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图志-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一句郑冲的语气有些阴沉,殷贤和吴侈吓了一跳,连忙躬身答应。郑冲道:“你们先下去准备吧。”殷贤、吴侈连忙告退而去。
张灵素替郑冲梳洗更衣后,两人也不及用早饭,便先至郑芝龙居所,给郑芝龙、细川氏请安。
到了郑芝龙居所,给郑芝龙和细川氏请安毕,郑芝龙笑呵呵的扶起小两口,笑道:“这还是头一次你们两口一道来请安。”
郑冲正色道:“多亏母亲教导得是,夫妻之道贵乎体谅,方能和顺,今后与娘子不会再吵架置气了。”
郑芝龙连声道好,细川氏温婉笑道:“你不在家这些天,他两口也都来请安的。”
郑芝龙甚感安慰,当下慰勉了几句。郑冲却发现郑森也在屋内,显然昨晚便是在细川氏这里住下的。
随后郑芝龙命人送来早饭,便留小两口一起用早饭。两口儿谢了,一家人暖意融融的用了早饭。
正吃间,郑冲将昨天与徐光启、艾儒略约好过府之事说了,郑芝龙大喜道:“徐老先生,我是早已经仰慕,他过府来最好,艾神父也是许久不曾得见了。”当下吩咐郑家主事殷牟准备迎接贵客临门。
用完早饭后,郑芝龙便吩咐账房管事到来,点算五十万两银子交割给郑冲,当下嘱咐道:“这五十万两银子,二十万两是银两及泰西银币,有三十万两便是金珠宝器,为父这里也想给你现银的,只是一时半会也兑换不了这许多,也便用金珠宝器充数,你放心,只会多不会少的。”
郑冲和张灵素又拜谢了一回,郑冲知道郑芝龙说的是实情,这明末说来也怪,明明每年都从海外流入大批金银的,但市面上就是缺现银,也不知那些银两流入后,都去了哪里。安平虽然富庶,但一下子要找到兑换三十万两白银的商号或是钱庄,也是极为困难的。
当下张灵素自带着殷贤、吴侈前去点收,郑冲便与郑芝龙在堂上等候徐光启、艾儒略到来。
一个时辰后,施福果然接得两人到来,郑冲便代郑芝龙直出到府门口迎接两人。郑冲在门口迎得两人,那小书童孙泽沛却因水土不服病倒了,郑冲急忙命人将孙泽沛抬入府中,命人请最好的郎中前来诊治。
便在府中客房内安顿好孙泽沛后,郎中也到了,诊治之后,开副方子,道一声并无大碍,自有郑府丫鬟、家丁照料孙泽沛,徐光启这才放下心来。
当下郑冲便命人抬了轿子,请徐光启、艾儒略上轿,往安平四海殿而去。
一路上,徐光启和艾儒略两人见得郑府如此奢华,都是忍不住赞叹之声连连。郑冲起初还担心徐光启会觉得郑府太过奢靡,而有些不快,但见他赞不绝口,脸上也毫无厌恶之意,这才放下心来。
快至安平四海殿时,郑冲还是忍不住问道:“玄扈公,我家中如此奢华,您老人家不觉得有些太过了么?”
