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抓住人心的66个关键-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是在于一开始他就使夫人感到了自己出奇不意的让步。
阿丝狄夫人说“他们需要我做广告,这是我不愿意的。然而,
他却坦白地承认这一点。在这一点上他表示出了让步。”接下
来尼一韦迎合了阿丝狄夫人的心理去劝说,结果他终于取胜了。
英国曾有位著名的首相,名字叫劳可·乔治,他在这方面
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称之为:“圆融的劝诱术”。一个乔治的
研究者对此作了如下解释:“乔治常常是在别人以为他已经失
败了的时候获得胜利的。他懂得什么时候应当牺牲一点而最
终取得全局的胜利。”
.有些不明智的领导者,一遇评先进、选劳模的事儿,务
必挺身而出,唯恐落人之后。殊不知,这会越来越加剧下属
对自己的嫉妒,导致自己“后院起火”的恶果。
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就主张:“不敢为天下
先”,意思是不要同下属争名逐利,凡事抢先。他认为同下属
争名利,必然失去下属的支持,失去自己的地位,“金玉满
堂,莫之能守”。现代的人们,确实应该仔细玩味一下“不敢
为天下先”的真谛,以减少彼此间的伤害。
关键 62
大度的气量得人气
《三国演义》中记述有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周瑜是东
吴的都督,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他们为了抵抗曹操百万大
军的南下,共商国计。周瑜见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筹,便妒
中火烧,屡次加害;诸葛亮则处处从联合抗曹的大局出发;
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从而保证了吴蜀的军事联盟,打
败了曹操83万大军,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兴旺发达的基础。
一个人怎样才能有气量呢?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
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人力当然就包含着气
量。诸葛亮之所以能对周瑜的嫉妒和迫害毫不计较,是因为
他目光高远,时刻想的是如何联合东吴打败曹操,保卫国家。
所以,他能从个人的恩怨中解脱出来,重事业,轻小辱。朋
友之间也应如此。假使对方因心胸狭窄,做出对不住自己的
事,我们应从有利于工作和团结的大局出发,能谅解的就谅
解,能忍让的就忍让,不应为个人而斤斤计较或耿耿于怀。
武则天本名武照,后自改名为武侩,唐朝并州文水县人。
其父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其母也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武
则天14岁之前,受到文武两方面的培养,14岁时做了太宗
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即位后,武则天地位不断上升,
终于做了皇后,并成了李唐实际掌权人。高宗病逝,武则天
又迅速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第一位也
是惟一的一位女皇。 ,
上官婉儿,是李唐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
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
后期又不满武则天独断专行,便秘令上官仪代他起草废后诏
书。后被武则天发觉,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仪惨死狱中,
同时抄家灭籍。时年一岁的婉儿及其生母充为宫婢,被发配
东京洛阳宫廷为奴。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
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
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上官婉儿明
知自己也将被处死,但结果却完全相反:竟被武则天破例收
为机要秘书。
原因何在?主要是上官婉儿有才,而武则天又尤为爱才。
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
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意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
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
《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写出:“密叶因
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
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
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想乱欲何如”
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道:“是说假的花,是
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
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
释的,要看解释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
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
说:“我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然后武则天将自己14岁人
宫当才人时制服烈马狮子跑的故事,讲给婉儿听。接着她又
问婉儿:“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
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
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
回答。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
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婉儿出于为家人报仇的目的,参与了政变,成了罪人。
这对高宗来说,应是充满同情和设法庇护的。但他惧怕武则
天,只能借口有病,“不能多动心思”,而让武则天决定。这
对司法大臣来说,只能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
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则认为:据
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
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又环
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
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
色的人才。鉴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
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婉儿留在自己身边,“用
我的力量来感化她”。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
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化天下”呢?
结果,武则天确实把婉儿感化了。该杀而不杀,反而留
在自己身边,这已使婉儿感激涕零。此后,武则天又一直对
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
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
用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服、尊重
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
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甚至婉儿的生母也曾对人私下议
论,婉儿的心完全被武后迷住了!
武则天此举,表现了一种容人的大度,也反映了一种待
人的风格。人是社会中最复杂、最具智慧的生灵,用人一定
从心开始,赢得人心必赢得人才,这是以宽容而待人的谋略,
也是用人的高超艺术。
朋友中总有这样一种人,当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便
对素不相干的人无端发火,无缘无故伤害别人的感情。本来
嘛,谁也不欠谁什么,干嘛要当人家的“出气筒”!这股窝囊
气是难受;然而,为此而告吹友谊也的确不值得。
怎么办呢?只有豁达、自持。
所谓“豁达”,就是宽宏大量。朋友发无名火,必然是遇
到不顺心的事,心中气恼,一时失去理智,我们理应同情,
设法为之排忧解难。一份欢乐二人分,其幸福倍增;一个苦
恼二人分,其负荷便等于零。为朋友分担不幸而受点窝囊气,
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事实也是这样,朋友发无名火,如
果你还之于火,两火合一,不仅会把已经筑起的友谊大厦化
成灰烬,而且还会给彼此留下不愉快的伤痕;如果你还之一
笑,朋友发火,你泼水,火就烧不起来,冷却后朋友自己也
会感到难为情,从内心发出对你的感激之情,从而增进友谊。
“豁达”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引导朋友去认识:一个人一
踏进社会的门槛,忧患往往与之俱来,谁也不可能事事称心。
人生一世,不如意者常八九,而可与人言者仅二三。遇到不
如意怎么办?怨天尤人,火气冲天,到处发无名火,不但丝
毫不能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反而只会增加新的矛盾,使自
己陷入更深的苦恼深渊;只有心胸豁达,自宽自慰,才能不
为暂时的不利所困扰,清醒地审时度势,从自身寻找原因,
重新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把“火”化成前进的动力,迈出新
的前进步伐!
所谓“自持”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当朋友向你发无
名火时,你要自持。有一位作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强
者,当他最强的时候,就是他饶恕朋友的过错的时候;一个
弱者,当他最弱的时候,也就是他斤斤计较朋友的过错的时
候。”朋友发无名火的错误行为,你若与之较劲儿,不就跟着
朋友一道犯错误吗?起码你的形象,因之在人前也矮半节,
成为没有气量的人。
关键63
对付难题用奇招
1.采用“心理共鸣”的说服方法
人与人之间,很难在一开始就产生共鸣,往往必须先诱
导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话,才能让彼此
更加了解。
在你尝试说服他人、对另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这样的
论点也同样适用。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
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
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
同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
成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
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
“我看上她了。”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
钟情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
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
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
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别的对我而言毫无用途也毫无吸引
力!难道要我去追求财富、追求荣誉?科学是我惟一的需要,
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
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
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
别的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
科学为伴。”
父亲始终没有说话,仔细地听着。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
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
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