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335章

奸雄天下-第335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汗是想让宋国禁止粮食流入北地?可是宋国最大的粮食输出之地乃是两淮。那里是宋国的几个藩镇所控制……”

    “宋国朝廷不是在江南大办团练么?”忽必烈迷信武力,自然不相信南宋朝廷大办团练后会老老实实的无所作为。“如今唐、明二贼都叫朕牵制了。若是宋国朝廷再不抓住机会削藩,待北地分出胜负,宋国的藩镇没准就要去投明主了。”

    “大汗英明。”刘孝元不敢再多问下去,免得忽必烈起疑心,从安童手中接过国书。又道:“那臣先回京兆府汇合蒲寿庚,然后再入四川赴临安……”

    “就走京湖吧,”忽必烈打断道。“乔装改扮一下就行了,如今全天下都在看燕云之战。胜负没有分出之前,还在当墙头草的宋国藩镇是不会太认真阻挡朕的使节南下的。”

    虽然现在有不少南宋藩镇私通东唐,但是在北地大战分出胜负之前,指望他们公开站在东唐一边也是不现实的。因而刘孝元和蒲寿庚只要不公开打出大元旗号,就不用担心高达、夏贵这些人阻拦。

    看来只能老老实实南下了!刘孝元不动声色地道:“那臣立即便启程。”

    “也不需要那么急,先陪着朕去见东道四王。”忽必烈笑道,“且看朕如何重整大蒙古国昔日之雄风!”

    ……

    大队的骑士,此时正行进在荒凉的幽燕大地上。

    现在仍是秋日。燕云之地,刚刚历经了一次丰收。可是周遭一切,仍然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田野沟渠,仿佛全部倾颓废弃,偶尔看到一个村庄,也是渺无人迹。甚至有些大的城镇,也已经被废弃。城镇中人,不是被迁移去了燕京,就是在熊熊燃起的战火面前,选择了远走退避。要么躲到北面的燕山中去,要么就干脆心一横逃到山东李家的地盘上去了。

    这里已经离燕京左近不足一百里,便是平滦离燕京也不过三百里。按照全是骑马行军的度,三天怎么样也赶到了。

    这些骑士约有两千骑左右,全都是黑衣黑甲,胯下的马匹都甚是雄峻。行进当中,队列似乎不乱,马上的人都是一副凶悍神色,行军途中更无一人喧哗,显得井然有序。有些人手中持着马枪,枪头全都泛着银光。远远一看就知道是好钢打造的精品。

    杨阿喜就在这队列当中,这两千骑兵都是他管辖的正黑旗左协。正黑旗是北明轻骑兵中的精锐。过去一年几乎人不卸甲,马不解鞍的不停征战。便是不大能打的都历练出来了。何况这些本就精于骑射的野生鞑子?

    哦,正黑旗中并不人人都是鞑子了。因为按照陈德兴给八旗设计的升级体系,是先升汉人,后封士爵。凡是有功劳的,都是可以一步步升上去的,身份自然也从旗人变成了汉人和士爵。

    另外,凡是入旗的鞑子,一律都要信奉天道教,并且依着天道教的规矩改名换姓。就是改汉名,换汉姓,还有学汉话。这个都是教里的规定,不存在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不想改的,那就只能下地狱了!而杨阿喜的杨姓本就是汉姓,自然不必改了,名字稍稍改动了一下,拿掉了“阿”,就叫杨喜。不过认识他的人还是习惯叫他“杨阿喜”,因为杨阿喜也是汉人的姓名,只是土了一点,便没有什么人计较了。

    塘沽之战中第一个登6的沈夜星现在也披上了黑衣黑甲,以正黑旗大义教官兼随军道人的身份跟着杨阿喜一起行动。大义教官兼任随军道人的制度是八旗军的特有的。和本来就是汉人的士爵军不同,八旗军中的将士,哪怕是有了汉人、士爵身份,也有点徒具其名,面子是汉人,里子还是鞑子。

    所以必须加强教化,而教化的手段不是宣扬大汉族主义这对刚刚归还的汉人没有什么效果,搞不好还会让其中一部分人产生女真或是别的什么民族的民族意识。

    因而陈德兴便选择了继续以宗教迷惑鞑子人心的办法,反正塞外的各种鞑子本身就迷信鬼神,跳大神的萨满巫师都能迷惑不少人,何况神迹昭彰的天道教?

