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应当力拒之。”
黄立极翻了翻白眼,张瑞图的话虽然不合圣人教诲,但是相当的现实。不过黄立极也很清楚,让吏胥参加科举,虽然有损大明士人的颜面,但是对于接下来他所要推进的行政改革却是大有好处。
正如崇祯对他所言,让吏胥参加科举不是目的,给这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士人找点事情做才是目的。现在的大明官吏,官员除了捞钱就是整天想要批评奸臣来获取名望,好让自己加官进爵。
而小吏则是天天想着,如何盘剥小民,欺瞒上官。如何在官员和民众之间操纵权柄,以获取利益。
指望这样的官吏去推行改革,无疑是在痴人说梦。只有让这些官员有紧迫感,小吏有压力,接下来的改革才能落实下去,而黄立极也才能做一个货真价实的内阁首相。
废除吏员的世袭制度,规定各衙门吏员的数量,并给予这些小吏以进入仕途的希望。天下官吏反对改革的声音才不会这么大,毕竟地方上做事的都是吏胥,而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大多是浮在表面而已。
大明朝最不缺乏的就是做官的人,有了这些吏胥的支持,就算是士人再反对,大明的行政还是能勉强维持下去的。而士人就算再抗拒,只要中央有足够的决心,他们依然还是会屈服的。
当年张居正为了改革,裁撤了大批不支持新政的官员,于是天下百官最后不还是屈服了吗。对比起什么虚无缥缈的圣人之言,和名教伦常,都不及权力和白银更为正义。
黄立极并不在乎吏胥能不能参加科举,甚至他也不在乎崇祯的地方改革方案能不能落实。
大明辖两京一十三省,但全国官职总数却只有10万出头,而高级官吏不过3000左右。每三年就有320余名进士出身,理论上10年就足够把大明的高级官员都更换一遍。而达到任官资格的举人,更是官职总数的2…3倍。
所以大明朝不仅官员俸禄低,而且还出现了官职出缺的少,而任官资格的人过多的状况。大明的官员并没有退休制度,而作为官员,生活条件又比普通人好太多,因此寿命远远高于普通人,朝中高官超过6、70岁的比比皆是。
这也造成了大部分有任官资格的士人,滞留在京城等候出缺选官。这些人辛辛苦苦考上了进士,但是在没有得到吏部授官之前,还是一个预备做官的普通士人,一个吏部的小吏都可以对他们呼来喝去的,这些心理失衡之下,能不怨气满腹吗。
这也造成了批评朝中执政和皇帝的清流言官,为什么会这么受士林欢迎的缘故。因为他们正是替这些不得志的预备官们出了一口恶气,如果没有这些郁郁不得志的士人为言官摇旗呐喊,东林的声势起码要跌去一半。
崇祯的地方改革方案,在知县以下增设了三个官职,是官职而不是吏职。大明有1千多个县,也就是说一下就增加了3千余官职。
黄立极只要能把这些官职任命的十分之一控制在手中,就是一股庞大的势力了。天下士人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想当个官么,他黄立极为这些士人解决了当官的梦想,难道还怕得不到这些士人的支持吗?
东林党人上蹿下跳,攻击他是阉党党羽,无非也就是想要把他们这些非东林党的士人赶出朝堂,让东林党的官员上位。而那些支持东林党的士人,未必也全是真的支持东林的主张,更多的士人也只是想着东林上位之后,能依附东林得到个官职罢了。
但是现在他遵照崇祯的意思,推行地方行政改革。一下增加了这么多空缺,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士人,必然会抛弃东林而向他投诚。
如此一来最近朝中声势浩大的东林党复起的声音,很快就会自动沉静下去。而攻击他是阉党党羽的声音,也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黄立极才迫不及待的接受了崇祯推出的地方行政改革方案,连对最为诟病的让吏胥参加科举的条件都没有提出异议。
黄立极咳嗽了一声,正想着应该怎么反驳张瑞图时,比较正直的李国普却冷不丁的插嘴说道:“芥子兄此言差矣,陛下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整天和士大夫接触的吏胥都教化不好,何以教化百姓。这吏胥但凡有上进心的,还是应该给他们一个出路。
再说了,我辈士子寒窗苦读十数载,难道还能让一个蝇营狗苟的吏胥在举业上比下去?真要有如此大才,我辈应该感到欣慰才对,圣人曰:有教无类。正是为此。
我倒是觉得,陛下一口气在知县以下增设了三个官职,官职冗滥,有重演故宋冗官之弊。今日大明已是三空四尽之秋,连九边军饷都要时时拖欠,焉能设置如此多之官职,我大明百姓如何负担的起?我必要上疏纠正陛下之疏漏。”
第100章 皇后的心思()
李国普一说话,顿时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三人都陷入了石化之中,连和李国普关系最亲密的张瑞图都没有出声支持他。
李国普说的话并非无的放矢,反而一向迂腐的他,这次倒是真的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于现实,所以刚刚三位大学士故意避开不提而已。一下出现了3000多名空缺官职之后,三位大学士自然是要忽略掉,这些官员的俸禄该从那里来的问题。
三位大学士到了今天这个地位,谁还没有门生故旧亲族需要照顾。看上去副县、法官、国税局只是最低阶的官职,但是这可是进入仕途的起点,也是掌握实权的亲民官。
已经进入仕途的门生故旧大约是看不上这些低阶官职,但是这些门生故旧也有自己的门生故旧,大明的社会就是这么一级级的阶梯组成的人情社会。
