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想了想,便对着王承恩说道:“今天下午,在嘉乐殿对面的五龙亭内,让海商协会选出的15名常务代表和总理衙门的官员都到场,朕会当面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进行磋商…”
这日下午在五龙亭内的磋商会议召开了很久,虽然皇帝亲自参与了这场会议,但是想要维护自己利益的海商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同冯铨带来的几位总理衙门官员激烈的争辩了一个下午。
朱由检对于这场会议并没有过多的加以干涉,他只是在争吵的最为激烈的时候打断了会议进程,让双方冷静几分钟,然后再继续磋商而已。
崇祯表现出的这种不偏不倚姿态,使得双方都失去了底气。海商代表们意识到,要是这个自由协议不能同总理衙门达成妥协,那么他们在对外贸易时就无法获得朝廷的保护,他们的损失显然会更大一些。
而冯铨则更为担心的是,无法让这些海商接受总理衙门的意见,会不会让皇帝觉得他能力有所不足。在双方心里的各有顾忌之下,朱由检又稍稍加以引导,在天黑之前双方还是达成了妥协。
对于海关关税税额的问题,冯铨请示了崇祯之后,决定每隔五年进行调整一次。而对于某些朝廷鼓励出口的货物,总理衙门虽然不会调整税额,但是愿意按照贸易额的数量,定出退税的条款。
对于海外经商带回的贵金属,依然必须要存入海关指定的银行之中,但是不愿意兑换纸币的,可以以贵金属的方式存入银行,下次出海时可以提取带走,但是要支付一定的保管费用。
这场商人同官府之间举行的磋商谈判,虽然磋商内容对国内百姓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却无疑开了一个先河,即像海商协会这样的商人组织,可以同原本高高在上的官府坐在一起讨论事情了。
虽然这场磋商会议中,海商代表们此前提出的大多数要求都被拒绝了,但是嘉乐殿内的商人代表们,依然如迎接英雄一般的迎回了15位去谈判的代表。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份自由贸易标准的制定,依旧是他们的胜利。
而在大明时报的报社内,接到了吕琦亲自送来的,两篇署名苏长青的文章之后,孙之獬仔细核对了两篇文章的文字,修改了几个语气词之后,便下令原封不动的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大明时报上。而孙之獬自己还写了一篇编者按,狠狠的吹捧了一通苏长青的两篇文章。
第二天的大明时报分发到京城各个销售点后,很快便将京城内原本激烈争吵的舆论,推向了另一个*。
虽然正月将尽,但是京城的气温依旧寒冷的很,前几天还刚刚下过一场春雪,京城的街道上还能看到一处处被人聚拢出来的雪堆。除了那些外出做工的普通民众之外,学生、士子和小有资产的富裕百姓,大多喜欢待在温暖的室内躲清闲。
当然燕京大学和京城其他几所学校的学生们都是聚集在校园宿舍之内,经过改建了土暖气的学校宿舍,远比一般人的家中更为暖和的多。而门头沟运来的优质无烟煤,更是优先供应给了学校、科学院、官署、救济院、医院等地方,这就让学生们更不爱外出了。
这么多学生聚集在一起,学校的课程却又没有正常开课,自然人人都在谈论最近京城舆论的焦点了。虽然大多数学生们都赞成皇帝断发祭奠英灵,认为女子出门做工不算是违背了妇德,女子在外抛头露面更算不上什么败坏风气。
但是站在他们反面的士人们,高举着孝经和伦常的大义,使得人数众多的学生们,发出的声音远不及那些反对他们的士人声音。毕竟学生们不能直接批评孝经和伦常,这可是夫子提出的礼乐治国的核心。
燕京大学的学生们,虽然在学生会的组织下顽强的抵抗着,但他们总感觉在争论中束手束脚难以为继,不少人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主张究竟正不正确了。
住在燕京大学甲字房55号宿舍的牛金星,对于这场席卷了整个校园的争论并不关心,他依旧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状态,只要没有自己的课程就躲在房间内看书。
和宋献策分手之后,回到河南待了几个月的牛金星,处理完了家事后便辞去了士绅代表的名衔,带着两个兄弟上了京城,考入了燕京大学。
已经身为举人的牛金星在处理了家事之后,其实完全可以继续自己的科甲之路。但是在同崇祯有限的几次接触过程中,他敏感的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大明皇帝对于只会四书五经的进士似乎并没有什么好感。
而崇祯每次前来巡视燕京大学,出的题目也多以策论和时事评论为主。作为一个热衷于功名的读书人,牛金星便决定进入燕京大学学习,以了解皇帝的喜好。
对于京城内突然热闹起来的,关于孝道和妇德的争论,在牛金星看来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历朝历代没有一任皇帝不提倡孝道和妇德的,前者是为了移孝为忠,后者是为了维护礼乐治国的纲常,不管哪一样都是不可轻动的。
现在京城中的学生、士人围绕这两个问题讨论了这么久,等到皇帝出手,必然是要将这个争论压制下去的。因为这种争论对于国家有害而无益,倒是有可能被某些不轨之徒利用,扰乱了社会的稳定。
第25章 政治投机()
关上了房门,躲在宿舍内研读《矛盾论》和《实践论》的牛金星,一半是为了躲开校园内喧嚣的争论,另一半则是真的被这两本书的内容所迷住了。
虽然写作这两本书的作者苏长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不过牛金星却觉得此人心中大有丘壑。只可惜这两本书的写作都有些意犹未尽之处,让他越读越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东西。
