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74-普济方 >

第405章

074-普济方-第405章

小说: 074-普济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 
妇人 
相感 
中拘 
熏 
x烧 散方x 
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 
愈。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曰劳复。病 
热少 
浮越 
x枳实栀子豉汤方x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擘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枳实栀子豉汤。则应吐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热聚于上。苦则吐之。热聚于 
表者 
空煮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瘥后。余热未尽。更发热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脉浮者。热在表也。故以汗解。 
脉沉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曰。腰以 
下肿 
x牡蛎泽泻散方x 
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 
熬) 商陆 
根( 
(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内经曰。湿淫于内。平以苦。佐以酸 
辛 
散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汗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纳津液。故喜唾不了了。与理中丸。以温其胃。)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膏 
汤。 
x竹叶石膏汤x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 
(三 
(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 
人 
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 
则愈。 
(阳明旺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下之。以损宿谷。)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属性:夫以为疾病至急。仓猝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 
此易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者。于 
此以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 
气反 
(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 
浮为 
无血 
接。 
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在脐之右也。难经曰。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 
牢若 
则不 
伤肺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伤肉 。 
(难经曰。肝内证。脐之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肝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左 
也。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难经曰。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上也。 
心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 
得前 
(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之下 
也。 
肾 
前者。肾水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 
经不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 
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 
则大 
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 
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 
外 
栗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 
热。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 
而烦 
汗攻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中。 
循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而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难经 
曰。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肺经虚冷。上虚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虚发汗。则阳气外亡。四肢 
者。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发汗 
则致 
(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 
若 
风 
火热伤肺。必发咳而唾脓。) 
夫脉沉数。病在里。不可发汗。无阳故也。 
凡脉尺中迟。不可发汗。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凡脉微软弱者。不可发汗。 
凡腹中有动气在左右。不可发汗。 
凡诸动脉微弱者。不可发汗。汗则小便难。腹中干。烦躁也。 
凡失血者。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 
凡咽燥者。不可发汗。 
凡积热在脏。不宜发汗。汗则必吐。口中烂生疮。 
凡下利水谷。忌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嗽。小便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即逆不堪者。 
脉 
表 
全 
可 
此救兵也。谨之谨之。 
(表中风寒。里则不消。里病表热者。虽无阳证。可以小辛之剂。微汗而温散之。) 
微脉弱。为亡阳。不可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尺脉迟。为血少。营气不足。不可发汗。 
先以 
本条。 
坏病者。吐汗下温不解。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并不可汗。小柴胡汤。 
衄血下血。虽脉浮紧。无汗。然衄欲愈。下者亦欲愈。不愈。用桂枝汤。不可发汗。腹 
中左 
筋惕 
烦。 
大烦 
下利清谷。用理中汤。或大便不通者。皆不可汗。 
恶寒脉浮。此为表证。若渴则邪欲入里。不可汗。 
夫咽干喉塞。亡血。淋家。衄家。疮家。动气。并不可汗。证治论。皆用小柴胡汤。厥 
逆不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属性:大法。春夏宜发汗。 
(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 
当重 
(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 
可重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 
然 
(圣济经曰。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气者。于汤为宜。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 
物。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 
浮当 
(经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为大逆。便硬难。虽为里实。亦当先解其外。若 
行利 
而复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太阳病。脉浮数者。宜发汗也。 
太阳病。脉浮大数者。宜发汗也。 
阳明病。脉迟。汗多而微恶寒者。外未解。宜发汗。 
阳明病。脉浮数者。宜发汗。 
太阳病。常汗微微自出。更宜发汗。 
凡脉浮而紧者。浮则为风。紧则为寒。宜发汗。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也。宜发汗。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寒。宜发汗。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属性: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主。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下。 
与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不可吐
属性:夫太阳病。恶寒而发热。自汗出。而反不恶寒热。关上脉细数者。不可吐之。 
夫少阴病。其人欲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弦迟。干呕。此膈 
上有 
诸四逆者。不可吐之。 
诸虚羸。不可吐之。 
新产者。不可吐之。 
病者。恶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可吐
属性:大法。春宜吐。 
(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要在适当不欲过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 
反迟 
(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 
者。 
滑者 
上盛不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 
者。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 
之。 
大法。春夏宜吐。凡病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 
当 
伤寒胸满痰逆。干呕。热嗽及肺壅唾脓等。宜吐之。 
夫宿食在胃脘。宜吐之。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属性: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 
气反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咽燥鼻干者。肺属金。主燥也。 
头眩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之动也。下之损脾。而肝气益胜。复行于脾。故腹内拘急。食不下。动 
气更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心之动也。下之则伤胃。内动心气。心为火。主热。针经曰。心所生病者。 
掌 
上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猝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肾之动也。下之则伤脾。肾气则动。寒乘脾。故有腹满头眩。下利。则心 
下痞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