在大明由门生、亲族、故旧结成的关系最为牢固,阉党之所以斗不过东林,就是因为东林党以江南士子为根本,而大明科举的半数以上来自江南士人。
可以说缺乏后劲新血补充的阉党,是无法斗过一个源源不断补充新科进士的东林集团的。但是现在就不同了,崇祯想要进行的地方行政改革,一下制造了3000多个空缺,就算是东林党人再怎么出色,也不可能吞下这么多空缺的官职。
除了给自己的门生故旧提供方便,几位大学士还可以借此拉拢朝中的官员们。
只要家中有适合年龄子侄的官员,在科举上又没有什么把握的,必然会向几位大学士靠拢,为自己的子侄博取前途。
这地方行政改革利益如此之大,就算有些瑕疵,几位大学士也认为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像李国普这样直接砸锅,不让大家吃饭的做法,就有点过分了。
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三人互相打了个眼色,施鳯来马上出来打着圆场说道:“今日时间也不早了,我看就此下值吧。至于这改革事宜吗?我看大家还是先回去考虑考虑,明日再说好了。”
施鳯来给张瑞图打了个眼色,张瑞图会意了过来,找了个由头把李国普拉走了。
看着李国普被拉走之后,施鳯来立刻对着黄立极说道:“陛下有这样的决心,是我大明之福。我倒是觉得陛下的改革方案大有可为,我范兄不介意的话,我愿意和我范兄一起推进这个改革方案,我想芥子兄的想法也应该和我一样。”
听着施鳯来完全不提李国普的名字,黄立极立刻会意的点了点头,矜持的说道:“此事自当从长计议,陛下只给出了一个大概方向,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元治兄、芥子兄一起仔细商议呢。”
施鳯来顿时微笑了起来,知道在改革问题上,他们三人算是结成了暂时的同盟。
如果这个地方改革方案通过,一下子要任命这么多官员,显然靠之前遗留下来的候缺官员是不够的,那么明年增加的恩科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几位大学士虽然不能直接插手恩科考试,但是却可以任命主考官。
如果明年恩科的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可想而知担任主考官的人员,必然会在今后的朝堂上占据一角之地,那么谁的门生担任主考官就成了几位大学士争夺的重点。
原本李国普也是有资格提出人选的,但是他反对改革方案的态度,也就被三位大学士排斥出了这个政治利益交换的圈子。
在晚霞照耀的紫禁城内,坤宁宫内的一所偏殿内,正坐在窗前刺绣的周玉凤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她抬头看了看窗外被霞光染成红色的宫墙,不由伸手揉了揉自己有些发胀的眼睛。
“皇后殿下还是休息一下吧,您这些日子时刻不歇,绣这副百子图,未免费眼太过了些。皇后殿下我看您还是应该时常出门走动一二,活动活动身子骨才是,否则恐怕有碍凤体。”一名女官恭敬的对着周玉凤说道。
周玉凤转头对着这位女官点了点头,客气的说道:“姚尚仪有心了,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已经快酉时二刻了,殿下。”姚素娘弯腰禀告道。
周玉凤迟疑了下,然后才继续问道:“陛下那边今天还是没有人过来吗?”
姚素娘面无表情的回答道:“还是没有,不过奴婢已经打听过了,陛下也没有派人去田、袁两位殿下处。”
周玉凤原本有些失落的心情,又稍稍舒服了一些。作为一个寒家出身的皇后,她从小操持家务,也算是饱经人情冷暖。
虽然在机缘巧合之下,被选中成为信王正妻,从此一步登天,接着又成了母仪天下的大明皇后,但是从小养成的谨小慎微的性格却始终没有变。
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她也无法学习田、袁两位侧妃,用金钱收拢人心。而崇祯又是一个节俭刻苦的,因此她手上也攒不了多少银钱。
加上她的父亲又三五不时的来打秋风,所以这位大明皇后倒是大明有史以来过得最清苦的一位。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位大明最尊贵的女性身边,居然没有几个亲信。只有她被点选为信王后时,被分拨的一名贴身奴婢感情比较亲密。
但是当她从信王后变成大明皇后之后,这位贴身奴婢就有些不够看了。毕竟当初调配这位奴婢是用来服侍周玉凤的,不是作为协助皇后管理内宫的助手的。
不过当初一力主张让周玉凤成为信王后的天启皇后张嫣,在看到了周玉凤入宫后的窘迫后,把自己身边的得力女官调拨了两名给了周玉凤,帮助她尽快接手宫内的管理事务。
有了这两名女官的帮助,再加上崇祯对宫内秩序的整顿,很快皇宫内就变得非常安宁了,而周玉凤也陷入了无所事事的状态。于是闲不下来的她就开始了刺绣的活计,作为一个苏州女子,刺绣可是基本功,周玉凤的刺绣连宫内的刺绣高手都赞叹不已。
但是周玉凤却并未因此感到喜悦,因为崇祯自从入宫之后,就一直没有再亲近她。刚开始,她以为这是在丧期中,也不以为意。但是过完了斩衰期之后,崇祯依然没有踏入坤宁宫半步,这就有些让她不安了。
不过幸好崇祯也并没有去田、袁两位妃子的住处,也让她心中稍稍安心了些。作为一名女子,就算是贵为大明皇后,如果得不到丈夫的宠爱,她今后的日子也会变得异常难过。在民间正妻不为丈夫所喜,下场悲惨的结局,她是见过不少了。而在宫内要是失去了皇帝的宠爱,就不是被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