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之小作家-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9章 家法,启佑堂()
常爷爷气得脸色铁青,拍桌子喝叱道:“你们都别争了,我们老扬家这三代,到现在为止就出两个读书人,一个是老大杨士卿,一个就是阿建。杨士杰、杨士榕,你们这两个混蛋粗野愚蠢,大字不识几个,让你们这两个满嘴不讲人话的子孙去做主祭的话,我相信老祖宗们会气得把祭品给踢掉。我决定了,这次就让阿建来做主祭!”
杨父不可置信地瞪大双眼叫道:“什么?让阿建当主祭,那我以后怎么当他老子!儿子压老子,这还有伦常天理吗?老天爷会打雷的!”
杨伯父也满脸不屑道:“我们这一辈还没死光,轮得到这小子当家作主?辈份大过天,这绝对是不行的,杨家会被笑话死掉!”
两个兄弟这时倒是团结起来了,就为了一个面子。
杨子建倒是松口气,让他当主祭什么的,那不是活受罪吗?
没想到,常爷爷气得浑身发抖,大步冲到右边主梁柱,那上头裂缝插着几根晒干的细枝竹,他拔出一条来,然后像老猴似地扑到二伯和杨父面前狂抽。
哗哗哗!
杨父和二伯宛若炒熟的豆子跳跃躲闪。
常爷爷赤红着双目悲呼道:“老太爷、大老爷、二老爷啊,你们走得太早啦,今天老汉常达椿,要替几位老爷执行家法,教训这两个不孝子孙!”常爷爷是老杨家最后一任管家,算是半个家主,从小就帮着老太爷管教这群小少爷,后来杨家败落了,几乎家破人亡,也是常爷爷出手帮衬救济,杨家七子一女才活下来,因此二伯和杨父真的视他为尊长,又敬又怕。
杨父首先受不了,别看他经常抽打儿子,但他其实也怕痛的,绕着桌子跑了两圈,结果逃不掉被抽打了五六下,只好投降道:“停停停,常伯,我同意了,我同意让阿建当主祭!”
二伯已经逃到前厅,躲在门后喊道:“老六这当老子的都同意,我没话可说,同意了。”
常爷爷这才抖抖衣服,把细竹枝插到柱头上,冷哼道:“这次只是小祭、家祭,祭的又是阿建的文章,我拍板绝对没错,祖宗也会很高兴的。”
三位老叔公乐呵呵地观旁,虽然都姓杨,但主家和分家过了五服,关系早淡了,他们也捋须点头同意,七嘴八舌地认为,确实也该培养孙子辈了,难得还有一个尊祖敬祖的长孙。
杨子建看着这一副闹剧,心头白眼直翻,苦笑不已地呐喊:别啊,你们快争,干嘛不争下去?我才不当什么主祭,我根本不懂,也对杨家宗族礼仪这一套毫无兴趣啊!
但这里没有他这小辈说话的份,说出来可能会变成群嘲拉仇恨,让这些长辈把火力对准自己。
杨子建在杨家活了两辈子,非常明白杨家极重纲常家法,这细竹枝抽人的家暴,其实也是从杨氏家族的家法中演变过来的,在解放前,宗族最大,族长一手遮天,家法大过国法,严苛的杨家礼教,其实也没少打杀过人。
确定了主祭人选后,几个老头、杨父、二伯、大舅、姑丈等十来个人,就开始分别安排祭品,什么茶、酒、白饭、生果、年糕和斋菜,还有香、烛、元宝等,都分派给各家准备,然后又翻黄历找吉时,最后选定下午三点在杨氏家祠中进行。
经过一番折腾,已经临近中午,亲戚们都告别离去。
子设、子珍都像归巢的雏鸟般,在十一点半准时回家了,然后一家五口中午吃团圆饭,桌上的菜多大了是昨天吃剩下的,但增加了粉干蘑菇汤、笋干炒油渣等菜,并将大月饼切分成五份,光是月饼就吃了个半饱。
按礼,本来团圆饭要放在晚上月圆之夜,但子建六点多就得去火车站,因此中午提前吃了。
杨父摸着被抽打出紫痕的手臂,没好气地瞪着子设道:“混帐东西,下午别出去玩了,全家都到北帜山去祭祖。”
“祭祖,干嘛突然祭祖?”子设好不容易等到星期天,要好好玩上一天,祭祖多无聊啊,当然不怎么乐意。
杨父眯着眼,露出不怀好意的神色道:“老子叫你去就去,是不是皮痒痒了?”说完,大有起身拔出细竹枝抽打的架式,这明显是想迁怒啊!
