再亏。血虚则筋失濡养,虚甚则肝风内动。症见手足搐搦,背项抽掣疼痛,一如细筋牵引,时发时止。且倦怠少气,动则汗出,心烦少寐,纳谷尚可,大便干秘。舌质淡白,脉沉细弱。
    产后瘛疭,多属血虚津亏,筋脉失其所养。宗“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拟圣愈汤加味以治:
    黄芪30g党参30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5g熟地15g鸡血藤15g木瓜10g四剂
    二诊:瘛疭止,体倦汗出略减,嘱多息少作,并服养血归脾丸一月。
    按:瘛疚,俗称“抽风”。产后瘛疚,西医谓缺钙所致。中医认为,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藏摄归肝。
肝主筋,靠血濡润,始得屈伸自如。血虚则不能和营卫,润筋骨,故而瘛疭风动。若投风药以治,徒伤津液也。惟宜补气养血。则风自熄,筋自舒。
子宫脱垂
    补中益气汤证
    郭某,年未届三十,已子女成群,又家境欠丰。其阴血之亏耗不言可喻。今子宫脱出月余,行立明显,睡卧可复,若狐疝一般。望其形体赢瘦,面有菜色,舌淡红少苔。
询知倦怠神疲,自汗短气,动则尤甚,心悸少寐,腰脊酸痛,头晕耳鸣,茶饭不馨,小便清长,大便二三日一行。
经量少,带下多。切其脉,沉细弱。诊其腹,腹软无压痛。
    观其脉症,知系气血两亏,心脾肾俱虚,中气下陷。
治宜升提中气,健运中宫,脾胃得健,生化气血,自能调和营卫,洒陈脏腑,固摄子宫。拟补中益气汤加昧:
    党参15g  白术15g黄芪30g陈皮10g升麻4。5g当归10g炙草6g柴胡6g生地15g龙牡各30g五剂
    二诊:阴挺依旧,气短自汗减轻,睡眠好转,知饥索食,腰仍疼痛。舌淡红少苔,脉沉细。心脾虚损已趋改善,肾精亏损一时难复,与原方十剂,并早晚吞服六味地黄丸一粒。
    三诊:子宫不再脱垂,诸症几竟消失。为巩固疗效,嘱早服补中益气丸、晚服六昧地黄丸一至两月。
盆腔包块
    桂枝茯苓丸证
    苏某,女,40岁,干部。少腹剧痛一日,曾在某医院就诊,经检查,少腹压痛、反跳痛阳性,化验白细胞18000/mm3。B超检查:子宫前位,60mmx40mm大小,宫体回声均匀。子宫右后方见25mmx23mm囊性暗区。左下腹有55mmx37mm非匀质性包块,盆腔积液。诊断为急性盆腔炎、腹膜炎。住院七天,白细胞降为10000/mm3,腹仍痛,B超示包块缩小甚微,医生欲做腹腔镜检查,彼忧惧不安,邀余出诊。
    患者蜷卧于床,转侧不灵,面黄色淡,两颧晦斑,舌淡红,苔白腻。询知腹痛阵阵,痛则欲便,无脓无血,惟后重不已。胃纳一般,口干思饮。平素月经先期,量少色鲜,夹杂血块,今经净18日,带下不多。触诊,腹壁微硬,左少腹急结,手不可近,反跳痛仍呈阳性,切得脉象沉滑数。
    脉症分析:虽盆腔积液,压痛、反跳痛俱存,然经毕不足二旬,显非子宫外孕。证属瘀热留滞胞宫。瘀热相结,朋比为奸。作恶无忌。速宜活血化瘀,破积消症,缓则结巢筑穴,若待根深蒂固,则驱之不易,症消殊难。破积下瘀,桃仁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皆可胜任,权衡之,似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更为妥当。
    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5g丹皮10g赤芍15g川军6g三棱10g莪术10g没药10g二剂
    二诊:疼痛减轻,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略数,药已中病,守方(减川军)六剂,加消症丸(自拟方:大黄、桃仁、土元、赤芍、水蛭),早晚各1粒。
    三诊:腹痛止,反跳痛消失,精神大好,活动自如,纳可,大便一日三四行者,服消症丸故也。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向愈之兆,与日俱增,原方不变,续服七日。
    四诊:B超检查示包块消失,已无不适感,遂上班矣。
乳癖
    案一:四逆散证其一
    闫某,28岁。产后两月,右乳疼痛,可摸及核桃大小之肿块,不红不热,质地较硬,有压痛,活动度小。询知日暮寒热,胸闷太息,胃纳尚可,口干口苦,大便干秘。
二日一行。舌红少苔,脉象沉弦略数。
    观其脉症,知病起肝气郁结,气郁血瘀则乳房肿痛。
胸闷便秘,口干苦,舌质红,脉象弦数,皆属肝郁化火之征。以肝喜条达,主疏泄,故宜疏肝清热,消瘀软坚以治。
拟四逆散加味:
    枳实10g柴胡10g赤芍10g甘草6g甲珠10g郁金10g当归15g青皮10g王不留30g芒硝6g牡蛎30g五剂
    二诊:疼痛减轻,摸之仍硬,拒压。便通胸舒,寒热亦止,为气血冲和,周流畅达之象。治法不变,原方加三棱10g,莪术10g,白芷6g,五剂。
    三诊:肿硬之核已无,遂未书方,嘱其开阔心胸,调理情绪。
    案二:四逆散证其二
    闫某,女,36岁。先是夫囚于狱,继又长女病天,迭遭不幸。悲感过甚,心胸郁闷,肝气不舒。升降道路痞塞,乳房结核如枣;气血运行障碍,胸胁胀痛不休;肝胃相敌,纳呆脘胀:木土互仇,腹痛泄泻。舒肝理气,当务之急,软坚散结,在所必需。拟四逆散加味:
    柴胡12g枳实10g白芍15g甘草6g王不留行15g夏枯草30g海藻15g苏子15g
    三剂尽,疼痛减,诸症悉轻,守方共服17剂,癖块始杳。
    按: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在世,务求气血冲和,切忌怫郁萌生。大千世界,滚滚红尘,焉能事事如愿,时时称心?无忧无虑,大度能容,乃养生之道也。
