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三-第3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君,请注意,前面四次突击只具有试探性质,并非真的进攻。”能够说出这种话地只有日本军官,“这一次,英勇的帝国陆军定然能够战胜怯懦地支那人。”
俄*官开始大笑。接着其他三人也笑了起来——之前的四次进攻,日本军队差不多丢下了八百具尸体。如果这只是试探性地攻击,那位乃木将军未免过于轻视他的士兵的生命了——他们的反应无疑激怒了日本军官。随即。这些观战的联军代表就陷入一场莫名其妙的争吵当中。
对于这种情形,唯一没有表意见的英国代表只能选择苦笑。联军。听起来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实际上,除了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国家之间的纠纷导致它并不比一盘散沙更好。而且德*队还没有抵达中国,美国人也都待在紫竹林租界和军舰上,否则现在地争吵还会变得更加激烈。
可以肯定的是,德国人一定会竭尽所能贬低曾经让他们颜面无光的美国防御体系,全力支持他们的日本学生,而美国人则会继续炫耀他们的成果。并且在日本人又一次败退地时候暗自得意一会儿,用中国人的胜利给予对手沉重打击……
当然,美国人一定会得逞,日本人不可能突破中国人的阵地,更不用说直接赢得胜利。
他们做不到这件事。光荣只属于大英帝国。
就好像为了证实这名英*官的猜测——至少是证实猜测的前半部分——在日本步兵向前推进地过程中一如既往保持着沉默地中*队的阵地突然爆出一阵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猛烈得多地火力,而且这些火力全部来自和刚才完全不同的位置。
“如果中国人没有变换机枪的射击位置,”英*官一边观察,一边说到,“那么他们拥有的机枪将比我们最初估计的数字增加两倍以上……这真是一个悲剧。”
谁也没有理会他的感叹。刚才还在激烈争吵的观战代表都被战场上生的事情吸引了。都在全神贯注的观看着。乃木希典派出的步兵大队完全暴露在中*队的交叉火力之中。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军官们仍然认为至少已有上百名士兵伤亡。而且在中国人打光一条弹链之前,日本士兵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只能继续趴在地面上。
这个大队似乎被困住了。不过,多数观战代表仍然相信它还有机会取得胜利,或摆脱现在的困境。毕竟,不管机枪的威胁是多么的严重,它总会停下来,冷却枪管或更换弹链,那就是机会。
所有人都等待着,这不需要太多时间,按照中国士兵的射击方式,不会过两分钟——这段时间很快过去,而那些机枪也像军官们猜测的那样停止了射击。
“前进!”日本代表情不自禁的喊叫起来。
“前进!”虽然没有人听到,但那名带领部队冲锋的少佐肯定是这么喊了。观战代表们隐隐约约听到日本士兵爆出一阵类似“班栽”的尖叫,同时从地面上爬起来,继续向前冲锋。还有一百米,只要冲过这段距离,胜利就会属于他们,而在这段时间里面中国人似乎不可能给他们的机枪换上新弹链……不!
直到这个时候,观战的英*官才意识到他刚才的判断有多么准确:中国人拥有的机枪过最初预测的数字两倍以上。因为在日本士兵爬起来的同时,那些部署在早已暴露出来的旧火力点里面的机枪开火了。
依旧是来自两翼的交叉火力,而且错误的以为对手不能开火因此正在站起来,最早展开行动的几十个日本士兵,以及他们的少佐和另外一些军官,根本来不及做出正确的反应就已经被子弹送进了地狱。
不过这一次,剩下的日本士兵并没有再次卧倒,而是在军官的带领下,尖叫着继续向前冲锋——必须承认的是,这是唯一合理的举动,否则他们就会在交替射击的机枪火力面前付出更大的代价。
至少现在,这些士兵和观战的军官相信,向前突击付出的代价比待在原地更小。
然而他们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们没能及时掌握一个关键情报。
秦朗并不只是向聂士成提供了机枪,他还提供了二百五十支冲锋枪。现在,既然日本人没有卧倒而是继续前进,这些始终保持着沉默的武器也投入了战斗。在阵地正面,在阵地两侧,它们一起开火,构成一张日本士兵和观战的军官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想过的致命火网。没有人可以穿过它。
失败已成为定局。暴露在真正的弹雨中的日本士兵只坚持了一会儿,然后就像任何一支战败的军队那样,如同潮水一样溃退下来。
观战的军官全都因为过于惊讶而变得目瞪口呆,不过很快,愤怒取代了他们的震惊,所有人都开始谴责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
“那帮该死的美国佬!见前眼开的混蛋!愚蠢的杂种!”诅咒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到底向中国人出售了多少机枪和子弹?真***见鬼,我们的士兵要被他们害死了!”
