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93-审视瑶函 >

第7章

293-审视瑶函-第7章

小说: 293-审视瑶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疗。按此论表里之不同明矣。用以治病。如鼓应桴也。 
灵枢颠狂篇云。目 外决于面者为锐 。在内近鼻者为内 。上为外 。下为内 。 
凡看目疾者。男子多患左目。女子多患右目。此阴阳气血不同故也。或有左右无常者。乃邪热攻迫故也。 
如男先伤左目。而右目屡发。定不可保。女先伤右目。而左目屡发。亦不能救。必须观人老少壮弱为主。少 
而壮者易治。老而弱者难治。易治者用药温和。难治者用药滋补。随症用药。不可执一。目症虽有多端。然 
看者先将分数预定其初。不致有误。如瞳神凸凹者不治。青绿白色者不治。纯黑者不治。睛少光彩者不 
治。此老人血衰之症。若翳障如半月之状。俱难治之。若睛圆不损。不论星多少。翳浓薄。悉皆治之。翳怕光 
滑。星怕在瞳神。总翳膜轻薄。星点细小。难退。翳障未尽。切不可用刀割。目得血而能视。刀割则伤血。亦不 
可用火灸。翳膜生自肝火。又以火攻之。是以火济火。岂是良法。惟服药于先。必兼点药。则病渐退。根除而 
不复发也。 
按目病有外感。有内伤。外感者风寒暑湿燥火。此标症也。患者致目暴发疼痛。白睛红肿。眵泪赤烂。其势 
虽急。易治。内伤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此七情也。患者致黑珠下陷。或起蟹睛。翳膜障朦。或白珠不红。瞳神 
大小。视物昏花。内障不一。其势虽缓。难治。又有不内不外。而饮食不节。饥饱劳役所致。当理脾胃为主。目 
症虽多。不外风热虚实之候。治亦不离散清补泻之法。然补不可过用参术。以助其火。惟用清和滋润之 
类。泻不可过用硝黄龙胆。以凝其血。惟用发散消滞之类。药用当。则目自愈。今人治目。往往非大补则骤 
用大寒。多致受伤。治目毋投寒剂。固是要法。又当省其致病之源以治之。如贪酒者徐徐戒其酒。好色者 
缓缓戒其色。暴怒者巽言戒其暴怒。不听。则难疗也。然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凝 
则生翳生膜。目斯患矣。不可不慎。凡病目后。宜滋肾水。何也。目以肝为主。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若 
滋肾水。则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无穷。若肾水亏耗。则水不 
能生木。木不能生火。火不能生土。土不能生金。金不能生水。肝血亏而火妄炽。其害可胜言哉。 

卷二
目不专重诊脉说
属性:夫曰有是病即有是脉者。此亦大概言之。其微渺未必皆可恃乎脉也。如目病。必视其目为内障。为外障。 
内障有内障之症。外障有外障之症。必辨其为何症。所中所伤之浅深。果在何轮何廓。辨之明而后治之 
当。今闺阁处子。暨夫贵介之族。但舒手于帷幔之外。诊其脉即欲治其病。且责其用药当而效之速。不知 
即方脉之专重乎脉者。尤望闻问居其先。而切脉居于后。盖切而知之。仅谓之巧耳。况症之重者。关乎性 
命。而惟恃巧以中之。何轻视乎性命耶。必精详审辨。而后治之可也。重性命者。当必以是言为然也。矧目 
为五官之最要者哉。假令一瞽目。隐身于帷幔之中。舒其手于帷幔之外。其六脉未尝不与有目者相同 
也。切脉者。从何脉辨知其为瞽耶。恐神于脉者。亦未易知。后学岂能臻此之妙。定其残好。必猜度拟议之。 
而用药亦猜度拟议之药尔。欲其当而效之速。实难矣。较而论之。两误之中。病者之自误为尤甚也。兹特 
摘出其弊。必于诊脉之外。更加详视。始不至有误矣。 

