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70-伤寒六书 >

第23章

470-伤寒六书-第23章

小说: 470-伤寒六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病,目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阴阳易,小腹痛,烧 散。 
病者手足厥冷,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宜灸关元穴。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呕吐
属性:呕者,声物俱出者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故仲景复言干以别之,则呕为有物明矣。干, 
犹空也,但空呕而无所出耳。然呕吐俱有物出,较之轻重,则呕 
甚于吐。盖表邪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也。有胃热,脉弦数,口舌烦渴。有胃寒,脉 
弦迟,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气,先渴后呕,膈间怔忡。有脓血,喉中腥,奔逆上冲,不须治之, 
呕脓尽自愈。是四者,不可不辩。大抵邪半在表,半在里,则多呕吐。及其里热而呕吐者,亦有之。 
故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其气逆未收敛为实也。设或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惟 
热而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甚也。 
太阳少阳合病,自利而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阳明合病,当自利;若不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气逆欲呕吐者,黄连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心下烦郁,痞硬不利,呕吐,大柴胡汤。 
三阳发热而呕逆,小柴胡汤,呕而渴者,猪苓汤、五苓散。 
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宜与水解。先渴后呕而水停心下,赤茯苓汤。 
少阴病,又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汤加生姜。 
少气,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膈上寒饮,干呕,吐涎 
沫,四逆汤。 
若吐利,手足厥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上同。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橘皮汤,小柴胡汤。似呕,似哕,似喘, 
心下愦愦,大橘皮汤。 
汗下后关脉迟缓而吐,为胃寒,理中丸。瘥后虚烦呕吐,竹叶石膏汤加生姜汁。屡经汗下,寒 
气膈塞,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汗后水药不入口者,四逆、半夏茯苓汤。《金匮要略》曰∶诸呕吐,谷不下,半夏汤。呕吐, 
脉滑数,或洪,发热,茅根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干呕
属性:干呕者,呕而无物出也。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气上熏,心下痞结,则有此证。太阳汗 
出干呕,桂枝汤,主自汗也。少阴下利干呕,姜附汤,主下利也。厥阴吐沫干呕,吴茱萸汤,主涎 
沫也。邪去,则吐自止矣。若有水气二证,又当以 
表里别之。 
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干呕,身热微喘,或自利,小青龙汤主之。 
不发热,不恶寒,肋痛,咳而利,干呕者,十枣汤下之。 
自汗头痛,干呕,桂枝汤。 
少阴下利干呕,脉微,白通汤;下利不止,干呕而烦,厥逆无脉,白通加猪胆汁汤。 
恶寒外热,脉微欲绝,干呕,通脉四逆汤。 
膈上有寒饮,干呕,亦属少阴,四逆汤。 
干呕,吐痰沫,头痛,吴茱萸汤。得此汤反剧者,与小柴胡汤。干呕自利,黄芩汤、半夏生姜 
汤。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自汗恶风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 
皮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咳逆哕
属性:夫咳逆者,俗谓之吃忒是也。才发声于喉间则遽止,HT HT 然连续数声,然而短 
促不长。古人谓之哕者,非也。哕与干呕无异,但其声浊恶而长,然皆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 
危,难治矣。大抵KT 近于哕。KT 者,但胸间气塞不得下通,哕则恶浊之声达于外矣。盖因胃气本虚, 
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经曰∶阳脉浮,则为气KT 。又曰∶脉滑,则为哕。此 
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又有热气拥郁,上下气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之,通利之,甚则温散 
之。设若不尿,腹满而哕者,咳逆、脉散而无伦者,虽神医不能措手,与伤寒咳而气逆者又不同也。 
若将吃忒紊于哕与咳而气逆,则误人多矣。临病之际,宜明辩之。 
咳嗽,大便少,与大承气汤下之。盖由热气冲膈肝肺故耳。若便软,泻心汤,胃气虚而冲脉逆 
也。若脉散者,不治。咳逆潮热,小柴胡加橘皮生姜汤。 
厥逆不止,乌苓汤;有寒者,羌活附子散。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KT ,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为逆,又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豆蔻 
汤。 
哕而腹满,大便不利,先宜半夏生姜汤,次用承气汤;小便不利,猪苓汤。 
阳明中风,脉浮弦,小便难,潮热而哕,小柴胡汤加茯苓。 
呕哕,手足冷逆,小橘皮汤。若胸满虚烦,大橘皮汤;胃气寒者,吴茱萸理中汤、温中汤。 
《金匮要略》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哕不止者,橘皮干姜汤、半夏生姜汤、退阴散子, 
宜消息用之。 
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入胃,蕴结不散,变哕,梓皮饮子。温病有热,饮水暴冷,作哕,茅根 
葛根汤。温病胃冷,变哕,茅根橘皮汤。温病有热,饮水暴冷,枇杷茅根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下利
属性:伤寒表邪传里,里虚助热,则自下利。又有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亦为下利,要当别其 
阴阳。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 
