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花魁称后+番外 作者:袖橘(起点2013-11-24完结) >

第114章

花魁称后+番外 作者:袖橘(起点2013-11-24完结)-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这一场风波,本来颇胖的李泰比过去消瘦了不少,人也不似昔日那样张扬,似乎已经因之前的大起大落心如死灰幡然醒悟一般,行事低调的在长安度过新年之后,便又黯然回到了东莱的封地。即便如此,也难免叫人揣测李世民是否对这个儿子还抱有什么期待。就连自信对李世民知之甚深的长孙无忌,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小瞧了李世民与李泰之间的父子情深。
  倒是萧瑀和房玄龄坚定的认为,李泰是没有机会问鼎太子之位了,不然的话,李世民不会只是叫他回来过年,而不恢复他的亲王之位。这个推断,也透过莫迟,传入了李恪耳中。
  自从萧瑀和房玄龄一个直接、一个委婉的表示了对李恪的支持之意以后,莫迟便担任起信使的工作。她时常利用回娘家的理由和机会,在李恪与萧瑀之间传递消息。房玄龄一直高居相位,萧瑀也在李承乾案后恢复了相位,有这两大宰相级的智囊撑腰,李恪也可以安心许多。
  贞观十八年春,郝处俊与崔执结伴前来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令狐平、唐观和许圉师则留在安州继续帮李恪处理安州的政务,而李恪的恩师权万纪,则早在齐王谋逆之事结束后,就返回到安州继续当他的安州都督府长史。李世民似乎默许了李恪留在长安,反正亲王之中称病不愿去封地的人也为数不少——毕竟天下繁华,莫过于如今的长安,想要留在这繁华之地,也是人之常情。
  在太子未定,朝中大臣各怀心思的时候,大唐和高句丽之间的关系则是越发恶化起来。不出所有人的意料,虽然大唐遣使节调停,然高句丽与百济依然不肯向新罗罢兵,看来与高句丽之战,已经势在必行。为了避免两面开战,贞观十八年,李世民终于接见了代表薛延陀来朝的使节突利,赏赐宽慰一番,并特别优待薛延陀,同意将宗室女新城公主嫁给夷男可汗长子拔灼为妻,条件是令拔灼继承父亲的汗位。对于弑父之后一直苦于自己的汗位名不正言不顺的拔灼而言,能够得到大唐如此许诺,自是大喜过望,接到圣旨之后,便立刻开始筹备迎娶公主的事宜,正好使得大唐有了喘息之机。
  贞观十八年的秋天,军备、征兵均已准备妥当,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兵攻打高句丽。然而太子的事情,李世民却迟迟没有给出答案,令长孙无忌焦灼不已。
  “高句丽胆大妄为,占我中国辽东之地,又朋党百济,攻打我大唐属国新罗,占四十余城。朕屡屡遣使节教训,然其冥顽不灵。如今九州皆平,唯此一隅,朕定要扫平高句丽,一统河山!”
  “陛下圣明!”群臣跪倒齐呼。
  “自去年七月始,朕下令造船400艘,以备载运军粮;又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等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任太常卿韦挺为馈远使,节度河北诸州;日前又派太仆少卿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今朕再点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4万,战舰500艘,自莱州(今属山东)渡海直指平壤;兵部尚书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6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直趋辽东,与张亮合势,水陆并进。届时联同新罗、契丹、奚众兵齐发,分道共击高句丽!”
  “微臣领旨!”被李世民点到名字的张亮和李绩一同出列,跪倒在地。
  程知节(即程咬金)大咧咧出列奏道:“陛下,有仗打,俺老程也不能落下!”
  李世民深知程知节的性子,并不怪他失礼,笑骂道:“少不了你!”
  程知节笑嘻嘻的归列站好,张亮却开口奏道:“陛下,臣虽领命,然自知愚钝,并非将帅之才,但不知总帅何人?”