卷二
目症相同所治用药不同并戒慎问答
属性:复慧子曰。昔有客问先大人云。均一病也。其症不异。子何以治之不同。用药各异。其效有速有迟。有愈有 
不愈者。有治之者。有辞而不治者。其故何也。大人闻而应之曰。夫古之善医。先精造乎学业。次通达乎人 
事。见机而作。圆融变通。不拘一隅。不执一方。子谓予同病而异治。不知人事有种种不同者也。或男子妇 
人。婴儿处女。鳏寡老弱。师尼婢外家。兼之胎前产后与夫情性之温暴。饮食之多寡。二便之通塞。四时之寒 
暑温凉。病症之虚实冷热。岁月之远近浅深。有能节戒不能节戒者。服药曾伤元气未伤元气者。千态万 
状。不可胜计。治之安可同于一辙乎。况富贵贫贱之殊途。盖富贵之人。其志乐。其性骄。或酒色之不戒。家 
务之劳心。暴怒之伤肝。以致五火俱动。且药饵委诸童仆。火候或失宜。故取其效也不易。至于贫贱者。其 
志苦。其形劳。或因薪谷之忧。忿怒之伤。或药饵力乏不继。欲愈其疾也更难。予之症同而治异者。盖为此 
也。今就先大人之论思之。诚不可拘一隅。不可执一方也。但他恙之戒人酒色劳怒犹易。独目病之戒人 
则难。他病身体无力。四肢疲倦。而念难起。惟病目者。身体强健。而念易动。动则精出窍矣。夫天地以日为 
阳。雨为阴。人以火为阳。水为阴。人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阳生岂不为火乎。至于怒。又为七情之一。最易伤 
肝。肝伤则目必损。肝窍于目故也。恣酒助阳。动湿热而烁阴。纵色又为伤肾之要。人身脏腑皆火。单有肾 
水一点以制之。岂可轻忽不慎。丹溪先生言。人心君火一动。相火即起。虽不交而精亦暗流矣。又有愚夫 
愚妇。病目不知自爱。俱言假此以泄其火。愚谓此非去火。实乃抱薪救火也。将见火未熄。而焰愈炽矣。病 
目者不知乎此。则轻症变重。重症变为不治之症者。靡不由乎此耳。业是科者。善为词以深戒之可也。 

卷二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属性:君为主。臣为辅。佐为助。使为用。置方之规也。逆则攻。从则顺。反则异。正则宜。治症之要也。必热必寒。必 
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宜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辅也。能受能令。能合能分者。佐之助也。或击或发。或劫或 
开者。使之用也。破寒必热。逐热必寒。去燥必润。除湿必泄者。逆则攻也。治惊须平。治损须温。治留须收。治 
坚须溃者。从则顺也。热病用寒药。而导寒攻热者必热。阳明病发热。大便硬者。大承气汤。酒制大黄热服 
之类也。寒病用热药。而导热去寒者必寒。少阴病下利。服附子干姜不止者。白通汤加人尿猪胆之类也。 
塞病用通药。而导通除塞者必塞。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类也。通病用塞药。而导 
塞止通者必通。太阳中风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枣汤之类也。反则异也。治远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缓。治 
客以急。正则宜也。至真要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 
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所以利而行之。调其气而使平。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 
苦咸平是也。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泄。辛甘淡平 
寒凉是也。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气寒是也。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 
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物各从其类也。故置方治病如后。 