当然,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的士兵已经被美国人害死了。
乃木希典有一种把秦朗和易水砍成碎块的冲动。有趣的是,他并不知道中*队使用的武器是秦朗在战斗开始之前暗中赠送的特殊礼物,否则陆军中将一定会丢下聂士成的部队,带着他的部队冲向紫竹林租界。并且,联军的每一个士兵都会参加这次行动,不管他们是否已经受到那些礼物的伤害。
毕竟,只要他们还需要和聂士成的部队作战,秦朗的礼物就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然而现在,联军的军官和士兵也只能用最大的嗓门咒骂那个该死的、为了钱不顾一切的美*火商和雇佣兵头子,同时筹划下一轮攻击。这让所有人都显得忧心忡忡——除了日本人,他们只剩下愤怒;还有意大利人,桑塞维利诺上尉并不担心联军司令部将他的部队投入战斗。
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是,武卫前军的军官和士兵正因为他们取得的胜利而变得兴高采烈,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再给联军一个更加深刻的教训。甚至聂士成也受到这种乐观情绪的影响,以至于在呈交北京的战报里表示,就算没有援军和拳民帮助,他也可以堵住联军的道路,使他们不能向北京进军。
至于美*队,尽管聂士成没有忘记它,但一方面,既然秦朗向他送了一份不错的礼物,而另一方面,攻击租界是拳民的任务,他没有在报告里提到它,而且也没有浪费时间关心它。
所以他并不清楚,秦朗正准备单独向北京进军。
“当然,我们还需要再等几天。”他对易水说,“我们需要一份华盛顿来的电报。”
。。。
第三百八十一节 乃木希典速度'上'()
秦朗需要一份来自华盛顿的电报,一份催促他尽快向北京进军,解救外交官、使馆工作人员和平民的电报。只有得到这份电报,他才可以理所当然的撇开西摩尔海军中将和他的联军,独自攻击北京。
他需要这份电报,很迫切,但还不至于使人变得焦急。秦朗可以肯定,它很快就会送到他的手中,只需要几天——理论上说,不会过一个星期。不过,他仍然可以将这段如此短暂的时间变得更加短暂。
联军……更准确一点,乃木希典中将,会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
日本陆军的军神正因为他遭遇的“小小的挫折”——乃木希典自己的说法,他的参谋长石桥健藏则用了“战术失利”描述第一天的战斗,尽管在这一天,他们的部队损失了一千五百名军官和士兵,还有差不多一千人受伤——而怒火滔天。不过他怒火并非针对“挫折”本身,而是针对导致“挫折”的士兵。
这些士兵都不够勇敢,问题就在这里,他们一点不像真正的、随时准备为了天皇陛下和帝国的伟大事业尽忠的日本武士;他们原本应该勇敢的、无所畏惧的在枪林弹雨中不断前进,以一往无前的气势突破中*队的阵地,赢得胜利,然而这些家伙却因为遭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打击就迅溃退了。
真可耻!
乃木希典相信。他遇到地“挫折”只是因为士兵的怯懦,当然,只要纠正了这个问题,胜利就会到来。而且他的确这么去做了,五十名率先逃跑的士兵遭到逮捕,随即在没有经过任何审判的情况下被陆军中将下令处决。
然后,乃木希典开始筹划他的报复行动。
当然,他要报复。尽管陆军中将和他的参谋长并不认为他们遭遇了失败,但被中*队阻挡一整天让日本陆军的军神感到颜面无光。所以他要报复。
他要突破那个该死的阵地,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一个步兵大队无法完成任务。那就投入两个大队、三个大队……甚至接受他指挥地每一个士兵。总之,不管需要投入多么庞大的力量、需要付出多么巨大地代价。他一定要达成突破。
而且他一定会达成突破。当然,毫无疑问的是,英勇地日本帝国陆军不会被几条狭窄的壕沟和躲藏在壕沟里的懦弱的中国士兵阻挡——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不会。
“明天,我的部队会一举突破支那军队的阵地。”乃木希典的拳头沉重的砸在地图上标注了武卫前军阵地的位置,“彻底碾碎它!”
他的言引来了一片嗡嗡声,以及一阵轻微地、明显被压抑了的嘲笑。
显然,乃木希典犯了一个错误:他不应该在联军司令部的军事会议上宣布他要碾碎中*队的阵地。所有人都很清楚那个阵地的坚固程度,以及日本陆军已经付出地代价。碾碎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笑话。
“你打算再损失多少士兵,乃木希典将军?”俄军指挥官李尼维奇将军用不只是嘲讽的语气说到。“另一个一千五百人,还是更多?”
乃木希典板着脸,没有屈尊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李尼维奇从一开始就没有指望他正面回应他的挑衅,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将军就把他的脸转向了名义上的联军最高指挥官。“西摩尔海军中将,我个人认为,联军有必要绕开聂地部队和天津,直接进攻北京。只要占领中国都,这场战争就能立即结束……”
“我同意!”他地话还没有说完。意大利人已经跳起来表示支持。接着奥匈帝*的指挥官和法军指挥官也加入进来。
西摩尔地眉毛皱起来。这是一个相当不好的现象,虽然意大利人、法国人和奥地利人的声音非常微弱。但那毕竟是一种声音,代表三个国家的态度。在德国人还没有抵达,而美国人又缺席会议的时刻,这种态度无疑增强了俄国人的力量。
而且这只是开始。海军中将很清楚,李尼维奇将军一直很强取代他成为联军的指挥官,要求更改攻击目标不过是他的第一个步骤,一旦取得成功,李尼维奇就会乘胜追击,在他还没有遭遇失败的时候实现他的目标——西摩尔知道他的俄国盟友的计划,并且极不情愿看到这个计划取得成功。
为了他的地位,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当然也为了安慰颜面受损的日本人,他必须阻止李倪维奇。
“我反对。”海军中将警告到,“如果我们绕开天津直接进攻北京,聂士成就会趁机攻击我们的后勤运输线。我必须提醒各位,这将导致我们遭遇惨重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