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40章

挽明-第40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夹拢竺靼傩照乙惶趸盥贰!�

    朱由检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徐光启的心却纠成了一团。他吞咽了一口口水,才强自镇定的说道:“陛下赤子之心,老臣自然是赞同的。然则陛下之改革,究竟应该如何去改?是否如张江陵之旧例?”

    虽然徐光启是这时代最为出色的科学家,也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士大夫,但是他依然还是一位士大夫。朱由检看着徐光启有些僵硬的脸色,心里也在盘算着,“他究竟要不要对徐光启全盘托出自己的想法,他想要变革的是大明已经腐朽不堪的封建体制,这种变革必然是会受到守旧势力最猛烈的抗拒和还击。

    作为旧制度中既得利益者的一员,徐光启到底会不会跟着他坚定的走下去,成为一个背叛了士大夫阶层的掘墓人。然而想要完成他心目中的变革,就必然要寻找自己的同伴,而要寻找同伴就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变革主张。

    任何对旧制度的改革,都不会是彬彬有礼的请客吃饭,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这场对旧制度的战斗中,需要无数的理想主义者,团结在同一种理想、信仰或是理念之下,前赴后继的加入战斗,才能改变束缚住人民的旧思想、旧规则或是旧秩序。在英国,他们叫新贵族,在法国他们叫雅各宾派,在美洲他们叫清教徒。” 

第66章 难以拒绝的理想() 
朱由检发觉,到了这一步,他已经无从选择。只能把命运交给上天的安排,他必须毫不隐瞒的说出自己的理想,在这一刻的任何隐瞒,日后都会成为支持改革者之间矛盾的起源。

    “这就是历史从来都是由阳谋推动的原因吗?”在开口之前,朱由检忽然有所明悟了。

    看着徐光启的双眼,朱由检斟词酌句的说道:“大明应当为大明百姓而存在,它不应当是某个人的私产,也不应该是某些士大夫的私有物。不知先生你是否赞成呢?”

    徐光启如遭雷击,久久不能反应过来。如果刚刚这番话出自其他人之口,他只会认为这是一个狂生的狂言,一笑了之而已。

    但是出自大明天子之口,这可就不是什么玩笑话了。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执掌者,理论上崇祯有权力实现他所说的每一句话。

    42岁才出仕,历经三朝的徐光启,宦海沉浮起起落落早就修炼的波澜不惊了,但是现在他有些心惊了。像朱由检这样的年轻人,他见的也有不少了。

    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拥有热情,想要改变所看到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是缺乏历练的他们,多数因为缺乏对现实的了解,最终在社会现实所铸就的铜墙铁壁面前碰个头破血流。

    但是崇祯和一般的年轻人不同,其他人碰壁了,最多也就是从中汲取教训,最后像他一样成为一个和现实妥协的人,也就是世人所谓的成熟。

    但是拥有着至高无上皇权的崇祯,他却未必能接受失败的现实。热血在某些时候也会被称作鲁莽,而皇权在大明也并非真的那么至高无上。

    在大明风雨飘零的今天,如果再出现如嘉靖皇帝和文臣互斗的局面,那么大明260年的江山,还真有可能凋零在这位少年天子手中。

    徐光启中年才入仕途,但是正因为如此,他对大明的现实才了解的足够深刻。而同样想要挽救大明的他,从一介儒生,自学了农学、兵学直至现在的西方自然科学。然而蹉跎了20多年,历经了三个皇帝,始终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最后他才筋疲力竭的退而归乡,编辑农政全书,希望能以此书引起朝廷对农业的重视,挽回大明江河日下的困局。徐光启有改革朝政的志向和能力,但是他却不愿和一个鲁莽的少年天子携手,把本就微如累卵的朝局,弄的更加不可收拾。

    不过徐光启也知道,现在不能断然回绝崇祯,否则这位天子失望之下干脆自行其事,那么大明的朝政危局就迫在眉睫了。

    徐光启定了定心神,才缓缓说道:“陛下之心,已经几近圣贤了。然则陛下打算从何开始改革?又想要老臣做些什么呢?”

    看到徐光启并没有一口回绝自己,也没有唯唯诺诺的敷衍自己,朱由检顿时增加了一些信心。这些日子来,朝中众臣不是把他当成小孩敷衍着,就是整天向他进献一些不着调的玩意,试图讨好他,一副弄臣的嘴脸。从来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和他正正经经的讨论事情的。

    徐光启现在这个认真谈事的态度,一下就获得了朱由检的好感。于是他略有激动的,在这个时代第一次向一个明代土著,吐露他改革大明的初步计划。

    “所谓治国首先是治人,若想要改革大明不适宜这时代的制度,首要就是要有人才,我大明的科举虽然能选拔人才,但这些人大多都是改革的反对者。若想要进行改革,就必须首先培养改革的人才。而培养人才最好最快的方式,莫过于建立学校。

    我想拜托先生的事,就是请先生明日一入京城,就上书请求改革学校制度。把南北两京的国子监改为大学,把三舍制改为学年制,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开设算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课程。

    此外实施义务教育法,凡是大明人士,年7岁以上,必须接受3年初级小学的教育,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识字和算学…”

    徐光启原本想着等崇祯提出一个激进的改革方案后,他再替崇祯分析一下,说明这个改革方案的离谱程度,从而换取崇祯在不触动现有的大明体制之下,从细微处开始满满的改变。比如军事上修筑西洋大炮以对抗东虏,农业上推行先进的耕作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等等。