卷二
淫热反克之病
属性:膏粱之变。滋味过也。气血俱盛。禀受浓也。亢阳上炎。阴不济也。邪入经络。内无御也。因生而化。因化而热。 
热为火。火性炎上。足厥阴肝。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胜。祸发反克。而肝开窍于目。故肝受克而目亦 
受病也。其病眵多。 紧涩。赤脉贯睛。脏腑秘结者为重。重者芍药清肝散主之。通气利中丸主之。眵多 
紧涩。赤脉贯睛。脏腑不秘结者为轻。轻者减大黄芒硝。芍药清肝散主之。黄连天花粉丸主之。少盛。 
服通气利中丸。目眶烂者。内服上药。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 鼻 
碧云散。攻其淫热。此治淫热反克之法也。非膏粱之变。非气血俱盛。非亢阳上炎。非邪入经络。毋用此也。 
用此则寒凉伤胃。胃气不升降。反为所害。治疾者不可不明也。噫。审诸。 
x芍药清肝散x(治眵多 。紧涩羞明。赤脉贯睛。脏腑秘结。) 
白术 石膏 真川芎 防风 桔梗 滑石(各三钱) 荆芥穗 前胡 芍药 甘草 苏薄荷(各二钱半) 柴胡 黄 
芩知母 山栀仁 羌活(各二钱) 芒硝(三钱半) 大黄(四钱) 
共末。每服三钱。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热服。 
上方为治淫热反克而作也。风热不制之病。热甚大便结者。从权用之。盖苦寒药也。苦寒伤胃。故先以 
白术之甘温。甘草之甘平。生胃气为君。次以川芎、防风、荆芥、桔梗、羌活之辛温。升发清利为臣。又以芍 
药、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山栀、黄芩之微苦寒。且导且攻为佐。终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黄、芒硝 
之大苦寒。祛逐淫热为使。惟大便不结者。减大黄芒硝。此逆则攻之治法也。大热服者。反治也。 
x通气利中丸x(治证同上) 
锦纹大黄(二两半) 滑石(取末另入) 牵牛(取末) 黄芩(各两半) 云头白术(一两) 
白芷 羌活(各五钱) 
除滑石牵牛。另研极细末外。余合为细末。入上药和匀。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 
后临睡茶清送下。 
上方以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为君。白芷辛温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温。通利诸节为臣。黄芩微苦寒。疗 
热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厘清浊为佐。大黄苦寒。通大便泻诸实热。牵牛辛苦寒。利大便除风毒 
为使。逆攻之法也。风热不制之病。热甚而大便结者。亦可兼用。然牵牛有毒。非神农药。今与大黄并用。 
取性猛烈而快也。大抵不宜久用。久用伤元气。盖从权之药也。量虚实加减。 
x黄连天花粉丸x(治同上) 
黄连 菊花 苏薄荷 川芎(各一两) 黄柏(六两) 连翘(二两) 
天花粉 黄芩 栀子(各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成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后临卧茶清下。 
上方为淫热反克。脏腑不秘结者作也。风热不制之病。稍热者亦可服。以黄连、天花粉之苦寒为君。菊 
花之苦甘平为臣。川芎之辛温。薄荷之辛苦为佐。连翘、黄芩之苦微寒。黄柏、栀子之苦寒为使。合之则 
除热清利。治目赤肿痛。 
x黄连炉甘石散x(治眼眶破烂。畏日羞明。余治同上。) 
炉甘石(一斤) 黄连(四两) 龙脑(量入) 
先以炉甘石置巨火 通红为度。另以黄连。用水一盆。瓷器盛贮。纳黄连于水内。却以通红炉甘石淬 
七次。就以所贮瓷器置日中晒干。然后同黄连研为细末。欲用时。以一二钱再研极细。旋量入龙脑。每 
用少许。井花水调如稠糊。临睡以箸头蘸敷破烂处。不破烂者。点眼内 锐 尤佳。不宜使入眼内。 
上方以炉甘石收湿除烂为君。黄连苦寒为佐。龙脑除热毒为使。凡目病俱可用。宜者固可。即不宜者 
亦无害也。奇经客邪之病。量加朴硝泡汤。滴眼瘀肉黄赤脂上。 
x龙脑黄连膏x(治目中赤脉。如溜热炙人。) 
川黄连(八两) 片脑(二钱) 
上以黄连去芦。刮去黑皮。洗净锉碎。以水三大碗。贮于瓷器内煎。随入黄连于内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