    于是,被派往八旗军中担任大义教官的军官,全都接受了为期几个月的天道教道人训练,成为了“政委”加“牧师”的特殊存在。而他们在八旗军中的威信,自然也是极高的对于蛮荒之民来说,人间正道是听不懂的,谁要跟他们去说孔孟的道理,那用不了一会儿听众们就该打呼噜了。不过神谕法旨却灵光的很!

    而天道教里的上层人物,大多是草莽出身的人物。要他们马上想出什么富含哲理的高深教义,那种搞脑子的东西,那是不行的。天道教的哲理基本上就是陈德兴那一套科学神教的东西,所以很难吸引江南士大夫。

    但是要这些人拨弄下层,却是再拿手不过了。自古以来,宗教对上层知识分子而言是哲学思想,而对下层来说就是搞迷信。儒学在哲学思想方面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但是在迷信方面却搞不过佛教、天方教、基督教,自然也不如吸收了明教经验的天道教。

    而且,天道教还是个一神教!所有的一神教都有一个特点,因为相信一神所以专一,信徒被洗脑后很容易从心里上排斥异教。所以在历史上,多神教和一神教的斗争中,基本都是多神退避。

    而被一神教迷信蛊惑,又有北明军功贵族制加成,还装备了相当优质的钢铁兵器的八旗兵的战斗力,那真是没话儿说了。

    这两千人的黑旗骑士从平滦开出来,一路上便是势如破竹。蒙古人或是蒙古汉军、色目军的小股部队,根本就是一触即溃。哪里是这些黑旗精锐的对手?至于大股的敌人,却是影子都没有。

    仿佛蒙古人已经放弃了野战而准备退缩去守燕京城了。这样的状况要是出现在宋军身上倒也正常,可对手却是野战著称的蒙古人。却实在有些反常了!

    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两名黑衣骑士飞奔而来,在杨阿喜和沈夜星跟前才勒住缰绳,就在马背上大声汇报:“协领、教官,正西二十五里开外现一个新建不久的城寨,有约2ooo步周长,已经被完全遗弃,内中空无一人。”

    “什么?2ooo步周长的城寨被遗弃?”沈夜星愣了一下,“怎么可能?”

    杨阿喜却是大喜,哈哈笑着:“看来蒙古人是怕了俺们北明的威风,要弃燕京而走了!”

    “弃燕京?”沈夜星一想,的确如此!孤城不守是兵家常识,一座孤零零的燕京再坚固也是守不住的。必须有周遭一系列的支城支堡做掩护,相互支援,形成体系才能守下去。若是只一孤城,敌人大不了掘个长壕把城池圈起来,饿也饿死了。

    所以在北明军登6塘沽之后,燕京的蒙古人就防着北明来攻,驱使民伕在燕京城周遭修建了十八个支城,将燕京城牢牢拱卫遮护起来。

    而这个距离燕京大约五十里的城寨,应该是这十八个支城之一。如此重要的据点在遭遇敌人进攻之前便自行放弃,只说明一点燕京城本身也要被放弃了!

    杨阿喜兴奋地对沈夜星道:“不如让弟兄们加把劲儿,今晚之前走完这25里,就在那个堡寨里面过夜。明日就去燕京城下打探虚实。”

    沈夜星也在马上拍了拍手,“行!明日就去燕京看看,若是蒙古人真的走了,这份泼天功劳就是我们的啦!”