    在徐光启想来,一个久居深宫不出,对大明百姓生活一无所知的少年天子,他所想出来的改革方案,必然是错漏百出,异想天开的。

    到时徐光启只要先捧一捧方案,再挑几个毛病出来,让崇祯明白自己的改革方案有多么不切实际,则想必这位少年天子应该会知难而退,重新考虑改革的事情了。

    但是崇祯抛出的计划,却让徐光启感到目瞪口呆了。改革从教育人才着手,可以说这个改革方案非常的低调缓和,但是从这个方案也可以看出,崇祯所谓的改革大明,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计划。

    建立以培养改革为目的的人才的学校,如果这样的学校真的办成了,那么崇祯手上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后备人才,而那些文官再也不能以撂摊子的形式,和崇祯在朝堂上进行斗争了,这位少年天子是想断了文官的后路啊。

    随即徐光启马上反应了过来,为什么崇祯要冒险跑到这间驿站来等待自己了。这个教育改革方案只能自己来提,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他一向鼓吹要学习西僧带来的自然科学,用这些自然科学来挽救大明。

    他一进京就提出这个改革教育的方案,朝中的文官根本不会想到,这个方案会和崇祯有关联。而国子监虽然在国初受到皇帝的重视,出了不少官员。但是到了今天,朝堂已经形成了以科举出身的文官为重的传统,国子监出身的官员能达到4、5品的都很少见。

    因为国子监出身不被重视,加上也很少授官,有些入监20多年都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因此他提出这个改革国子监,提倡西学的方案,不会遭到什么有力人士的阻扰。

    但是如果由崇祯来提这个方案,那么文官们势必要带着放大镜去看这份方案。对于大明的文官来说,皇帝要点钱享受,或是下令选纳民女入宫,这种个人享受方面的事,基本上不会被喷。但是如果皇帝想要主动做些什么,插手政事。

    那么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有人站出来阻扰。因为这涉及到皇权和文官集团的行政权力之争,在文官的思维中,大明的皇帝每次都能按时出席朝会,同意文官拟定的行政文书,然后就呆在后宫玩女人生孩子,这就是一个好皇帝。

    在经历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神宗万历这些皇帝,大明文官对于任何一位强势的皇帝,都充满了狐疑和担忧。

    作为文官中的一份子,徐光启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顿时明白了,崇祯说要拜托自己的真正含义。如果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少年的异想天开,徐光启自然是想尽办法都要委婉拒绝的,哪怕就是立刻打道回乡也无所谓。

    但是对于崇祯提出的这个教育改革方案,条理清晰,步骤分明。从教师的人手安排,到学校的经费拨付,如何招收学生,都考虑的非常周到。

    而兴办这样的学校,无疑也是符合了徐光启想要推广西学的理念的。要是拒绝了这样一个方案,徐光启都不知道他余下的人生中,是否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实现他的治学理想了。 

第67章 深夜谈话() 
作为一位已经是65岁老人的徐光启,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寿了。徐光启自己也知道他的时间不会太多了,但是他实在是不甘心啊,虽然他在兵学、农学、西学上都颇有建树,也赢得了世人的赞许,但是他入仕以来想要改变大明弊政的理想,却始终没有半点进展。

    徐光启陷入了沉思之中,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反而很沉的住气了。他默默的玩弄着手上的茶杯等待着,没有半点催促着急的意思。

    徐光启始终是一个传统士大夫中的精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念是每个儒家精英所不能放弃的梦想。

    崇祯描绘的变革大明的蓝图终于还是打动了他,半响之后他神情凝重的开口说道:“陛下既然有拯救大明时弊之心,则老臣自当为陛下所驱驰。这改国子监为大学之事,老臣必不负陛下之重托。

    不过请陛下也听老臣一言,陛下这三年义务教育一策是否可缓上一缓,此策虽然有利于我大明底层百姓,但是现在我大明外有东虏之患,内有奢安之乱,连年征战之下,国库匮乏已极,陛下要从何处来筹钱办这义务教育呢?

    陛下需知,自辽东东虏起事,西南又有奢安之乱后,我大明百姓已经加派辽饷近10年了,而这些年天灾不断,年年都有地方颗粒无收,这天下百姓穷困已极,实在是不能再加额外的加派了。

    其次如陛下所说,要是我大明每个村子都要设置一所村学,所有的适龄孩童都要免费上学的话,这数百万的学子,起码也要配上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先生,陛下打算如何解决呢?”

    徐光启既然愿意替自己出头上疏改革教育,朱由检自然不会藏着掖着了。他粗略的把自己从信王府就开始思考的教育改革方案介绍了一遍,试图打消徐光启心中最后的疑虑。

    朱由检小声的解释道:“按照我对北京城内及郊区人口的调查,人口在16岁以下者大约占20左右。虽然我大明户籍上登记的人口数量只有6000万人和国初没差多少,但是以我对京城市场米粮过去10年消费量的调查,京城人口几乎是登记数量的4倍。考虑到京城和地方的差别,我大明的隐户起码是登记人数的2倍,因此整个大明的人口约在1亿5千万上下,那么估计大明人口16岁以下者大约就有3千万人。

    按每100人配给一名教师,大约就需要30万人,我大明读书人按照统计有数百万之多,光是各县的秀才就有50多万,而童生更是有百万之众。

    这些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