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84-吴医汇讲 >

第9章

384-吴医汇讲-第9章

小说: 384-吴医汇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辨实热舌燥x 实热舌燥先有地,或黄或黑起芒刺。即使苔轻偏破裂,必兼身热焦唇齿。渴喜饮冷面目赤,并无 
吐利与厥逆。 语便闭诸症现,洪数滑长脉可验,白虎承气随变换。 
x辨寒头痛x 寒头痛脉浮而紧(主脑),或弦或沉更兼迟。恶风与寒四肢冷(大证据),头喜热物包裹之(更有刘 
河间论头痛属热者,亦恶寒喜热,缘热为寒闭,则其痛甚,热气流通,则痛止也,然止后必复作而益甚为验,脉亦必有 
异。)理中参入桂、天麻,附子、细辛重者加,少佐羌、防法亦精。 
x辨热头痛x 热头痛脉浮而数,或滑而长亦有诸。口苦舌干渴欲饮,痛连风府与风池(大证据)。恶热其常恶风 
暂,此为风热症已显。羌、防、柴、葛、连翘、芩,甚则石膏用之验。 
x辨虚头痛x 虚头痛脉弦而大,弦则为寒大则虚(主脑)。痛极不堪喜得按,日夜呼叫语声嘶(大证据)。其痛或 
专在额上,遍头皆痛亦有之。急宜参、苓、 、术加附子,此症失治危即死。 
x辨风寒骨痛x 风寒骨痛脉弦紧(主脑),或迟而缓亦有准。身热恶寒手足冷(大证据),舌上白苔口不渴,拘挛 
遍体酸难忍,甚则上呕下利并。桂枝汤内用天麻,有湿去芍加附稳。 
x辨虚骨痛x 脉弦而大数无力(主脑),或发热兮或不热。恶风兮拘急,口淡兮神思恍惚(大证据)。痛在骨节兮, 
服发散药而痛愈剧,此神气伤也,合用桂枝与 、术。大凡人身诸骨节,其数三百有六十,是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君 
不见仲景新加汤,重用参、姜以复脉。 
x辨虚寒腹满x 藏寒生满病(出《内经》),脉迟缓兮或沉紧,或虚大兮按无力(主脑)。腹满时减减又甚(证据 
出《金匮》),不欲食兮食即呕,或泄泻恶寒兮,而渴喜热饮。姜、桂、香砂温散之,不应再加参、术、 。 
x辨实热腹满x 脉沉而实兮(主脑),或滑与长兼。腹满不减兮(证据),减亦不足言(二句出《金匮》)。大便虽 
解而不畅兮,或得解而少宽。腹满硬痛不可按兮,无吐晕等虚症之相参。此宜枳、朴以消之,甚则加大黄参其间。 
x辨虚寒不大便x 大便不通群呼热,不知寒凝亦敛结。腹不满兮口不渴(疑案),白滑胎兮弦紧脉(定案)。此属 
虚寒无浪攻,照常饮食且从容(切不可饿),迟之一二十日后,温补足时气自通。 
x辨实热不大便x 脉数有力长滑甚(主脑),烦渴腹满按之硬(证据),或潮热兮食即胀,时有浊气从后进,此为 
胃热宜下之,一有虚症须细审(大约实症一下即愈,一有虚症,便须细审,即必当下者,亦只用凉膈以微利之,解毒以 
和之,陶氏黄龙汤以补而下之。) 
x辨小便不通x 小便不通分虚实,虚则三焦失其职,屡经利水不相合;此宜《金匮》肾气丸,治其三焦决渎官, 
象牙生煎服亦安。实者人素强,或好食热物,肺热不能通水道,以致膀胱成热结,宜用猪苓、泽泻、栀、滑石。用后仍 
不效,须向膀胱寻外窍,《经》说毫毛是其应(《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三焦主腠理,膀胱主毫毛,膀 
胱有出窍而无入窍,济泌别汁而渗入于膀胱者也。毫毛是其外窍,譬如水注,塞其上窍,则永不能出矣。如人不虚,利 
小水而仍不通者,宜发其汗,外窍通而内窍亦通,此所谓开鬼门也),改从发汗最为妙。又有动其胞中血,虚寒实热随症 
别,虚寒便温补,热则清热而养血,因症施方不可执。 
x辨呕x 其人受暴寒(审因),或食生冷物,吐酸并干呕(证据),平胃、正气合。脉滑胃有余(主脑),饮冷不 
喜热,服温热药呕愈甚(证据),黄连、竹茹佐姜汁,兼虚参以参加入。脉或虚大数无力(主脑),呕吐清涎及冷沫(证 
据),胃虚不能容谷食,闻食即呕食反出,人参理中最为良,丁香、附子加亦得。脉滑有力症不虚,胸满按之痛愈剧(证 
据),合用朴、实与二陈,此谓中焦之呕从乎积(东垣语)。 
x辨吐蛔x 热厥吐蛔蛔必多,神情清楚脉形和,随生随吐无烦躁,泻其湿热勿蹉跎。厥阴伤寒属风木,吐虫兼吐 
水清绿,手足厥冷烦躁甚,乌梅丸义君须读。 
