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图志-第3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朔州城外鸭绿江下游三里处,施大暄满头汗水的看着将台上一脸沉静的郑冲,口中道:“总兵大人,义州水师大营危在旦夕,若不尽快顺流而下,回师救援,只恐水营不保。”
郑冲面色铁青道:“一座水营而已,建奴想要,让给他们便是。待我们解决了多尔衮之后,顺流而下,再杀孔有德、耿仲明片甲不留便是了。”
这趟郑冲又再和皇太极的较量中落了下风,他以为满清极缺水师,皇太极会舍不得孔有德所部的水师战船,是以一直对镇江堡的清军水师大营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便是想待得清军大队后撤,率领水师威逼孔有德所部,逼迫清军水师投降,这样明军就能多二百余艘战船了。
可没想到皇太极居然能如此舍得,临走前命孔有德投入全部战船来与明军水师决战。自义州城下清军撤退后的第二天起,郑冲便号令义州的内河水师北上朔州,与朔州水师会合,两部水师两百余艘战船日夜不停的袭击朔州清军南北两岸的桥头堡,意图断了南岸清军的退路。
这几天来,明军水师几次破坏清军在朔州上游搭建的浮桥,清军又连夜派数千民夫修复。双方在朔州江面上反复拉锯,形成了僵局,不想初九日上,孔有德忽然率全部水师突出。
义州那里留下的内河水师战船不多,只有三十余艘,寡不敌众下,被孔有德以火船战术烧沉一半,其余战船退入水营内依托水营防御与清军水师周旋。
而张永铲率领外海舰队在鸭绿江口却只能远距离用火炮支援内河水营作战,不敢突入鸭绿江口,只恐大海船吃水过深,贸然进入内河水道会搁浅。
义州水营被清军火船数次冲入营内,亏得明军将士死命抵抗,奋力救火,这才勉强力保大营不失,随后义州守将俞硕明、于孟熹火急派人北上通禀郑冲,请求水师回援。
见郑冲面色难看,施大暄急忙道:“总兵大人,若是建奴水师攻破水营,便会朔流而上至朔州与我水师决战,不若此刻我军分兵南下拒敌。”
郑冲渐渐冷静下来,指着朔州江面上游清军的八道浮桥道:“此刻清军在南岸尚有将近十万人马,他们渡江回到北岸须多少时日。”
施大暄道:“若无我军骚扰,日夜不停的过江,三日可全军渡江。”
郑冲点点头道:“好,留下五十艘战船骚扰,并多派巡哨船随时传递消息,其余战船全数顺流而下,先破孔有德所部水师,再杀回马枪!”
郑冲一声令下,施大暄所部水师立刻兵分两路,留下五十艘战船继续以炮火袭击清军浮桥,其余战船全部掉头顺流而下,气势汹汹的朝义州而去。
顺风顺水行船半日,在义州上游十五里处,明军水师遇上了清军水师大队。原来孔有德和耿仲明在昨天初九日上突袭了明军水师后,见明军残余战船龟缩水营不出,水营急切难下,便同样采取了分兵的策略。
孔有德亲率一百余艘战船北上,来与郑冲的船队决战!