无热,此大概也。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恶寒,凡此皆寒。渴欲饮水,溺色如 
常,泄下赤黄,发热后重,凡此皆热。盖因风邪入胃,水来侮土,故令暴下。或温或攻,或清下焦, 
或利小便,随证施治,但不宜发汗耳。邪气内攻,复泄其津液,胃气转虚,必成胀满。若夫下利谵 
语而目直视,下利厥躁不得眠,下利发热,厥而自汗,下利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而脉不出,下利 
日数十行,其脉反实,皆为不治之证,五者最忌者也。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头目痛,鼻干,脉浮,葛根汤。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头痛胸满,干呕,脉浮弦,黄芩汤;呕甚,加半夏、生姜。 
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身热,胸胁满,干呕,往来寒热,脉长大而弦,弦而为负,负者死;长 
大不弦为顺,大承气汤下之。滑而数,为有宿食,亦从下之。 
太阳病未解而欲下之,遂协热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 
太阴自利,不渴,四逆汤、理中汤、术附汤。 
少阴下利,不渴,肾虚,饮水自救,脉微者,白通汤;厥逆无脉者,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汤。 
少阴下利,渴而呕,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 
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中干燥,此不可温,宜用下,大承气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 
汤。 
胃热,利白腹垢,脐下必热,便下垢腻赤黄,或渴,黄芩汤、白头翁、柏皮汤通用之,白虎汤。 
胃寒,利白鸭溏,脐下必冷,腹胀满,便中清白,或清谷,四逆汤、理中汤。寒毒下利,面戴 
阳者,下虚也。下利谵语,有燥屎也;脉不微细,小承气汤。 
尺脉弦,肠鸣泄利,腹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汤。三部平,心硬而下利者,肠胃积结也,宜下 
之,大承气汤。 
下利,脉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大承气汤。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 
浮革,因尔肠鸣者,当归四逆汤。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宜下之,大承气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便脓血
属性:冲脉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气,均有此冲脉。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 
为下血谵语;在妇人,则为寒热似疟。皆为热入血室,逼血下行,则血热而利也。挟血之脉,乍涩 
乍数,或伏或沉。血热交并,则脉洪盛。大抵男多于左手,女多于右手见之。又有阴寒为病,下利 
便脓血者,乃下焦虚寒,肠胃坚固,清浊不分而利下脓血也。二者一为挟血,一为阴寒,临病宜精 
别焉。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汤、《明理论》抵当汤。 
阳明病,下血谵语,胸胁满如结胸,夜则见鬼,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汤。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 
腹满身热,下如鱼脑,曰湿毒,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汤。 
下后无表里证,脉数不解散,消谷易饥,多日不大便,此为瘀血,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或小 
柴胡汤加桃仁、大黄。 
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腹急结,小便必利,抵当丸。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四逆
属性:手足不温,谓之四逆。邪在表,则手足热,邪在表里之间,则手足温。至于邪传少阴,则手足 
有逆冷之证,与厥阴又相远也。然自热而至温,自温而至厥,乃传经之邪,轻则四逆散,重则承气 
汤下之。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温者,四逆汤温之,则为阴经受邪,而阳气不足也。其或吐利烦 
躁,厥逆蜷卧,皆属少阴,又为不治之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满,或利下重,并四逆 
散。初病以来,厥冷四逆,即四逆汤。 
手足逆冷,大便闭,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此为阳证,以白虎汤;甚者,大承气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厥逆
属性:阳气伏藏,阴气越出,阴阳不相顺接,所以厥也。若先热而后厥者,乃热邪伏于内也。先厥而 
后热者,乃阴退而阳得复也。 
若始得病便厥者,是阳不足而阴胜也。热伏于内者,其脉沉而数,狂言发渴,露手扬衣,躁不得 
眠,或大便闭。初便厥者,其脉沉迟而弱,醒醒而静,恶寒引衣,或下利清谷也。其或恶寒蜷卧, 
烦躁下利,不知人,皆为恶候,故曰逆也。 
先发热而后厥者,扬手掷足,烦躁饮水,畏热头汗,大便闭,小便赤,怫郁昏悸,当下失下, 
血气不通,所以谓热深则厥深者,此也,大柴胡汤、小承气选而用之。 
初病便厥,足挛恶寒,引衣自盖,不渴,大小便自利,默默而惶惶,诸四逆选用之。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悸,茯苓桂甘汤;后治厥,四逆汤。吐利厥逆,烦躁欲死者,吴 
茱萸汤、当归四逆汤,仍灸太溪。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不大便
属性:不大便,谓大便难也。皆因发汗,利小便,耗其津液,以致肠胃干燥,而转属阳明里者多矣。 
其小便自数者,则为津液偏胜,故使大便亦难也。若下,若发汗,小便数,大便硬者,与承气汤和 
之,谓津液内竭也。又有不宜便下者,至于脉浮,脉虚,恶寒,此尤带表邪,乃不可下。其呕吐, 
为邪未入腑,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小便清者,知其邪不在里,仍在表也。大便难,小便少,不 
转矢气,此内无燥屎也,但初硬后溏尔。阳明脉浮,或经发汗,小便自利,不大便者,亦津液内竭, 
宜蜜导煎通之。经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宜大柴 
胡汤。若不了了,得屎而解。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难,名曰阴结也,宜金液丹。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小承气汤。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