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景岳全书-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损于肾,则病为泉源干涸。二损损于肝,则病为血动筋枯。三损损
于脾,则病为痰涎壅盛。四损损于心,则病为神魂失守。五损损于肺,则病为喘急短气。此
先伤乎阴,而后及乎阳,阴竭于上,则孤阳无以独生,不可为也。故曰∶心肺损而神衰,肝
肾虚而形敝,脾胃损而食饮不归血气。凡明哲之士,则当察所由,而预防其渐,又何虚损之
可虑?若待源流俱竭,而后归罪于药之不效,医之不良,此其愚也亦甚矣。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
曰忧劳,五曰瘦劳。又有肺劳者,短气而面浮,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
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
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
,阴囊湿生疮,小腹满急。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
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
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肉。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吸吸然内虚,
五脏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少气,目暗。
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
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喜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
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又曰∶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
急,四曰精寒,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
王节斋曰∶人若色欲过度,伤损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咯咯
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
,此名劳瘵,最为难治,轻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患惜命,坚心定志,绝
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此谓内外交治,庶可保全。
薛立斋曰∶劳瘵之证,大抵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之证,故昼发夜止,夜发昼止,不
时而作。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当以补中益气汤为
主,以六味地黄温存肝肾,多有得生者。若误用黄柏、知母之类,则复伤脾胃,饮食日少,
诸脏愈虚,元气下陷,腹痞作泻,则不可救矣。夫衄血吐血之类,因虚火妄动,血随火而泛
行,或阳气虚,不能摄血归经而妄行,其脉弦洪,乃无根之火浮于外也。大抵此证多因火土
太旺,金水衰涸之际,不行保养,及三冬火气潜藏,不远帏幕,戕贼真元,故至春
末夏初,患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而为注夏之病。或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
迭病,此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精血未满而早为斫丧,故其见证难以名状。若左尺脉
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相
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也,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须
参前后发热、咳嗽诸证治之。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附按
属性:立斋治韩州同色欲过度,烦热作渴,饮水不绝,小便淋沥,大便闭结,唾痰如涌,面目
俱赤,满舌生刺,唇裂身热,或身如芒刺而无定处,两足心如烙,左三部脉洪而无伦,此肾
阴虚,阳无所附而发于外。盖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峻补其阴。遂以加减八味
丸料一斤,用肉桂一两,以水顿煎六碗,冰冷与服,半饷熟睡,至晚又温饮一碗,诸证悉退
。翼日,畏寒足冷诸证仍至,是无火也,当补其阳,急与八味丸四剂,诸证俱退。
又治府庠王以道元气素弱,复以科场岁考,积劳致疾。至十二月,病大作,大热,泪出
随凝,目赤露胸,气息沉沉欲绝,脉洪大鼓指,按之如无,舌干如刺,此内真寒而外假热也
。遂先服十全大补汤。余曰∶服此药,其脉当收敛为善。少顷,熟睡,觉而恶寒增衣,脉顿
微细如丝,此虚寒之真象也。余以人参一两,加熟附三钱,水煎顿服而安。夜间脉复脱,乃
以参二两,熟附五钱仍愈。后以大剂参、术、归身、灸甘草等药调理而愈。
又治一童子,年十四岁,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以滋化源,不信,乃用寒凉降火,
前证愈甚。或谓曰∶童子未室,何肾虚之有?参术补气,奚为用之?余述丹溪先生曰∶肾主闭
藏,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相火翕然而起,
虽不交会,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