在鸭绿江面上狭路相逢后,明军郑氏水师在施大暄指挥下,立刻便是小型战船先行突前。郑氏船队中的鹰船、网梭船、赤龙船、苍山船、蜈蚣船各有十余艘飞绰而出,借着顺风顺水的威势直扑清军水师。清军阵中的小船也纷纷突上前来迎敌,保护己方大船。
两军尚隔着里许开外时,明军大战船上火炮怒吼了起来,明军战船上的火炮多是西洋火炮,火药也经过改良,无论射程还是威力,均在清军水师之上。
孔有德所部水师自去岁投降后,就一直被围困在镇江堡大营,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武备支持,皇太极也舍不得将红衣大炮给水师使用,是以孔有德现在战船上的武备还是投降前,标准的明军水师武备。
见己方战船之上数百斤的小炮难以和敌方千斤大炮抗衡,孔有德喝命麾下战船点燃船上的柴草,奋力朝明军船队突进。霎时间,清军船队中,四百料以下的战船居然全都点燃,将近有七十余艘小型战船顿时化成了火船,朝郑氏船队猛扑过来。
郑冲和施大暄目瞪口呆的看着清军水师这种盲目而且是自杀性的行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孔有德、耿仲明这两个矿工出身的人,看起来也不太会打水仗么。”郑冲摸着鼻子笑了起来。
施大暄点点头道:“是啊,大明精于水战的还要算咱们南方人,北边的水师还真没几个能打的。眼下孔有德船队处于下风、逆流,如此用火船攻我上游船队,岂不是还没划到面前,大火就烧了自己么?”
郑冲笑道:“孔贼怕是失了智,命各船下锚定住船身,然后发炮阻截便是,等着看他们自己烧自己吧。”
施大暄说的没错,大明水师强悍的还是南方水师,因为南方水师常年要与海寇、外夷作战,是以战力、经验都非常了得。而北方水师常年配合陆师与建奴作战,建奴能有什么水师陪练呢?没有,所以北方水师其实战力和经验都远不及南方水师。
加上孔有德和耿仲明得了皇太极旨意,命他二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吸引鸭绿江上的明军水师决战,哪怕是全部水师战船沉没也在所不惜,若不能完成任务,便要治二人的罪。
两人也是被逼急了,见得郑氏船队主力到来,战事出于下风之时,为了能完成皇太极的旨意,也只能冒险采用火船战术攻击,但却忘了风向、水流对己方不利。
这可苦了清军水师战船上的士卒们,他们拼命划动船桨,想要接近敌船,但水流和风向让他们付出了几倍的体力,战船还是慢慢悠悠的靠近。而船头燃起的柴草上,火焰却在大风之下,不断燃烧着船身,很快把自己的船身都烧着了。
不断有清军火船上的将士受不了火焰炙烤,便跳下水去逃生,燃烧的火船没人操控后,很快顺流飘下,反而成了袭击自己船队的火船。
当距离明军战船最近的一艘清军火船上的士卒跳水后,清军的火船战线全面败退,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距离明军定住船身的前哨船队也只有一根竹竿的距离,但很可惜,他们还是被强大的水流和风力阻拦了。
孔有德见越来越多的火船水流飘下,烧了自己的船队,无奈之下,只得吩咐留下二十艘大战船排列阻拦上游飘下的火船,自己跳上一艘轻快的快蟹船,带着残存的三十余艘战船仓惶逃往义州去了。
二十艘小型福船总算拦住了那些致命的火船,随后双方同归於尽,烧沉在了鸭绿江中。清军七十余艘火船和三十余艘战船沉没在这片江面上,造成了水道阻塞。
江面上一艘艘还没有烧尽的战船残骸仍旧在冒着火光青烟,江面上满是清军水师将士的尸首,残破的木屑、旌旗等物漂浮江面上,还有不少的落水清军将士在那里挣扎着。
“命小船上前打扫战场,把落水的人都救起来,敌方俘虏一个都不许杀,并让定深船上前去测定江水深度!”郑冲接连吩咐了几句,施大暄一一照办。
很快,明军水师小船纷纷上前,搭救己方落水的将士,俘虏还在江水上挣扎的敌人,一共俘虏了建奴水师将士六百余人,割获首级四百余级,还有很多尸首和活人被顺流冲到下游去了,也来不及拿获。
不用问,这些俘虏和首级多半都是跟随孔有德的叛军,其实也都是汉人。捉得的俘虏郑冲也没有全部杀掉,把总以上将官全部斩首之后,剩下的寻常士卒被补充到水师船队中去当苦力桨手。
定深船很快测定了江水深度,定深船共有五艘,都是平底沙船,上面明军用竹竿、鱼线槌物等方式测定水深。此段江水因沉没了大量战船,江心水深不过两丈有余,其余靠两岸水深更浅,不适合大队船队通过。
当下郑冲吩咐阵中吃水较浅的三百料战船三十余艘顺流而下继续追击孔有德所部,又留下二十艘战船打捞沉船,疏导河道,自己则率领船队主力朔流而上返回朔州去了。
来时顺流,返回时却是逆流,郑氏船队靠着桨手们的辛苦努力,花了一天的时日总算赶回了朔州。还好俘虏了数百人,补充到各船之后,与原来的桨手轮流划桨摇橹,也才算勉强保持了船速。
至朔州五里处时,留在朔州监视的船队派来了巡哨船通禀战况。
“敌方两天前,自船队主力西进义州后,便开始疯狂渡江,我军五十艘战船死命拦截,与岸上建奴炮战多时,敌军火炮箭矢强劲,我军势孤力弱,难以阻拦,如今建奴已经渡江大半!”