x辨汗x 虚汗须分阴与阳,阳虚自汗补其卫(其人素虚,或劳伤,或大病后,腠理虚,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则自 
汗,宜用参、 、五味、芩、术,甚则加桂、附,如干姜、半夏、陈皮开达之药,皆不可用。)盗汗归之阴气虚,参、 
归、甘、地从其类。(人卧则血归于肝,阴虚而不能为守,则盗汗,宜参、芩、 、术、五味、归、芍、生、熟地之类)。 
惟有阳明邪并来,热气薰蒸毛窍开,汗出溱溱常不止,但宜凉解得和谐(汗有心家血液之汗,太阳津液之汗,俱不可出, 
惟阳明水谷之汗,虽出无害,故阳症伤寒,热气熏蒸,毛窍开发,溱溱而自出,亦犹滚汤贮于器中,热气上蒸而外湿也, 
若汗不出,热气不得泄,必郁而发黄,即宜用清凉以解其热,而汗自止,不必用止汗之药)。更有伤寒病久无汗出,大剂 
参、 、柴、桂合,顿然出汗退其热,景岳书中亦曾说。 
x辨谵妄x 语是多言,皆因胃汁干。就中 语有实象, 字从严侃侃然。旋转风轮难自主,才呼李四便张三。 
郑声气短神萧索,郑重频烦不厌复,一样逢人讲话多,不曾说南又道北。设使 与郑,大半属无稽,是则名为妄,虚实 
皆有之。若夫似睡非睡间,隐隐跃跃如交谈,此为独语未全乱,各从脉症细详参。 
x辨面目赤x 面目赤有三,须从脉症参。阳气郁于表,辛凉可散焉。里热薰于上,白虎及黄连。无根火外浮,此 
是内真寒,八味生脉煎冷冻饮料,假对假兮古所传。 
x辨下利x 下清谷者为虚寒,下清水者为实热,惟有脓血、稀溏、和汁沫,此三件中细详别。假如作呕不食兮, 
腹痛喜按,心恍惚而烦兮,或动悸与头眩,燥而不欲饮兮,头眩耳鸣而口淡;后重逼迫兮,既解而仍不减;脉弦数而虚 
大兮,皆虚寒之外现。苟脉症之反是兮,即实热之证验。 
x辨厥x 手足冷时为四逆,厥者其冷过肘膝,仲景《伤寒》俱禁汗,无论阳厥与阴厥。阳厥是传经,病自三阳并 
入阴,热极必兼胜化行,还有始热终寒因。药误也能转入阴寒路,执定传经亦是错。阴厥是直中,喻氏《中寒论》当诵。 
寒邪斩关直入来,急救真阳休梦梦。还怕热邪深入血,顿然厥冷身无热。君不见吞痧样子忌热汤,不比中寒一例说。总 
之脉症要详参,茎草拈来生杀间,阳厥谵渴阴吐涎,阳者身轻阴者蜷。复看其人唇、爪、甲,青紫为热青黑寒。又有痰 
厥、食厥、和尸厥,病久阴阳二气虚亦厥,各等各样在《准绳》,步步须求脉症合。 
x辨腹痛x 腹痛是虚喜揉按,虚者必寒病涉阴,脉迟缓兮或虚大,诸多虚象察其因,理中桂、附可施行。热者面 
黄泽,加以长滑脉,宜用黄连苦清热,少佐姜、萸亦相得。更有欲呕不呕腹痛多,寒热其如错杂何,黄连汤内干姜、桂, 
好共参、甘两下和。食痛应消食,难在虚寒兼食积,学士温脾法可宗(许学士有温脾汤,见《本事方》)。化为煎法尤熨 
贴(有虚寒之人患腹痛,服温补药而相安。时止时作,痛仍不解,甚则利清水或白沫,此虚中有买,或先有宿食在肠不 
曾去,或病中肠胃虚不能运化,所食之物停于肠中,即一二块宿粪,亦能作楚,宜用温补药煎好,去渣,入大黄一钱, 
不甚虚者,可加一钱五分,滚四五沸服之,宿食自下,正气不伤,而病随愈。此屡试屡验之妙法也。)虫痛面黄吐涎沫, 
食酸即安甜即剧,虚实寒热要分晓,杀虫方中求配合。气痛因郁恼,必连胃脘与两胁,病久人必虚,滋补兼疏郁。痛不 
可近者,按之濡软为畜血,不比硬满为热结,重则桃仁承气汤,轻者宣通微下夺。别有吞痧一症现,湿热薰蒸邪变幻, 
急刺委中出血良,磨服玉枢丹亦善。最怕是三阴寒症认为痧,不饮温汤饮冷茶,乱进丹丸并放、刮,临危空自悔前差。 
x辨脉脱x 六脉俱脱者,大命垂危矣(神昏脉脱者死,神清脉脱者亦死。)通脉四逆急服之,还怕脉因暴出死。 
但得脉来微续生,更需附子四五枚,人参小半斤,周时服尽休间断,随进米粥始回春;参力偶不继,前功必尽弃,平时 
无学力,到此滋疑惧。每见虚寒之极服温补,躁乱不宁呕且吐,此为药力尚未全,切莫心疑换别路。大约三阴病症露危 
剧,急则六日或三日,缓则行期十二日。幸而君火未全衰,反见舌干等症出,更须姜、附助其阳,渐得阳回舌生液。若 
见舌干投凉剂,坏乃百年人寿事,起手果然认得真,断不朝三与暮四。君不见《景岳全书》用法精,十补一清巧相济; 
又不见嘉言《寓意》重叮咛,阴症转阳必自愈,济困扶颠道在斯,一有游移便错去。更有虚寒服药来,温补不安凉适意, 
两寒相得从其类,正气败坏决不治。至于实热失汗下,脉伏似脱君休怕,大承、十枣用即安,神气分明现真假。须知实 
热治可缓,凉泻一投拨便转,不比虚寒救济难,仁术全凭思与辨。 