杨子建连忙跟弟弟解释道:“二伯和常爷爷要把我写的文章告诉给祖宗,有句话叫家祭无忘告乃翁,有好消息,不要忘了跟祖宗讲一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是临时举行一次家祭,很简单,应该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到时你就自由了。”
子设点点头,叫道:“我听哥哥的,穿上干净衣服去祭祖。”
杨父有气发不出,有些郁闷,埋头扒拉着米饭。
杨母仍然像老母鸡一样,吩咐这个多吃点,吩咐那个别把米饭掉桌子上。
饭后,杨父杨母准备祭品,而杨子建仍在改写燃犀奇谈里的一些内容。
两点多时,二伯带着伯母和孩子,绕过半座杨宅,跨进大理石门槛,来与杨父会合,然后两家人十口人走入进士巷,走了三百米,在鳅尾巷与姑丈会合,姑丈姑姑也带了一家六口老杨家的亲戚好像都在镇南似的,等走到风雨桥时,已经有三十多人了。
在临水宫前,常爷爷带着常家十五口人正等在这里,包括常舒雨在内,加入了杨家队伍,接近五十人浩浩荡荡地向北山进发。
这还只是家祭,如果祖祭,则会有五六百人。
杨氏家祠又叫启佑堂,取自周书君牙“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意思是说:启示佑助我们后人,使我们都依从正道而无邪缺。
杨氏家祠位于风光秀丽的北帜峰山腰,可俯瞰南塘镇全景和闽江,北帜峰就像一位隐匿山林、遗世绝俗的世外高人,在层峦叠障的丘陵中,茕茕孑立。
这里原是杨氏的私家园林、书院之所,一路上,还可以看到亭台楼阁的残垣断壁,往日辉煌都已经荒废贻尽,只有祠堂依旧屹立于松林与山花之间,右侧的山涧奔腾于蕉林里,宛如一首缅怀的古词,长长短短地吟咏着过去的历史。
第60章 传统,友谊()
一路上,杨子珍、杨子设、常舒雨,以及二伯的次子杨子龙,都跟在杨子建身边,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仿佛郊游一般。
杨子建成了孩子王,跟他们讲一些祖先的事迹,为了让他们听得进去,他笑道:“祖先杨时从小聪明好学,八岁就能写诗。但他却是一个不认真工作、喜欢开小差的历史名人。他考上公务员后,政府给他安排到汀州工作,他装病不去上班,躲在家里研究理学。几年后,政府又安排他到徐州工作,他又不去上班,跑到洛阳拜大学者程颢为老师杨时把北方的理学融会贯通,然后传到南方来,形成了闽学,他是闽学的鼻祖。当他开始工作的时候,又非常严厉负责,而且不怕得罪人,敢于和蔡京、童贯这些大奸臣斗争,还支持名相李纲抗金”
几个小鬼听得津津有味,就是旁边的大人,也不禁听得入神。
杨子建讲的内容,大多来自宋史、南剑府志和南塘镇志,只不过加了他的一些个人理解。
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终于抵达启佑堂。
启佑堂由于被当成林场仓库而完整保留下来,面积有五百多平方米,前面有一片观景坪台,周围有大理石栏杆,左侧是半亩方塘,里面还长着一些荷花,但更多的是杂草。
这是一座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筑,宏伟壮丽,庄严肃穆,左右厢房,天井回廊,立柱粗大而古朴。
