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82-古今名医方论 >

第5章

082-古今名医方论-第5章

小说: 082-古今名医方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芩 甘草 芍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呕者加半夏半斤, 
生姜 
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头痛,胸满,口苦,咽干,目眩,或往来寒热,脉或大而弦。 
半表 
虚, 
柯韵伯曰∶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已入少阳之里,胆火上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 
与黄 
非胃 

卷三
黄连汤
属性: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 
二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程郊倩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症,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 
证寒 
腹中痛 
上下相 
气,升 
干姜, 
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 
寒也 

卷三
十枣汤
属性:治太阳中风,表解后里气不和,下利,呕逆,心中至胁痞满硬痛,汗出,短气,头痛, 
不恶 
大枣(十枚,掰) 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末药。强人 
一钱 
柯韵伯曰∶仲景利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 
噎,或吐,或利,或无汗,病在一处而止;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 
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于外者,浩浩莫御矣。且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满而硬痛,是水 
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阻隔而难通矣。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邪充斥,又非 
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利水之所至峻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束手待毙耳。甘遂、芫花、大 
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合,相济相须,故可交相去邪之巢穴, 
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水患可平也。然水利所凑,其元气已虚,而毒药攻邪,必脾胃反弱 
,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为主宰,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 
培脾土之虚,一以制水气之横,一以解诸药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备,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 
,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 
制之理乎?张子和窃此意而制浚川、禹功、神 等方,以治水肿、痰饮之病,而不知君补剂 
以培本,但知任毒药以攻邪,所以善其后者鲜矣! 

卷三
小陷胸汤
属性:治心下痞,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个)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实,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程扶生曰∶此热结未深者在心下,不若大结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为轻; 
脉之 
黄连 
上 
程郊倩曰∶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合之以开结气。亦名曰陷胸者,攻虽不峻, 
而 

卷三
大陷胸汤
属性:主治伤寒发热,不发汗而反下之,表热乘虚入于胸中,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令 
心下 
肠 
大黄(六两) 芒硝 葶苈子 杏仁(去皮,各半升) 甘遂(一钱,为末) 
上五味,以水先煮大黄、杏、苈,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得快利, 
止 
柯韵伯曰∶胸中者,宗气之所出,故名气海。气为阳,故属太阳之部。气为水母,气清 
则水 
下输 
淫于 
任 
行 
胸 
解 
痢疾之初起者甚捷。然必视其人壮实,可以一战成功。如平素虚弱者,病久而任攻伐者,当 
念虚虚之戒矣。 

卷三五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属性: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宜半夏泻心 
汤。 
半夏(半斤)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 
(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温三服。 
(此小柴胡去柴胡,而加干姜、黄连。) 

卷三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属性: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 
攻痞 
泻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服之。 

卷三五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属性: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别煮取汁。) 
以麻沸汤二升,渍三味,须臾,去滓,纳附子汁。 

卷三五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属性: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 
姜泻 
生姜(四两) 甘草 人参(各三两)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三两) 半 
夏 
(半升) 大枣(十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温三服。 

卷三五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属性: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 
逆 
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温三服。 
王又原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然亦有汗出解之后而痞者,亦有下后复汗而痞 
者, 
辛以 
而同 
五六 
以和表里,此以彻上下。而必推半夏为君者,痞从呕得来,半夏之 
汗出解之后,已无伤寒矣。胃藏津液,发汗则津液亡,故胃中不 
发胃家升腾之气,乃治杂证之标的也。一属少阳,一属汗解,人 
正在太阳,无用人参之例。虽下而复下,为胃中虚,不可用也。 
和其客气之上逆,温其中气之不调,补其心烦之不安焉耳。心下 
痞之诊也。按之濡,关上浮,为痞尚未成,故无用虏荆之六十 
此渍以麻沸汤,须臾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用其有形之味 
之症,明系表邪未解;心下痞而复恶寒者,为续见之证,明系 
见者,以两汤治之;续见者,以一汤救之。其附子则煮汁者, 
重也。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 
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 

卷三
桂枝加附子汤
属性: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同,不须啜粥。 
柯韵伯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入, 
故复 
不得 
则漏 
肢自 
急 
附 
有 

卷三
桂枝甘草汤
属性: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柯韵伯曰∶汗出多则心液虚,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根据。如此 
不堪 
得 
以 
自 

卷三
芍药甘草附子汤
属性: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柯韵伯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为表里, 
太阳 
从汗 
以扶 
使肾 

卷三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属性:治水饮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 
辛 
(二两) 附子(一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 
皮中 
柯韵伯曰∶水饮者,少阴所主。心下者,太阳之部。心下有水气,至于坚大如盘,是五 
脏之 
则气 
之; 
草、 
一汗而 
为阴, 
人凡遇 
胜道哉! 
故用硝、 
故于桂枝 
下之而 

卷三
小建中汤
属性: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涩阴弦者。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 
(一 
升) 
上六味,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分三服。 
柯韵伯曰∶桂枝汤为治表而设,佐以芍药者,以自汗故耳。自汗本表证,而所以自汗者, 
因 
发 
不补不泻,惟甘以缓之,微酸以收之,故名曰建耳。所谓中者有二∶一心中悸而烦,烦则为 
热,悸则为虚,是方辛甘以散太阳之热,酸苦以滋少阴之虚,是建膻中之宫城也;一腹中急 
痛,急则为热,痛则为虚,是方辛以散厥阴之邪,甘以缓肝家之急,苦以泻少阳之火,酸以 
致太阴之液,是建中州之都会也。若夫中气不足,劳倦所伤,非风寒外袭者,《金匮》加黄 
,以固腠理而护皮毛,则亡血失精之症自宁。此阳密乃固之理也。 

卷三
五苓散
属性:(附茵陈五苓散) 
治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 
而烦 
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 桂枝(五钱)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郊倩曰∶标邪传入膀胱,是为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此伤寒 
五苓 
水,致 
取其 
液, 
止而 
为脉 
赵羽皇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主;客水者,即 
食饮 
降, 
水饮 
也。 
怠, 
泛流 
培土 
能化 
。先哲有曰∶水之 
无火则水不行。 
罗东逸曰∶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 
枝者,所以宣邪而 
以君之,而虚寒之 
积黄瘅。盖土虚则 
旺中州,利膀胱 

卷三
越婢汤(《金匮》)
属性: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又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 
其脉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喻嘉言曰∶越婢汤者,示微发表于不发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调营卫。麻黄、石膏二物, 
一甘 
阳, 
以实 
而 
萌 
赵以德曰∶五脏各一其阴阳,独脾胃居中而两属之,故土不独成四气,土亦从四维而后 
成, 
热, 
以 
热 
达 
走 
益胃中之气。恶风者阳虚,故加附子以益阳。风水者,则加术以散皮肤间水气,发谷精以宣 
荣卫,与麻黄、石膏为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喻论明析,赵说能细剖其理,开便后学,故两录之。 

卷三
茵陈蒿汤
属性: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腹 
微满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 
状; 
柯韵伯曰∶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