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37-景岳全书 >

第51章

637-景岳全书-第51章

小说: 637-景岳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膝胫以下稍凉,此乃病邪所激,气血俱虚,表热无以养中,故水热而内虚也。可急服姜附汤 
之类,及灸气海、足三里。若至四肢厥冷,两足冷甚,头额虚汗,或时咳逆,脉数而促,其 
证多危,惟以三建汤之属,能敛心液,能壮真阳,可以更生也。又有哑瘴,即热瘴之甚者。 
医书谓血得寒则凝泣,得热则淖溢。故热瘴面赤,心热,舌破,鼻衄,皆瘴热沸其血上涌所 
致,故宜用挑草子法。甚则血上塞其心窍,故昏不能言,或但噫噫作声,即哑瘴也。治此者 
,当散其血,用《局方》黑神散,立见神效。其或涎迷心窍而舌强者亦有之,却非真哑瘴也 
,及兼风痰之证者,俱当审察而后用治。(本论有无稽之方,俱削去不录)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药宜预备
属性:居瘴地者,虽曰节慎起居,而防病之药不可不为之备,如人参、附子、干姜、当归、熟 
地、紫金锭、苏合丸、不换金正气散之类,皆不可须臾离也。从宦兹土,则政事多繁,上下 
交际,为商往来,则经营贸易,其势不容于自逸,稍觉不快,即宜如法服药以解之。微邪易 
伏,固不致病也,惟其不能防微,则势必至于渐盛。故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瘴病脉候
属性:两关脉洪大者,热瘴。脉数甚者,为热瘴。脉弦而紧者,为瘴疟。脉浮而紧者,宜解表 
。脉浮缓者为伤风,其病轻。脉洪数而按之不实者,为阳浮阴闭。脉沉微而弱者,为虚寒。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瘴病愈后将养法
属性:凡瘴病,不发三日后,方可洗手。七日后可洗面。半月后可梳头。一两月后,谨戒房事 
,能戒百日,尤好。又瘴不发后,须吃素粥三日,经五日后,方可以猪脾煮羹,吃软饭。十 
日后略可吃酒,少用肉羹。但不可食诸般骨汁。若犯之则再发,凡牛羊猪犬鸡鹅诸骨汁,须 
并忌一月,或两月犹佳。凡犯而再发,必多困笃。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瘴气论列方
属性:麻黄汤(散一) 桂枝汤(散九) 金沸草散(散八一) 和解散(和二三五) 神术散(散六 
五) 不换金正气散(和二一) 正气散(和二三) 平胃散(和十七) 小柴胡汤(散十九) 嘉 
禾散(和百六十) 六和汤(和一二七) 小青龙汤(散八) 术附汤(补四一) 附子汤(热二二) 
生姜附子汤(热三三) 七枣汤(热百十八) 姜附汤(热三二) 人参养胃汤(和二三七) 三 
建汤(热四二) 冷汤(热百十九) 《局方》黑神散(妇五十) 夺命散(补三六) 温胆汤(和 
一二五) 承气汤(攻一) 感应丸(攻五四) 紫金锭(因二百二) 苏合丸(和三七一) 丹珠 
丸(未考)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论外备用方
属性:败毒散(散三六) 圣散子(散四二) 五味异功散(补四) 保和汤(和一四七,散邪顺气) 
槟榔煎(和二三六) 陈氏家传正气散(和二二) 屠苏酒(和二三七) 降椒酒(和二三八) 
理中汤(热一) 生姜煎(热百二十) 冷香汤(热八二) 养胃汤(热七十) 椒囊法(热一九二) 
干姜附子汤(热三四,阴证发热) 二味沉附汤(热百十八) 福建香茶饼(因三百二) 瘟疫 
门诸方皆可酌用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经义
属性:《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 
,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 
伤形,热伤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喜怒伤气,寒暑 
伤形。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 
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天元纪大论》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 
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 
化生万物矣。 
《五营运大论》曰∶上下相构,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百病始生篇》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四气调神论》曰∶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气 
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疟,奉收者少。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 
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 
《金匮真言论》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 
,邪害心火。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岁土不及 
,风乃大行,化气不令。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 
。 
《宣明五气篇》曰∶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经脉篇》曰∶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 
色变。大肠所生病者,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胃所生病者,气盛则身以 
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心所 
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 
,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心主 
所生病者,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掌中热。胆所生病者,足外反热,头痛颔痛, 
目锐 痛,缺盆腋下肿痛,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 
《气厥论》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 
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 
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 
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 
,肠 ,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 
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胃 
移热于胆,亦曰食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寿夭刚柔篇》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 
伤筋脉,筋脉乃应。 
《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 
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刺志论》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气 
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帝曰∶寒湿之伤 
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 
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阴之生虚奈何?曰∶喜则气下,悲则 
气消,消则脉空虚,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帝曰∶阳虚则外寒奈何 
?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 
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则 
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曰∶厥 
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 
泣,故中寒。 
《刺节真邪论》曰∶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 
皮肤之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 
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 
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 
《脉要精微论》曰∶风成为寒热。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 
卧,上为喘呼。 
《风论》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 
为风也。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 
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 
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举痛论》曰∶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 
泄矣。 
《气穴论》曰∶营卫稽留,卫散营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 
通营卫,见则泻之,无问所会。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 
破大 ,留于节腠,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营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 
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脉解篇》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 
,故洒洒振寒也。 
《经筋篇》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大惑论》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 
胃热则消谷,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逆调论》帝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曰∶阴气 
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曰∶是 
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 
,何也?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 
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曰∶是人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