杨子建在几位老人和杨父、二伯等一堆大人的簇拥下,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黑底白字的匾额,上书:
“清白传家。”
两边门柱上,刻有一副楹联:
斯文上继三千载,
吾道南来第一家。
匾额楹联无不体现了杨家的文化功绩和历史底蕴,厚重深沉,让人不禁肃穆起来,油然产生敬畏与自豪。
大堂正中神坛上,竖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灵牌,上刻杨时杨龟山的灵位。
左右立柱山上雕着一副精美的对联:
芝兰秀绕飞烟室,
槐桂香迎吐凤人。
神坛上方挂着“启佑堂”的匾额。
两边八幅壁画,用水墨画着“程门立雪”、“理学南进”、“治理水患”、“智斗蔡京”等。杨时在世时,教育儿孙俭以养德,逝世后,身后肖然,家徒壁立,但不过两百年,南塘的一支就成了大地主大豪绅。
左右还有六个小祭堂,用于陈列南塘杨家历代名人的灵位。
由于是家祭,只要是老杨家的近亲,或者曾经依附过老杨家的亲戚,都可以同来祭拜,其实就是姑丈、大舅等亲戚,在解放前也都是杨家的下人,还有常爷爷的祖先,六百多年前是杨家从哪个人牙子那里买来在南塘安家落户的,早习惯把杨家当成自己主家了。
解放后,那些礼教大防统统取消,男女平等了,都可以同堂祭拜,这都说明了时代的进步,老一辈也在适应。
杨子建看着这些,觉得有些沉重,随着祭品一一摆上,他按照老叔公、常爷爷的要求,完成各种仪式,恭恭敬敬的叩首、上烛、上香。
主房两家、分房三家代表,亲戚家人,依照辈份、年龄按秩序祭拜祖先。
最让杨子建啼笑皆非的,是案桌上的一叠报纸不知道祖先们认不认得简化字和标点符号,习不习惯横排读文现代与古代的时空交错,原来压在他头上的历史沉重感,竟然不知不觉消失了。
祭完祖,回到家里时,已经四点半了。
杨子建随着杨子设、杨子龙到风雨桥下洗了个痛快澡,他漂浮在塘溪的水面上,看着白云悠悠,感觉说不出的畅快。
六点半,蓝鸿兄妹、张桦、刘德成、苗光辉就结伴顺路过来,约杨子建进城了。
杨子建告别父母和弟妹,背上旅行包,带着这两天写的稿件,与同学们结伴到南塘镇小火车站。
月台上,刘德庆依旧充当生活委员,把钱收集起来,如老黄牛般为大家排队买票,蓝鸿与张桦讨论着班上的事,这两个优等生是4班与7班的班长,不过管理风格不太一样,张桦外向,热情好斗,而蓝鸿温和,绵里藏针。
杨子建穿着宽松的校服,悠然走向花圃边观赏茶花的蓝雪。
她仍然穿着一身水蓝色裙子,纯白色的棉纶丝袜和松糕鞋显得非常时尚,虽然才十三岁,身材娇但已经表现出窈窕身姿,流露出高雅清新的气质。
“嘿,蓝雪。”
“你好,杨子建。”蓝雪表情疏离,礼貌地笑了笑道,“我还以为你下午会来拜访我家。”
“非常抱歉,我家有要事耽搁了。”杨子建无奈地摊手诉苦道,“因为我发表了一些文章,结果长辈们逼我去祭祖,还是当主祭,带着五十多人集体跪拜,把我的样纸祭奉给祖先,忙了一个下午。”
蓝雪不可思议道:“你们还有集体祭祖这种事?你们还是家族聚居吗?”
蓝家是南下干部,不了解这种历史悠久的家族的一些传统习俗。
杨子建摇头道:“早就不是了。解放前,杨家是大家族。不过,土改后,所有的土地、祭田都归公了,宗族长辈失去了控制族人的经济手段,杨家一户户独立自主起来,自己当家作主,平等自由。不过,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