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景岳全书-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主骨,真阴败竭也。腰胁痛者,肝肾虚也。膝以下冷者,命门衰绝,火不归源也。小水黄
涩淋沥者,真阴亏竭,气不化水也。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
一、凡阳虚之人,因气虚也。阳气既虚,即不能嚏。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故凡以阳虚之证,而忽见嚏者,便有回生之兆。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论脉(共三条)
属性:虚损之脉,凡甚急、甚数、甚细、甚弱、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弦
、甚紧、甚洪、甚实者,皆劳伤之脉。然无论浮沉大小,但渐缓则渐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
甚,数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细而再加紧数,则百无一生矣。
《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沉迟而小者为脱气。大而无力为阳虚,数而无力为阴虚。
脉大而芤者为脱血。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为劳。脉微细者盗汗。寸弱而软为上虚。尺弱软
涩为下虚。尺软滑疾为血虚。两关沉细为胃虚。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细而弱小者,气血
俱虚。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辨爪
属性:凡劳损之病,本属阴虚,阴虚必血少。而指爪为精血之余,故凡于诊候之际,但见其指
爪干黄,觉有枯槁之色,则其发肤营气,具在吾目中矣。此于脉色之外,便可知其有虚损之
候,而损之微甚,亦可因之以辨也。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论治(共七条)
属性: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
,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凡病有火盛水亏,
而见营卫燥津液枯者,即阴虚之证也;有水盛火亏,而见脏腑寒脾肾败者,即阳虚之证也。
此惟阴阳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但当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夫既缘虚损,而再去所
余,则两败俱伤矣,岂不殆哉!惟是阴阳之辨,犹有不易,谓其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其有
似阳非阳,似阴非阴者,使非确有真见,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详察也。且复有阴阳俱虚者,
则阳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单在阳气耳。知乎此,则虚损之治,如指诸掌矣。
一、阳虚者多寒,非谓外来之寒,但阳气不足,则寒生于中也,若待既寒,则阳已败矣
。而不知病见虚弱,而别无热证者,便是阳虚之候,即当温补元气,使阳气渐回,则真元自
复矣。盖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伤神,或劳役不节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
或素禀元阳不足而寒凉致伤等,病皆阳气受损之所由也。欲补阳气,惟辛甘温燥之剂为宜,
万勿兼清凉寒滑之品,以残此发生之气,如生地、芍药、天麦门冬、沙参之属,皆非所宜,
而石斛、玄参、知、柏、芩、连、龟胶之类,则又切不可用。若气血俱虚者,宜大补元煎,
或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五脏俱虚,宜平补者,五福饮。命门阴分不足者,左归饮、左归
丸。命门阳分不足者,右归饮、右归丸。气分虚寒者,六气煎。脾肾阴分虚寒,诸变不一者
,理阴煎。三焦阳气大虚者,六味回阳饮。气虚脾寒者,一气丹。胃气虚寒者,温胃饮、理
中汤。血虚寒滞者,五物煎。
一、阴虚者多热,以水不济火而阴虚生热也。此病多得于酒色嗜欲,或愤怒邪思,流荡
狂劳,以动五脏之火,而先天元阴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虚损而多热多燥,不宜热食者,
便是阴虚之候。欲滋其阴,惟宜甘凉醇静之物。凡阴中有火者,大忌辛温,如干姜、桂、附
、破故纸、白术、苍术、半夏之属,皆不可轻用;即如人参、黄 、枸杞、当归、杜仲之类
,是皆阴中有阳,亦当酌宜而用之,盖恐阳旺则阴愈消,热增则水益涸耳。然阴虚者,因其
水亏,而水亏者,又忌寒凉,盖苦劣之流,断非资补之物。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从清凉者
,亦当兼壮水之剂,相机间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败,斯得滋补之大法。诸治如下∶
一、虚损夜热,或午后发热,或喜冷便实者,此皆阴虚生热,水不制火也,宜加减一阴
煎。若火在心肾,而惊悸失志者,宜二阴煎。若外热不已,而内不甚热,则但宜补阴,不可
清火,宜一阴煎,或六味地黄汤。其有元气不足,而虚热不已者,必用大补元煎,庶乎久之
自愈。寒热门论治尤详,所当参阅。
一、虚损咳嗽,虽五脏皆有所病,然专主则在肺肾。盖肺为金脏,金之所畏者,火也,
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则必痒,痒则必嗽,正以肾水不能制火,所以克金,阴精不能化气,
所以病燥,故为咳嗽、喘促、咽痛、喉疮、声哑等证。凡治此者,只宜甘凉至静之剂,滋养
金水,使肺肾相生,不受火制,则真阴渐复,而嗽可渐愈。火盛者,宜四阴煎加减主之。火
微者,宜一阴煎,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兼受风寒而嗽者,宜金水六君煎。贝母丸治嗽最
佳。
一、虚损吐血者,伤其阴也,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但当察其有火无火,及火之微甚
而治之。凡火之盛者,以火载血上,而脉证之间自有热证可辨。急则治标,此不得不暂用芩