徐光启却笑着摇摇头道:“你却不懂你父亲的用心啊,他坐拥金山银山,若是不将府邸造得奢华些,又岂能让人放心?”说罢徐光启眨了眨眼,郑冲这才如醍醐灌顶,明白过来。
想来也是,郑芝龙的海贸所得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件事无论如何都是瞒不住人的,若是他这般富有,却还只住简陋之所,倒显得其志不小,若是有奢华府邸,到让人觉得此人不过是个暴发户嘴脸,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就算传到朝廷,也不会令朝廷皇帝朝臣们太过猜忌。而且郑芝龙在安平老家置办这么大的府邸,便是说明终身不会再下海为盗,这才会让所有人放心啊。
想明白后,郑冲有些佩服郑芝龙的用心了,也算是今天徐光启出言指点,解开他的一些心结,否则郑冲现下还困在为富不仁的巨大负罪感中。
说话间,便到了安平四海殿,郑芝龙带着细川氏、二弟郑芝虎并郑森在殿外恭候,相见之后,都互相见礼,不免客套了一番,随后才请徐光启、艾儒略到堂上坐了。
奉茶毕,郑芝龙道:“听闻玄扈公此趟入闽,乃是为了推行土豆、甘薯两种新作物而来。我郑家在闽地也广有良田,多种这两种作物,但有所需,玄扈公不妨直言。”
徐光启笑道:“郑公快人快语,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所需粮种老夫倒也已经筹备足够,只是要北运至松江府,其间陆路遥远,届时还望郑公能派艘船,走海路运送这批粮种北上。”
郑芝龙笑道:“此事易耳,玄扈公何时要船,只管吩咐便是。”顿了顿郑芝龙又望着艾儒略道:“艾神父近来可好?传教还顺利么?”
艾儒略答道:“很顺利,多谢尼古拉你的帮助,我才能顺利在闽省各地建造教堂。”
当下郑芝龙便与徐光启、艾儒略谈天说地起来,他们三个都是天主教会的,也说些教会中的事。说了一会儿之后,三人还兴致冲冲的到郑府的天主堂去祭告了上帝一番,郑冲无奈,也只得陪在左右,细川氏不便相随,便拜辞回内堂居所去了,只命郑森跟着大哥陪在身旁。
在天主堂内,听一群明国教友在那里用半生不熟的拉丁语唱弥撒,到让郑冲有些哭笑不得。
参观完天主堂后,郑芝龙忽有公务便命郑冲与郑森陪两位贵客在府内随意走走,郑冲应了,便带着郑森陪徐光启、艾儒略两人游览郑府。
走到郑府那小型动物园外时,看得许多珍奇异兽,饶是见多识广的艾儒略也赞叹不已。走得累了,便在园外一处凉亭内坐定,随行的家丁奉上茶点,三人便围坐小憩。
三人茶罢,郑冲忽然一撩袍角拜倒下去,说道:“小子请两位过府来,便是有一事相求。”一旁郑森虽然不知兄长为何忽然拜下,但也不问缘由,跟着一起拜下。
徐光启见郑冲忽然行此大礼,微有些意外,哦了一声奇道:“不知博文有何事,居然会同时求到我两个?”
郑冲当下抱拳正色说道:“当今天下,便是七分大海,三分陆地,玄扈公那寰宇万国图上已然看得明白。或许十数年后,掌握大海者,方可称得拥天下。成祖之时,有郑和公下西洋,但却未能遍及万国,而我大明如今虽然内忧外患,但小子以为,依然可以重游四海。小子不才,愿为大明劈波逐浪前驱,做游历四海万国的第一人,率领船队至泰西诸国海贸,交流文化、互惠商贸、宣扬我大明德威,为我大明开辟海路,扬威于四海寰宇之内。”
徐光启闻言赞叹道:“不想博文有如此大志向,你所言与老父所想不谋而合。如今世上万法之技日新月异,我们大明国人早就该开眼看整个世界了,博文若能率领船队,重现成祖年间,郑和遗风,也不失为一件盛举。只是不知我两个能帮博文何事?”
郑冲看了一旁一同跪着的郑森,咬牙道:“小子与二弟想同拜两位为师,学习西洋天文、历法、算数、格物、造船、航海、各国语言,总之两位但有所学者,郑冲与二弟都想学得!”
第47章 拜师求学问()
说实话,郑冲内心是极不情愿拉着国姓爷一起拜师的,只是没想到这国姓爷小小年纪也会看风使舵,跟着自己一起拜,若是不拉上在场的国姓爷,未免有些不妥。所以郑冲只得咬牙拉上了国姓爷一道拜师,但他却不知道这一拜,可是彻底改变了两人今后的命运。
徐光启和艾儒略相视一望,都是面带笑意,一同上前扶起两人。徐光启微微颔首道:“你郑氏兄弟两人皆是可造之材,你那句不拘一格降人才说得好,也算是点醒了老夫。如今的读书人是不可以只读八股之文,天文、历法、算术、格物等诸多学问,其实皆可触类旁通。只是老夫所学这些,在旁人眼中还只算是上不得台面的杂学,你还罢了,你这二弟还在书院读书,也要学这些杂学么?”