  这话一出口,朝中空气蓦地紧张起来。自从李世民开始备战,大臣们便看出他有御驾亲征的打算。但太子未立,皇帝又去亲征,着实说不过去。
  长孙无忌奏道:“陛下若欲亲征,则当先立太子。臣以为……”
  “父亲如今万乘之尊,怎能长途跋涉亲自涉险?儿臣虽不才,亦愿代父亲领兵出征!”李世民尚未及回话,先有人把长孙无忌的话堵了回去。出列之人,竟是李恪。
  吴王李恪在朝中的位置如今很是微妙。群臣皆知,李恪因在薛延陀探听情报并救下契苾何力,九死一生,立下大功,而后又遭受不白之冤,以至于身体病弱。但似乎也因此而受到了皇帝的重视,虽其因体弱而滞留长安,却仍领命数日便来上朝一次,只是其谨慎低调的程度,使得这位在安州时素有贤名的吴王几乎成了朝上的透明人。比起被不少重臣推举为太子的李治,可谓天渊之别。
  谁知如今即将与高句丽开战之际,这位从未打过仗的透明王爷,竟然自告奋勇,要代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实在叫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
  在场的人中,最为镇定的人,莫过于龙座上的皇帝。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李世民的嘴角微微翘了一下,但旋即敛颜道:”吾儿身体如今可好了?征讨高句丽之事非同凡响,你切不可逞强。”
  “多谢父亲记挂,儿臣身体已无大碍。儿臣也知征讨高句丽之事非同小可,然父亲九五之尊,儿臣着实不能看父亲身涉险境。况且儿臣固然愚钝,然亦知博采众长,兼听则明的道理。有李绩李大人等名将在侧,儿臣当不辜负父亲期望,得胜归来。”李恪跪倒在地,“请父亲允儿臣之所请。”
  “朕自少年时代,便为父亲征战天下,一生戎马,然而其间多次历经生死危机。”李世民看着下跪的李恪,终于缓缓开口:“战场之上,刀枪无眼,吾儿当真要继承朕之斗志,为我大唐开疆拓土,建不世之功?”
  “儿臣愿意!”听到李世民的话,李恪大喜过望,急忙叩首。“多谢父亲恩准,儿臣必定献泉盖苏文之首于父亲驾前!”

一二七 束兵秣马征疆场
更新时间2013…9…11 23:59:56  字数:3428

 李恪突然拜倒叩首谢恩,这才让朝堂上呆若木鸡的大臣们回过神来。
  刚才……吴王在说什么?献泉盖苏文首级于陛下驾前?
  先不说在李世民的儿子之中,还没有人有统兵的经验,吴王李恪已经是开了先例。就算是他真的带兵出征高句丽,竟敢大言不惭的说能够斩杀泉盖苏文?谁不知道高句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连隋朝也因远征而灭。如今,这位隋炀帝的亲外孙,却大言不惭,主动的站出来要求征讨高句丽。
  而且,这样的事情,陛下居然已经答应了!这才是真正让所有大臣开始仔细考量如今倒向支持李治为太子是否为时过早的重要问题。李世民能将如此重大的军权交给李恪,对其信任和重视的程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啊!
