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37-景岳全书 >

第128章

637-景岳全书-第128章

小说: 637-景岳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详脾胃门)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阴阳清浊篇》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 
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帝曰∶夫 
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 
,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清者,其气滑;浊者 
,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决气篇》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曰∶上焦 
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曰∶腠理发泄,汗出 
溱溱,是谓津。何谓液?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 
泽,是谓液。何谓血?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曰∶壅遏营气,令无 
所避,是谓脉。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 
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 
候也。 
《卫气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 
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寿夭刚柔篇》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详生死门)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营卫生会篇》∶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详血证门) 
《五音五味篇》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 
荣口唇,故须不生焉。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 
血少气。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 
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数之常也。 
《八正神明论》曰∶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 
可不谨养。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本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 
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 
《营卫生会篇》帝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卫气行篇》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 
十五周。是以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 
《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 
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 
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禁服篇》曰∶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逆调论》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生气通天论》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 
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 
详脾胃门) 
《经脉篇》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详脾胃门) 
《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 
矣。 
《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详死生门) 
《终始篇》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详饮食门) 
《病能论》曰∶食人于阴,长气于阳。 
《阴阳清浊篇》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 
者注阳。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详脾胃门) 
《阴阳应象大论》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 
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化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 
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 
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详脾胃门) 
《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 
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详饮食门)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经脉篇》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 
,而经脉大盛。 
《厥论》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日衰,阳气独 
胜。故手脚为之热也。 
《营卫生会篇》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也?岐伯曰∶ 
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论勇篇》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 
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刺节真邪论》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 
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 
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 
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洒淅 
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 
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 
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 
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余义详本经)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如何?岐伯曰∶气虚者,肺 
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小针解》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 
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 
肠胃,故曰浊气在中也。清湿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 
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寿夭刚柔篇》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 
寒伤筋,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 
汗而寒。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 
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反 
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 
,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 
,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 
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 
寒也。 
《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 
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五积 
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 
劳所伤。 
《举痛论》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 
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气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 
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 
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 
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 
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诸寒气等义详心腹痛门) 
《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 
利。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忧愁者,气闭塞而不 
行。 
《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详虚损门)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 
惊骇。 
《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