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太宰-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和几十万牧民也没啥区别。
所以燕王眼中的胡人强军,只有两个半半,半半是辽金,两个是蒙古和八旗,这些军队可不是匈奴突厥的号称几十万控弦之士,他们已经不是上马拉弓就算军队的势力了,他们出现的时候,该学会的都学会了。
蒙古可把西夏、金国、花剌子模的养马场和重骑抢了个遍,才凑够了十五万骑兵。满洲八旗人数只有五万五千人,算上汉军和蒙古,八旗里面满洲人还不到一半。
至于八旗的战斗力,实际上除了明末那段时间,八旗的主要敌人是各种蒙古、斯坦、土司,反而没有在中原再打过仗,中原也见不到八旗的战斗力。
中原再次见到八旗大举南下的时候,已经是太平天国时期,当时华北有捻军、西北有回军、云贵有回军、江南有太平天国。除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外,清廷也调集了驻扎东北的黑龙江马队和吉林马队入关,等到太平天国平息之后,八旗才算是彻底报废。
“当地部落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少,其实拿下塞外很简单,我只要他们用我们的文字,用我们的语言就好,其他的可以一概不论。”
司马季静静思虑,还是怕杨馨遇到海兰察半兽人军团之类的对手,用自己上辈子的对东北生活告诉杨馨怎么对付当地人,农业时代东北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少,比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数量还少,东北历史上从来没出过控弦之士数十万的势力,能出五万人作战都是慕容恪、皇太极级别的,这就是最大的好处。
“一定要让他们定居,而不是住在山中。”杨馨频频点头一直听着男人分析当地的环境,甚至有种错觉,司马季肯定在当地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不然不会这么了解。
“先从小部落下手,不能称呼为部落,以姓氏命名。”司马季站起来一边回忆一边度步道,“就像是上次说的一样,从山海经当中找点线索,这些部落大字不识一个不难糊弄。这些部落分散但可能有语言相通的部落,语言相通的部落在编户之后要驻扎地远一些,或者中间用语言不通的部落隔开,习俗相同的找语言不同,语言相通的找信仰不同、但是和我们交流的时候都要用我们的语言,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留在当地。”
“以小制大?编户齐民!”杨馨看着神采飞扬的司马季总结,神色一暗自责道,“要不是我的原因,你不用躲在封国投鼠忌器不敢出去,这件事本身应该你做的。”
那多累啊!能用别人为什么要本王自己做?不过这话比较破坏气氛,燕王不可能说出口,蹲下来抓住杨馨的小手,深情的开口道,“这是本王自己的选择,如若不是皇后当朝,本王也不会让你不明不白的就入府,怎么也应该明媒正娶。”
“夫君!”杨馨根本不知道杨氏剩下的小虾米,根本就不放在贾南风的眼中,明明就是司马季身上出现返祖现象,学司马懿联龟缩神功做阴谋家,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他懒。才把一介女流推出去为自己卖命。
但杨馨现在见到燕王神采飞扬的样子,确信这差不多就是爱情了。本来一个有辅政之才的王侯,现在如此的小心翼翼,连她都在心中有些不平。
看来还是要表现一些才华,明白机不可失的燕王一下把杨馨拥入怀中,竟然没有反抗,伸手捏着女人圆润的下颚,四目相对,司马季重重的吻了上去。
房间当中旖旎的氛围陡然升腾,两人都觉得身上的体温正在不正常的升高,“把房门给我关上!”司马季扯着嗓子对着外面喊道,咣当……,言出法随就是如此!
“难道让我自己脱衣服么!”杨馨搂着司马季的脖子开口道,“夫君请怜惜!”
“馨儿,我想这一天都不知道想多长时间了!一定会很温柔的。”司马季哆哆嗦嗦的褪下女人身上的宫装,他最终还是成了自由恋爱的胜利者,在杨馨的注视下压了上去。
第二百二十二章 子钱家()
“你最多去两个月,只是起到一个主心骨的作用,冬天来之前切不可在当地停留。张达李山他们毕竟出身平民,见识不多,不然我也不会让你去。”搂着怀中的玉体,完事之后的司马季享受着温存。懒洋洋的道,“只要上了正规,自然就回来,府中不能没有女人照料家事!”
“馨儿一定把夫君说的事情办好,至于府中的事情,馨儿不是善妒之人,但有一点事情想说!”杨馨在司马季怀中蹭了蹭,幽幽地道,“和夫君坦诚相见的时候,馨儿只想有自己一个人,不想其他人在场。”
这个男人的荒唐,杨馨已经有些了解了,招进来两个或者更多的女人进来侍寝是家常便饭,侍女们都习以为常,可杨馨自认还不能接受,她和这些侍女毕竟是不同的。
“你是夫人么,这样也是对你的尊重,好!”司马季点头,确实也不能不分场合的荒唐,以杨馨的出身肯定不能接受,提出这个要求也属正常范畴。
“馨儿的两个兄长,真的不能启用么?夫君?”一见到枕头风有奇效,杨馨赶紧抓住机会,为自己的两个兄长说话。
“淮南水灾,洪水决堤!寿春地震,城墙倒塌!你的两个兄长能治理?能修城?”司马季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道,“就算我举荐,你认为朝廷能启用杨氏的人做官,一些旁支的可能会启用,你们家和杨骏杨济的关系就不用说了吧,谁敢启用?”
“后军将军贾谧是贾皇后妹妹的儿子,是贾充的嗣孙;侍中、右卫将军郭彰是贾皇后的从舅;侍中贾模是贾皇后的从兄;侍中、右军、左军将军裴頠的从母,就是贾皇后的母亲郭槐;中护军东武公司马澹,他的妻子是贾皇后的内妹;尚书左仆射王戎,是裴頠的岳父;北军中候王衍,他的妻子郭氏是贾皇后的姨妈,洛阳大军都在皇后亲属手中,谁敢放肆?”