、连、栀、柏、竹叶、童便之属,或单以抽薪饮、徙薪饮之类主之。若阴虚而兼微火者,宜
保阴煎,或清化饮,或加减一阴煎主之。血止即当养血,不宜过用寒凉也。若无实火而全属
伤阴,则阴虚水亏,血由伤动而为吐为衄者,此宜甘纯养阴之品,以静制动,以和治伤,使
阴气安静得养,则血自归经。宜一阴煎,六味地黄汤,或小营煎之类主之。若阴虚连肺而兼
嗽兼血者,宜四阴煎加减主之。若因劳役,别无火证,心脾肾三阴受伤而动血者,宜五阴煎
、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六脉无根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
归源,真阳失守而然,宜右归饮加减主之,或八味地黄汤亦可。此惟思虑劳倦过伤者,多有
此证。若因劳倦而素易呕泻,多有脾不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宜六味回阳饮大加白术主之
,万不可用凉药。若大吐大衄,而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倾刻,而血犹不止者,速宜用
镇阴煎,其血自止。若血脱至甚,气亦随之,因至厥逆昏愦者,速当益气以固生机,宜六味
回阳饮,或四味四阳饮主之,若再用寒凉即死。总之,失血吐血,必其阴分大伤,使非加意
元气,培养真阴,而或专用寒凉,则其阴气愈损,血虽得止,而病必日败矣。
一、虚损伤阴,本由五脏,虽五脏各有所主,然五脏证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
诸气之损,其治在肺;神明之损,其治在心;饮食肌肉之损,其治在脾;诸血筋膜之损,其
治在肝;精髓之损,其治在肾,此其可分者也。然气主于肺,而化于精;神主于心,而化于
气;肌肉主于脾,而土生于火;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
此其不可分者也。及乎既甚,则标本相传,连及脏腑,此又方之不可执言也。故凡补虚之法
,但当明其阴阳升降,寒热温凉之性,精中有气,气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阳气不足者,必
下陷于肾也,当取之至阴之下。下焦真阴不足者,多飞越于上也,可不引之归源乎?所以治
必求本,方为尽善。然余用补之法,则悉在新方八略、八阵中,惟细察之可得其概。其有诸
证未备者,如遗精、梦泄、声哑、盗汗,及妇人血枯经断等证,但于各门求之,则无不俱有
照应。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辨似损非损
属性:凡似损非损之证,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盖以外邪初感,不为解散而误作内伤,或用清
凉,或用消导,以致寒邪郁伏,久留不散,而为寒热往来,或为潮热咳嗽,其证则全似劳损
。若用治损之法以治此证,则滋阴等剂愈以留邪,热蒸既久,非损成损矣,余尝治愈数人,
皆其证也。欲辨此者,但当详察表里,而审其致病之由。盖虚损之证,必有所因,而外感之
邪,其来则骤。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则热退,无汗则复热,或见大声咳嗽,脉虽弦紧而不
甚数,或兼和缓等证,则虽病至一两月,而邪有不解,病终不退者,本非劳损,毋误治也。
若寒热往来不止者,宜一二三四五柴胡饮酌宜用之,或正柴胡饮亦可。若兼咳嗽者,柴陈煎
。若脾肾气虚而兼咳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解而兼寒热者,仍加柴胡。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虚损危候
属性:凡虚损既成,不补将何以复?而有不能服人参、熟地及诸补之药者,此为虚不受补,何
以望生。若劳损吐血失血之后,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此以脾肺虚极,饮食无能化血,而
随食成痰,此虽非血,而实血之类也。经曰∶白血出者,死。故凡痰之最多最浊者,不可治
。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认边难转者,此其阴阳之气有所偏竭而然,
多不可治。一、凡病虚损者,原无外邪,所以病虽至困,终不愦乱。其有患虚证别无邪热,
而谵妄失伦者,此心脏之败,神去之兆也,必死。一、劳嗽、喑哑声不能出,或喘急气促者
,此肺脏之败也,必死。一、劳损肌肉脱尽者,此脾脏之败也,必死。一、筋为疲极之本
,凡病虚损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至极不可忍者,乃血竭不能荣筋,此肝脏之败也,必
死。一、劳损既久,再及大便,泄泻不能禁止者,此肾脏之败也,必死。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
述古(共四条)
属性:《难经》曰∶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
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
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
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
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
之法也。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中工之所害也。
(宾)按此上损下损之说,其义极精,然有未尽者,犹宜悉也。盖凡思虑劳倦外感等证
则伤阳,伤于阳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饱内伤等证则伤阴,伤于阴者,病必自下而上
也。如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类,此即自上而下者也。又经曰∶
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即自下而上者也
。盖自上而下者,先伤乎气。故一损损于肺,则病在声息肤腠。二损损于心,则病在血脉颜
色。三损损于胃,则病在饮食不调。四损损于肝,则病为螈 疼痛。五损损于肾,则病为骨
痿、二便不禁。此先伤于阳,而后及乎阴,阳竭于下,则孤阴无以独存,不可为也。自下而
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损于肾,则病为泉源干涸。二损损于肝,则病为血动筋枯。三损损
于脾,则病为痰涎壅盛。四损损于心,则病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