牛金星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正确的,虽然苏长青看过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原文,但毕竟不能达到倒背如流的地步,而且主席写这两本书的时候,是建立在马列主义哲学思想上的进一步哲学研究。
而在这一个时代,不要说马列主义,就算是唯物主义哲学也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哲学流派,甚至于唯物主义这个词还没有创建出来。因此苏长青在写作这两本书籍的时候,不得不删除了过于超前的一些思想,只是尽力以自己的能力去复述这两本书的内容。
因此同原版相比,这大明苏长青版本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显得就有些意犹未尽了起来。虽然这两本词白文浅的书籍因为皇帝的命令,成为了京城各个学校的必修课程。但却并不被大多数人所重视,因为这两本书的思想同圣贤之道实在是相去较远,而且看起来也不会被纳入到科举考试当中去。
但是对于喜欢杂学的牛金星来说,看了这两本书却让他大有收获。在他看来,这两本书不是用来做学问的,而是应当用来指导做事的,每研读一次都让他觉得大有进益。而牛金星也因此对于写作这两本书籍的作者生起了兴趣,他几次写信给大明时报,想要联络上经常在时报上登文的苏长青,向他请教一些学问。
不过每一次的去信都是犹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这让牛金星不由开始怀疑起苏长青的真正身份来了,他有意识的去收集有关苏长青的文章和消息,却始终一无所获。不过他倒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次这位苏长青发表了文章之后,朝廷或者说是内阁颁发的政策法令就按照这位的主张前进了。
就牛金星看起来,苏长青每次在大明时报上刊登文章,到更像是在为朝廷新政呐喊和投石问路了,这个发现倒是更让他怀疑起苏长青的真实身份起来了。
当牛金星正看书看的出神的时候,胞弟牛金木带着午饭找他来了。牛金星带上京城的两个弟弟因为学问不够,所以一个在燕京大学旁听,另一个则干脆考取了陆军军官学校。
牛金木正是在燕京大学旁听的一个,同牛金星进入大学之后每日安心读书不同,这个年轻的弟弟显然更为活泼一些,也更爱同那些喜欢组织新鲜活动的学生会成员混在一起。
他替兄长从食堂内带来午饭之余,还握着一份大明时报大惊小怪的对着兄长说道:“大哥,大哥,这一期的报纸可真不得了了,你真应该出去看看,现在学校内的学生们都在议论,今天报纸上的文章呢?”
被打断了阅读的牛金星,抬头不满的瞪了弟弟一眼,才拿了一枚竹签当做书签夹在了当前看倒的页数,并放在了床头的柜子上。
他一边从床上起身,一边向着弟弟发问道:“拿给我看看,究竟发生什么事了?今天感觉外面吵的特别厉害。”
停下了布菜动作的牛金木,一边将手边的报纸送给兄长,一边随口说道:“还不是因为孝道和妇德的争论,今天报上有个叫苏长青的人,也不知他是愚蠢还是胆大,居然在大明时报上公开指责孝经和三从四德是束缚人心腐朽之言,一群腐儒伪托先圣之言,用以愚民残民的精神枷锁…”
牛金木虽然觉得苏长青写的这两篇文章实在有些偏激,但是却甚为钦佩这个人的胆子,为了驳倒那些气焰嚣张的士人,居然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没人敢于质疑的圣人经义和人伦大道。不过他心里佩服归佩服,在兄长面前还是讲苏长青的言论批判了一遍。
然而一向要求他不要介入这些争论的兄长,听了他的言论之后却变得有些反常了起来。不仅没有赞许他说的好,反而紧张的翻看起手中的大明时报来了。
在方桌上布好菜肴的牛金木,不敢打搅牛金星的阅读,只能坐在一边等待着兄长看完报纸再开动。这一刻他倒是有些埋怨起自己多嘴了些,应当先吃了午饭再和兄长说这件事的,现在么估计要享受冷食了。
牛金木正在深刻的反省自己的时候,牛金星已经开始认真的研读起苏长青的两篇文章来了,正如他兄弟刚刚所说,这一次苏长青的文章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士人们高举的人伦旗帜。
“…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我不明白杀死自己儿子这种事情究竟和孝道有什么关联?虎毒尚不食子,作为一个父亲却以孝道的名义去谋杀自己的孩子,这算是孝道吗?这是陷母于不义…”
苏长青批评孝经的文章并不是全面否定了二十四孝的内容,而重点批评了郭巨埋儿、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几个故事,指出了孝道和愚孝的区别,更是反对所谓愚孝愚忠的说法。
在另一篇文章中,苏长青没有直接批驳三纲五常的立论,而是将论点着重放在了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和提倡劳动者才是大明社会稳定基石上。
“…作为一名女子必须要有独立之经济能力,方才会有独立之人格…
作为一名孩童,从生下的那一刻起,对他未来人生最有影响力的便是他的母亲。只有一个人格独立之母亲,方才能养育一个人格独立,精神康健之孩童…
是以,没有一个聪明、优秀和健康的女子,就不会有一个聪明、优秀和健康的母亲,自然也就不会有一个聪明、优秀和健康的孩童。
如果我大明的孩童个个都是聪明、优秀、健康的孩子,那么大明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