至于淮南对洛阳的重要性就不提了,五月淮南寿春洪水决堤,山崩地陷,毁坏了城池官府及百姓庐舍。才仅仅过了一个月洪水还没退一下去,又来了一场大地震。虽说这么大的国土天灾随时发生属于正常,可今年的淮南确实运气也差到了极点。
“你的两个兄长注定是不能做官了!这点本王也帮不了!”司马季一副无可奈何的口气,但脑中灵光一闪道,“但要做一些事情倒不是不可能,除了官还有商呢。”
“商人?”杨馨有些不依的开口道,“夫君,商人被人瞧不起,被士族所不耻。还不如回到弘农做一个富家翁呢。”
“这点我倒是真没看出来!”司马季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他这么多年就没看到士族对商人不耻,连嘴上不耻的人都很少,大多数士族恨不得钻进钱眼里。
“别打断我!”司马季随后就详细的把自己和金谷二十四恶棍一起开赌场的事情说了,一听到和贾氏有关,杨馨心里有些疙瘩,不过因为已经被燕王睡服,现在杨馨的思维也有些被扭转了,第一个立场是燕王然后才是杨氏,她也明白司马季和贾氏一起做生意有自己的苦衷,自然不会出口反对。
士族有钱啊,这些士族比国库都有钱,能在他们身上赚钱谁会不去赚呢。何况燕王都不用灌输及时行乐、消费带动鸡的屁的道理,我大晋士族比历朝历代的既得利益者都明白什么叫及时行乐。
赌场门庭若市,必然会带动另一个行业的出现,这个行业就是高利贷。高利贷性质上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在现代银行制度建立之前,民间放贷都是利息很高的。
当然在晋朝高利贷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反正肯定有人做,别人做不如燕王做。再者洛阳士族扎堆,还款能力极强,就算暂时没钱,还有田产、还有府邸、还有税赋、就算这些都没有,好歹还有佃户奴婢,这些都可以抵押。
敢把地名放在姓氏前面的士族,跑多了和尚跑不了庙,燕王怎么会担心还不了帐呢?再者他是王侯,谁敢赖账?
“一旦放贷,其中所涉及的财富如此巨大,本王也不好让其他人经手。还不如让自己家的人去做!你可以给你的两个兄长透透风,看看他们想不想出面。本王话说在前面,除了这件事,你的两个巨婴兄长基本没有合适的事情做了。”司马季这都已经算是松了口,可见杨馨的枕头风还是有作用的。
“馨儿会去说的!”杨馨把司马季口中的巨婴两个字屏蔽掉了,现在杨馨已经是燕王府的人,能抱住两个兄长不再游手好闲已经尽了做妹妹的义务,再多不说她还能不能开口,司马季也不会同意。
“好,馨儿,让我梅开二度一下!”还在迷糊当中的杨馨还没懂梅开二度是什么意思,已经被卑鄙无耻的司马季再次压到下面。
意志坚定的燕王能白白松口么?不能,所以杨馨必须要付出一点代价。
第二天杨成杨虎两人就来到了燕王府,其实司马季枕头风药劲过了之后心里还是有点后悔,但话都说出来了,只能硬着头皮把放高利贷的事情一说。
“是子钱家么?殿下,我们兄弟二人对知之慎深。”杨成一听就知道司马季说的是什么东西,这事情他见得多了。
司马季拿起杯子喝了口水来掩饰尴尬,他也是才知道放高利贷的原来叫子钱家这个名字,掩盖自己不学无术的本质,司马季莫测高深的点了点头,用高人一等的口吻道,“可本王这里,面对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洛阳的官宦子弟,都是士族出身。你们去了洛阳之后隐身于幕后,毕竟罪臣之子要谨慎,不可公开露面,尤其是面对贾氏的时候。”
司马季还是张嘴吓唬两个人,虽说现在杨氏和贾氏早不在一个平行线上,贾氏眼中早没了杨氏的影子,可总要小心一点,跳太高了一巴掌被拍死,燕王肯定是不会出头的,他自己都在韬光养晦呢。
“我们兄弟二人肯定会务必小心,请殿下放心,此中道理我们都明白。”杨成杨虎大喜,他们总算是有点事情做了,不用再对着花鸟鱼虫度日。
第二百二十三章 龙虎山外援()
“既是馨儿的兄长,季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天知道司马季是多么的不情愿,索性这两个人从事商业,应该不至于坏事,又多加警告了一下就算把这件事定了下来。
至少在目前,贾氏在洛阳的地位是很稳固的,后来玩脱了也是和太子有关。洛阳坐拥中央禁军三十六,是天下一等一的强军,任何一个藩镇都不能和禁军争锋。贾南风当政之后,也没有玩削藩之类的事情,自然不会引起宗室的反扑,目前还在相安无事的状态。
这士族和宗室的关系么,目前就像是一个纠缠在一起的双生体,宗室太强就是八王之乱,可宗室不强了,士族就把皇权架空,东晋就是和西晋截然相反的例子。东晋第二代皇帝司马绍,被多方制肘导致一事无成。
司马季显然不能对自己开刀,那就只能让别人去死了,给自己腾出生存空间。胡人是外患、士族是内因,谁死了他都很高兴。
先后把两批人送走,蓟城城门头出现了一张告示,表示燕王府护卫出现空缺,此时正是建功立业之时,燕王殿下广邀天下英雄豪杰入府,共襄盛举。
晋朝这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