卷六
三皇药王考
属性:自古三皇画卦而分阴阳,辨药而作《本草》,论病而垂《内经》,吾医开教于《三坟》,至今尚读其传书,内而医院, 
外而医学,并奉为主祀,列入条编者也。至唐而有韦氏名讯,道号慈藏者,施药济人,世人共仰为药王,医史可考。则 
是药王之距三皇,已隔唐、虞、夏、商、周、秦、汉、晋、及南北朝十余代矣。今有无知僧道,以药王之像,塑为卉服, 
与神农之像无异,借以通书所载,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药王诞之语,影射混淆,惑人酬款,以致庸俗之人,误称三皇为药 
王,殊为可笑。查《钦定礼科则例》,现载京师先医庙,奉三皇于南向,配句芒等四位于东西向,又分列僦贷季等二十 
四位于两庑,由上古而递次及唐药王韦慈藏,现与启元子王冰东西对列,则例彰彰。吾医之有三皇,犹儒者之有孔子也; 
若夫药王,较之程朱诸子,尚有间焉,譬诸范、欧诸儒,庶儿相近。今以若贤若神之号,而与开物成务之大圣人相混, 
亵慢甚矣,故特考而辩之。 

卷六
《脉诀》正讹
属性:《四言脉决》,始自崔紫虚,嗣后校者、纂者颇多,迨至明季李士材《医宗必读》中之所着,固为尽善,而亥豕之讹, 
尚有未正,彭也不才,谨陈管见,以俟高明鉴定。 
【脉形主病节】“沉弱阴亏”句,“阴”字误刻,当作“阳”字。盖沉弱皆阴脉,有阴无阳,岂非阳亏。况上文有“浮 
濡阴虚”句,是此句之紧对面,为可征也。注中即作“阴”字解,乃因讹承误。 
【奇经八脉节】“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句,注中以二脉分左右,恐未必然。李濒湖云∶“阳 
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既为一身之 
纲维,何得以左右分言之。且言经位,仍以三焦列于右尺,小肠列于左寸,与所着《脉法心参》之三焦分列三部,小肠 
列于右尺之论,自相矛盾,此亦有讹。 
【五脏本脉节】“肾在左尺,沉石而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