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正此谓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而痊。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虚损论列方
属性:大补元煎(新补一) 五福饮(新补六)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左归饮(新补二) 左归丸
(新补四)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右归饮(新补三) 右归丸(新补五)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一阴煎(新补八) 二阴煎(新补十)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四阴煎(新补十二) 五阴煎(
新补十三) 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八味地黄汤(补一二
一) 五物煎(新因三) 六气煎(新因二一)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温胃饮(新热五) 小
营煎(新补十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镇阴煎(新热十三) 保阴煎(新寒一) 加减一阴煎
(新补九) 一气丹(新补二二) 十补丸(热一七三) 八珍汤(补十九) 抽薪饮(新寒三) 徙
薪饮(新寒四) 柴陈煎(新散九) 贝母丸(新和十八) 正柴胡饮(新散六) 诸柴胡饮(新散
一、二、三、四、五)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论外备用方
属性:附子理中汤(热二 阳虚) 安肾丸(热一六七 下元虚冷) 小安肾丸(热一六七 下元
虚冷) 黑锡丹(热一八九 下元阳虚) 黄 鳖甲煎(寒九十 虚劳烦热) 大菟丝子丸(固三
六) 鳖甲地黄汤(寒八九 虚劳烦热) 地黄膏(寒九一 滋阴退热) 人参平肺汤(因一八七
肾虚声哑) 退热汤(寒九三 急劳大热) 加味虎潜丸(寒一六四 补虚滋阴) 人参五味
子汤(外一五三) 劫劳散(妇一二四) 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 滋阴降火方) 麦门冬汤(寒
四五 气热血焦) 大补地黄丸(寒一五九 精枯血热)
凡补阵所载古方新方俱宜酌用。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劳倦内伤
经义
属性:《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
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
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
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
,下为飧泄,久为肠 。
《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劳倦内伤
论证(共五条)
属性:劳倦一证,即东垣所谓内伤证也。凡疾病在人,有不因外感而受病于内者,则无非内伤
。而东垣乃独以饮食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为内伤,其故何也?盖外感内伤,俱有恶寒发热等
证,外感寒热者,即伤寒也;内伤寒热者,即劳倦也。伤寒以外邪有余,多宜攻散;劳倦以
内伤不足,多宜温补。然此二者,病多相类,最易惑乱,故东垣特用内伤二字,以为外感之
别,盖恐以劳倦之伤,作伤寒之治,则必致杀人矣。此其大义,所当先辨。
一、内伤之证,东垣以饮食劳倦为言。然饮食之伤有二,而劳倦之伤亦有二,当辨如下
。
一、饮食内伤之证,凡饥饱失时者,太饥则仓廪空虚,必伤胃气;太饱则运化不及,必
伤脾气。然时饥时饱而致病者,其伤在饥,故当以调补为主,是即东垣之所谓也。其有不因
饥饱,而惟以纵肆口腹,遂致留滞不化者,当以化滞消食为主,方治当从饮食门。以上饮食
二证,一以伤饥不足,一以留滞有余,治当知辨也。
一、劳倦内伤之证,有因困倦而忽然发热,或怠惰嗜卧,懒于言语,其脉缓而大,或浮
或细,而无外邪者,此实时人之所谓劳发也,单宜温补为主。有因积劳饥饱,致伤脾肾,则
最易感邪,而病为发热头痛,脉紧恶寒,类伤寒等证,此内伤外感兼而有之,是即所谓劳力
感寒证也。若以此为真伤寒,则既由劳伤,已因不足,是伤寒正治之法不可用也。若以此为
非伤寒,则甚至发斑发狂,结胸谵语等证无不有之,而不曰伤寒,则人不服也。观东垣云∶
大梁受围之后,死者多人,岂俱感风寒者?诚至言也。第为兵革所困者明,为利名所困者暗
,故今人多以劳倦而患伤寒者,无非此类。昧者不知,而妄治殃人,岂其天年之果尽耶?诚
可悯也。以上劳倦二证,皆为内伤,而一以无邪,一以有邪,当辨而治也。
一、凡饥饱劳倦,皆能伤人。盖人以饮食为生,饮食以脾胃为主,今饥饱不时,则胃气
伤矣。又脾主四肢,而劳倦过度,则脾气伤矣。夫人以脾胃为养生之本,根本既伤,焉有不
病?而人不知慎,病斯及矣。故有以劳倦致动虚火而病者,有以饥馁致伤中气而病者,或以
劳倦之后,加之忍饥,或以忍饥之后,加之劳倦。然而两者之中,则尤以受饥为甚,所以饥
时不可临病,饥时不可劳形,饥时不可受寒,饥时不可任性,饥时不可伤精,饥时不可酬应
,知此数者,是即却病养生之道也。凡犯此者,岂惟贫贱者为然,而富贵者尤多有之,盖有
势不容已,则未免劳心竭力,而邪得乘虚而入者,皆内伤不足之证也。奈时医不能察,无论
虚实,悉曰伤寒,但知泻火逐邪及汗吐下三法,不知忘食忘劳,既困于己,再攻再削,又困
于医,标本俱竭,其能生乎?余目睹受此害者多矣,恨不一时救正,其如沿习成风,释疑未
易,故特演东垣大意,嘱笔于此,用效长夜之灯也,观者其三思焉。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劳倦内伤
论治(共四条)
属性:凡因劳倦而无外感者,或身虽微热,而脉见缓大无力,全不紧数,或懒言嗜卧,或身常
有汗,此即劳发之证,自与外感之头疼,脉紧,筋骨酸痛者不同,治宜以补养为主,气
复则愈。虚在阳分者,宜四君子汤、五君子煎。虚在阴分者,三阴煎、五阴煎,或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