听完巡哨船带来的消息后,郑冲叹口气道:“看来要想彻底击败建奴陆上主力,只靠水师是绝对不行的啊。”
第396章 最后的战斗()
其实郑冲也不是不知道水师不能尽全功这个道理,但他现在手头上能拿得出来一战的也只有水师而已。郑氏明军虽然也骁勇善战,但让他们在陆上和八旗兵死磕,最后像戚家军一样死绝了,也不划算。郑氏明军的舞台还是应该在大海之上,那里才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这趟朝鲜之役,战场分布很广,从鸭绿江到平壤大同江,再到议政府,到处都有郑氏明军奋战的身影。在鸭绿江和议政府的战事之上,郑氏明军折损尤为严重,加上水土不服病倒的士卒,这趟郑氏明军在辽东、朝鲜的伤亡绝对超过了郑芝龙规定的三成比例。
郑氏北上的两万六千多名将士,战死的估计不下三千,伤病的也在五千上下。战后一旦损失统计清楚之后,堂叔父郑芝鹄一定会遵照郑芝龙的命令,将船队和兵将拉回福建去的,这是事前就说好的。
当郑冲站在内河水师旗舰之上,目睹着水师战船还在拼命发炮截击渡江北归的清军之时,他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该如何应对郑芝鹄统兵南撤之后的局面了。
战前郑冲就已经开始布局,如今战事将完,他准备开始实施他的战略。东江镇将门交出兵权,麾下士卒接受整编,这是郑冲首要完成的。其次便是在铁山整训的八千余新兵,也要参与到整编当中来,今后在辽东就没有什么将门了,郑冲麾下的将士都必须保证只能听命于他一人!
朝鲜的军权现下还在李荟手中,李荟与自己虽然关系不错,但随着清军退兵,外部矛盾暂时消失,李倧那朝鲜小朝廷内部会否又生变故,也是未知之数。
虽然之前郑冲想要培养李顺贞起来接替李荟的军权,但李顺贞受伤后,这培养就暂时中断。而且李顺贞要统领朝军,也需要资历和战功支撑,她现在完全没达到要求。有时候郑冲也觉得自己异想天开想培养李顺贞,是否有些勉强了。
郑冲也不是没考虑过从朝军大将李时昉、李经荣、金自点等人中挑选一个来培养成朝军未来统帅。但这些人都是男子,说真的远没有李顺贞好控制,男人的野心往往会比女人要大得多。
但还好李荟身体还算健硕,还能支撑个两三年时光,只要李荟统领朝军,郑冲和他也能相处下去,郑冲还有时间完成他的部署。只要朝鲜的军权落入郑冲手中,加上辽东、东江镇军势,再加上郑氏水师和朝鲜水师联手控制朝鲜海面,今后朝鲜之王还能是谁?
江面上炮声震耳欲聋,郑冲端坐将台之上,身边施琅在那里欢呼雀跃,“好,又炸断一座浮桥!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