第452章 忽必烈的推恩令() 
天色已经渐渐的黑了下来。

    燕京城西和义门之外,一片纷乱荒张景象。辎重车马,翻倒在护城河内,仓惶出逃的官员百姓呼喊惨叫,在城外四下奔走践踏,说什么也要在这惊乱的夜色里,逃得离燕京远一些。

    城内的粮仓,这个时候也起了几处火头,火光冲天而起,将燕京城的一角映得通红。

    和义门左近,已经猥集了大量蒙古军将,全都披甲持械,气势汹汹。不过他们今夜要对付的并不是还在几十里外的北明军,而是从城中涌出的难民。不是要把他们都杀了,而是要将其中一部分赶回燕京城中去。之所以是其中一部分,那是因为燕京城中的色目人和大元汉官及汉官家眷是可以离开的——忽必烈是要把吃饭的嘴留给陈德兴,可不是要把能变成人肉叉烧包的色目、汉奸留下。

    今晚上,色目汉奸都可以走!至于汉人平民,必须留下消耗陈德兴有限的军粮。

    至于燕京城其余的城门,现在都已经紧紧关闭,千斤闸也放了下来,吊桥也收了起来。而且用来吊起千斤闸的绞盘绳索都破坏殆尽。任何人想要出城,不走和义门便只能从高达十丈的城墙上用绳索攀爬下去。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这座城市中的大部分居民、】≧难民,只有静静地等待着传说中最喜欢杀人屠城,将整个海津镇的人都杀光了的陈德兴了。

    和义门外,无数火把已经燃起,组成了一道长长的火龙。正沿着官道向西北燕山而去。那是从燕京城中撤出的蒙古大军,他们将按照燕云大万户府的命令。撤往燕山各隘口,然后据守待命。

    那日和刘孝元在燕京酒楼中欢聚的姚燧。此时正立在燕京西城墙上面。满脸都是紧张神色,看看燕京城,又看看黑茫茫一片的燕山。

    他心情实在也糟糕到了极点,他不比寻常百姓,便是陈德兴来了也是一样交税当差就是。他是堂堂的儒者,还是北地大儒,眼下的大元宰相姚枢的侄儿,还是大元的新科进士,从八品的文官。虽然官品不高。但也是大元皇帝的臣子,而且将来的前途肯定似锦。所以对大元,对忽必烈一向是忠心耿耿的。

    而且,在他看来,忽必烈登基称帝,建号大元,又尊儒重学,还开科取士,便是入了华夏。忽必烈当然是华夏君王。

    而陈德兴弃孔孟而兴天道,废科举而封士爵,轻文治而重武功,所行所为无一不是悖逆华夏纲常!此人虽是汉人。但其实已经入了蛮夷。他的“北明”,自然也是蛮夷之国。

    因此现在入寇燕云的明军,绝不是在兴汉驱虏。而是要绝华夏道统,亡华夏天下!

    若是让陈贼据有了燕云之地。并上塞外辽东之土,妥妥就是昔日大契丹的国势。而如今的中原。却是三国鼎立互相攻打,伪唐李璮更是引狼入室,还把女儿献给了陈德兴,这是要当石敬瑭第二啊!

    一想到华夏天下有可能亡在北明蛮夷之手,姚燧就忍不住长叹了口气。垂头丧气的下了城墙,看着大街上比他还要士气低落的汉军,正想要赋诗一首,以发泄心中悲愤的时候。却听见军中有人在吟唱着小调儿:“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他抬头一看,吟唱小调的不是旁人,正是眼下正在撤离的这部汉军的将主严忠济。严忠济是丢了榆关一路跑到燕京的,当然不受人待见,连姚燧都不怎么瞧得起他。可是今日燕京城内的几万大军,却和严忠济一样灰溜溜的逃跑。而且嚣杂慌乱的程度还更胜了几分。

    姚燧叹了一下,心道:“这严忠济虽然没有什么本事,比不了他老爹严实,但是这几句小调儿倒是唱的不错!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要是无权真是比少活十年都苦!可是谁又能给自己大权呢?仓皇出逃的大元吗?还是大获全胜的大明?”

    ……

    就在姚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