郑冲被徐光启一句话点醒,是啊,正好可用这个借口让国姓爷别学这些东西了,学得多了,也不知国姓爷将来成就会高到一个什么地步,当下回头问道:“二弟,你觉得如何?”
不想郑森充满稚气的脸庞上满是坚毅之色,缓缓说道:“两位师傅在上,森儿不会放弃学业,但也对两位其他学问颇为向往,便多学一些,也是好的。森儿便是多学一些,也不会耽误两头学业,恳请两位也收下我为徒!”
郑冲有些微微皱眉,这是十岁的孩童能说出的话么?须知这么大的孩童,正是玩乐的时候,都是希望功课少些,而这小国姓爷倒好,宁可多学一些。看来要成一代青史留名之人,果然从小就是异于常人的啊。
果然,听了郑森的话后,徐光启和艾儒略都很满意,便一起道:“好,我们俩便收你们俩为徒。”说了这句话后,两个一中一洋老头都觉得此话颇为好笑,便一起放声笑了起来。
当下便在凉亭之内,郑冲与郑森一起拜徐光启和艾儒略为师,郑重的行了拜师大礼。郑冲拜师的心思很简单,一来是真想学几门外语,现下他会的英语根本派不上用场,外语只能从头学。徐光启和艾儒略都是精通拉丁语、葡萄牙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等外语的大学者,跟他们学准没错。至于日语可以和细川氏或是郑芝龙学,现下日本算是郑氏的重要商贸伙伴,会日语也是必要的。
二来便是郑冲想学习天文、历法等知识,这些天他通过回想网上浏览过的内容,记起六分仪的制作方法,但使用六分仪需要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这些方面他实在是没看过,只能求教徐光启、艾儒略这些当世的天文历法大家。学会之后,自己再提前造出六分仪来,有了六分仪定位,茫茫大海,还有何处不可去的?
郑冲脑海中可是有一副后世的地球仪全图!上面的经纬线他都完全记得!比徐光启的坤舆万国全图还要完整!有了这图,再加上六分仪,七大洋上,再无郑氏船旗不可到之处了!
三来便是他脑海中还有许多后世的学问与发明,前番他只说了些日心说的知识,便老实被人追问从哪里学来,若是他今后再有什么发明出来,更难免被人追问。此刻拜了徐光启和艾儒略为师,跟他们学习之后,大可以将自己发明的新鲜东西都推说是这二位老师教的,也可有个出处交代,不至于惹人怀疑。
四来便是这两位可都是大有来头的人,徐光启从前是做过礼部尚书、内阁次辅的人,门生故吏也不少,能拜他为师,也算是攀上了徐光启的门庭,对自己今后官场混迹大有好处。艾儒略则是罗马教廷在东方教区的大主教,在东方的传教士中颇有名望,自己还打算利用教会做一些不可告人之事,是以拜他为师,更能拉近关系,方便行事。
他郑冲有这么多理由拜师,但这国姓爷又是为了什么拜师呢?郑冲百思不得其解,游览一回后,到了午时,请两位回去用饭,便在路上,郑冲抽空忍不住问国姓爷道:“二弟,你是为何也想要拜师的?”
郑森眨眨眼,目光晶莹透彻,毫无半分掩藏,口中稚嫩的童声郑重的道:“我看连大哥这般人都拜两位老先生为师了,两位便定是有真本事的,所以我也就拜了。”
郑冲闻言有些傻眼,当下皱眉道:“你知道跟他们两位是要学什么吗?”郑森眨眨小眼睛,答得很干脆:“不知道。”郑冲有些哭笑不得,最后只得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