    海藻甘草相反,属处方禁忌之列,然古人多有用者,取其相反相成之义也。余亦多有实验,未见不良反应耳。
惊风后遗症
    阴虚髓亏证
    宋某,2岁,石家庄人。一年前,高热持续四日,其间惊厥六次,经消炎、解热、激素等治疗,发热始退。此后出现脑不灵。耳失聪,咿呀学语之孩变成哑童。1978年4月24日初诊。面色青黄,形容惊惧,哭闹不宁,喜夜啼,寐后露睛,汗出津津,行走需手扶墙壁,饮食尚可,大便干秘。指纹淡青,舌尖红赤。
    此惊风后遗症也。盖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经高热焚蒸,津液大伤,神明诸脏受损,筋脉肢骸失养,是以清窍失灵,筋骨不健。治宜滋阴养液,调补先天,或可恢复。拟:
    生熟地各6g天麦冬各6g沙参10g乌梅10g甘草6g远志6g
  五剂,每二日一剂。
  二诊:听觉似有转机,余症同前。虽日久旱逢甘露,然旱情非一雨可润,阴液非一时能复。原方续进,更加郁金6g,石菖蒲6g,蝉衣6g,以开窍定惊。五剂,每二日一剂。
    三诊:听力有明显好转,夜啼止,出汗减,舌尖仍赤,上方加竹叶3g,五剂,每二日一剂。
    四诊:听力进一步好转,复可学语,呼叫妈妈。能独立行走二三步,全家喜出望外。嘱守方续服一月。
    按:《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患儿本非金石坚固之质,竟遭暴火烈炎之焚,真阴耗损,难以奉阳。精明之府不敏,少阴之窍失聪,四’肢百骸难养,故神志迟钝,双耳失聪,行动不遂。以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予滋补真阴,填充髓海。阴充阳沛,气旺血足,是以沃木而荣。
荨麻疹
    案一:麻黄汤证
    张某,男,25岁,高城农民。素体健身强,保田护秋,披星戴月,餐风沐露,甚为辛苦。秋分之际,早晚寒气袭人。一朝归来,自觉全身不适,稍顷便恶寒,头痛,肢体外露之处出疹起块,与肤一色,淡而不红,集汇成片,唇肿睑臃,眼睛仅露一缝。痒甚,抓之呈痕。口服苯海拉明,注射氯化钙,疹块不退,身痒不止。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紧。
    观其脉症,知为风寒外袭,邪郁肌肤。荨麻疹者,古之瘾疹也。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本案形似风水,实非风水,然治疗与风水同,当须从汗而解。忆赵守真先生治风水一案用麻黄45g,今患者体壮禀盛,故亦大剂治之,拟麻黄汤:
    麻黄15g桂枝9g杏仁9g炙草4。5g一剂
    服后时许,汗出如洗,肿痒俱消,霍然病已。
    李映淮老师评语:古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欲舟不覆,必须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此案小题大做。牛刀杀鸡。过汗伤阴损阳,变证迭起,曾虑及乎?虽幸治愈。
总属鲁莽孟浪。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切记!切记!
    案二: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其一
    郝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多汗出,一次汗出当风,致疹发遍身,状如麻豆,其色淡红,身痒不能坐卧,搔之出血,痒方得减,夜问尤甚。虽非大病,然连续七晚不得安卧,亦甚为苦恼。望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诊其脉,弦滑略数。触其腹,腹软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气虚血热,风邪为患也。邪入血分,故夜间痒甚,治当益气活血,祛风凉血。拟当归饮子加味:
    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0g黄芪15g何首乌15g荆芥10g防风10g  白蒺藜15g蝉衣10g三剂
    二诊:疹不退,痒如故,全身憋胀。细诊其脉,弦滑中微有浮象,知病邪趋表,呈外出之势,治宜解表散邪。
然并非风寒外束之表实证,且病程已久,病邪亦微,麻黄汤、大青龙汤显然不宜,当小发其汗,拟桂枝麻黄各半汤:
    麻黄6g桂枝4。5g  白芍4。5g杏仁6g炙草3g生姜3片红枣5枚一剂
    当晚,微汗出,疹消失。
    案三:桂枝麻黄各半汤其二
    杨某,女,26岁,蔚野村人。据其母言,一岁麻疹后,疙瘩时起时伏,至今已25年。着凉、触冷或遇风吹拂,便疙瘩满身,成块汇片,肤痒难忍,越搔越痒,常致坐卧不宁。除此之外,别无不适,舌脉一如常人。
    麻疹后体弱阴亏,邪风乘虚而入,稽伏血分,致瘾疹时隐时现,终不消失。宗治血灭风之理,予以活血祛风。
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
    麻黄6g桂枝6g赤芍10g杏仁6g甘草4。5g当归10g川芎6g生地10g生姜3片红枣5枚二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25年之苦消于旦夕。近疲乏无力。
动则汗出,此气虚也,原方减麻黄,加黄芪15g,续服三剂。
    后因牙痛来诊,知夙疾再未发生。
牛皮癣
    解郁攻坚汤证
    李某,女,14岁。头面、四肢、腹背病牛皮癣一年余,经专科医生治疗一年不效。余诊时,头顶、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