  李世民带着一丝无奈的笑了笑:他还只是询问,李恪却已经将自己的问话变成了肯定。不过,他也的确属意李恪的提案。李恪突然站出来,实在是让他有些惊喜。
  被诬谋反之后,比起原来,李恪更是低调收敛了很多,谨小慎微。李世民感叹思念李承乾和李泰之余,多少也对李恪的改变有些伤感。在他印象中,李恪是个聪明无比,有几分刻意狂放肆意的儿子,虽然如此,却始终不改对父亲的孺慕亲近。但如今这个儿子却格外谨守君臣之份,再也不肯越界半步,甚至对妻子也是耳提面命的叮嘱她说话小心。
  亲征高句丽,对李世民而言,原本诱惑极大。能亲自平定高句丽,建不世之功,对李世民这一心希望自己能名留青史的皇帝而言,是比亲历战阵更大的诱惑。可是退一步说,平定高句丽本身,也能成为他作为一代英主的佐证,若真能平定高句丽,也算得上是一桩美事。此事之前,朝臣们对李世民亲征之事极力反对,担心穷兵黩武,导致国库空虚,重蹈隋炀帝覆辙。另一方面,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也利用这件事,向李世民施压,希望他能够尽快决定太子的人选。在两方面的劝谏下,李世民一时间也有些踌躇。
  不过眼下,李恪的请战,着实让李世民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才没有一时间就否定李恪的自荐。没想到李恪反而利用这个机会,抓住自己语气中松动之意,积极的将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事到如今,李世民倒也不想再改变主意,索性默认了李恪的话。
  朝臣们虽然不敢出声议论,但是神色都有几分异常。李世民将视线投向李治,发现他的脸色有些苍白,似乎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竟不由自主的看向长孙无忌的方向。
  察觉到这个小动作,李世民微微皱了皱眉……其实刚才,倘若主动站出来请战的人是李治,自己大约会当即答应吧!李世民默默的感叹着。他疼爱、甚至可以说是宠爱着李治,将他小心的保护着。唯有这个儿子,是他一直放在身边,从小看着长大的。然而到此时,他却突然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惹出祸来的李承乾和李泰姑且不提,李治的个性也软弱得让他格外的焦虑。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名正言顺的角度,他都倾向于让嫡子继承皇位,然而现在唯一还有机会的李治,却事事以长孙无忌的主张为先,如此实在是令李世民感到不满。
  “既然我儿如此孝心,朕便封吴王恪为三军总帅,统辖本次平定高句丽之大军,择日发兵出征。”李世民收回思绪,趁着长孙无忌没有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一锤定音。
  看了李世民的神色,长孙无忌暗叹了一声,将本来要伸出去的脚收了回来。
  退朝之后,李世民单独叫了李恪到宫中议事。李恪心知父亲必定要和自己为征讨高句丽之事好好的谈一番,随李世民回宫去了。李治见到兄长和父亲离开的身影,心情不免郁郁。
  长孙无忌低声劝道:“晋王殿下不必如此,老臣与殿下有话说。”
  “既然如此,舅舅不妨到王府一行。”李治心里本来烦闷,但面对长孙无忌,依然言辞温和。
  见到李治没有露出失意失态的模样,长孙无忌满意的点了点头。甥舅两人一道离开了皇宫。
  萧瑀一旁看见,暗暗冷哼了一声,依旧如往常一样,与房玄龄不但互不搭腔,更连一个眼神也没有交集,就自己回府去了。而房玄龄则走到一脸复杂表情的李绩身边,“祝将军此次再立大功!”
  程知节大剌剌的走到李绩旁边,拍着他的肩膀道:“李老弟,别忘了叫上老夫一起。打仗的事情,怎么少的了老夫我!哈哈!可算是又有仗打了!”
  李绩僵硬的笑着对二人点了点头,自己匆匆告辞而去。李绩入朝为官以来,素以纯臣自居,从来只是听皇命行事,不曾有半点自作主张。唯有面对李恪的时候,曾一时糊涂,险些害他丧命。事过之后虽然李恪从未露出半点责备的意思,但李绩心里难免惴惴不安,如今李恪受到重用,又与自己即将一同出征,到了战场上,不知是何情形?
  房玄龄目送李绩离开,心中也知道他的担忧,脸上微带笑容,暗暗盘算。冷不防一旁的程知节收起刚刚那没心没肺的模样,伸了个懒腰,似是无意般道:“这人究竟是不是那块材料,还是得等到了战场才能有个说法。”
  “如此甚好。”房玄龄笑着点了点头。“程将军,就如你所言吧!”
  而李恪父子回到**,才一进门,李世民便直至主题。“恪儿,你今天在朝上倒是大胆,连朕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