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付船只、马匹,并不限制数量,所以现在官员出行往往前呼后拥,携带大量的奴仆上路。
如此一来,原本朝廷给予官员履行公务的资源,现在都白白浪费在了不相干的人身上,而处于交通要道的各县,也因为接待费用居高不下而苦不堪言。
去年北京到天津的驿站试验改制中,把住宿和行路分离,在相邻驿站实施班车或班船制度。改凭牌给马、船,换成发放驿票上车、上船。虽然仅仅实施了半年,但是该路驿站已经收支大体平衡,既减少了朝廷补贴,也免去了地方支应之苦,可谓卓有成效。
因此臣预备把京城通往西安、太原、宣府、洛阳、济南和通州…仪真这六条驿路,也照此进行改革。原先的水马驿站改成旅舍和运输公司两个部分。
旅舍交由地方经营,而运输公司则归属于朝廷进行运营。以上这六条驿路除了军情传递之外,不再接受任何牌、号支应食宿和交通工具。
至于官员因为公务的出差旅行,臣请求陛下改成津贴制度,按照各官的等级及出行地方,设置津贴额度,而这六条驿路上不管官至何级,都要付钱使用。”
田仰的计划还没有说完,殿内的官员们就已经议论纷纷了,声音噪杂的压制不下去了。如果不是碍于崇祯在场,估计他们便要直接出声驳斥田仰这个荒诞的计划了。
按照田仰的改革驿站计划,岂不是只要有钱就能使用国家设立的驿站系统了,而且采用了统一定员的班车、班船形式之后,这官民主仆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还要不要了。
对于几位甚为迂腐的官员言论,朱由检听而不闻,他清了清嗓子说道:“朝廷并无强制官员一定要使用这些驿站,既然朝廷已经给了津贴,那么同商民一同出行觉得有失体面的,可以乘坐自家车马出行。
只要不耽误了公事,朝廷并不关心你们采用什么方式抵达目的地,朕觉得田尚书这个计划立意很好,没什么可争论的。但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案,朝廷都应该要支持。你们中的一些人天天喊着朕不要与民争利,现在为了一点自家的体面,居然又毫不在意百姓是否得利。这前后不一的言论,听了很让朕心寒。
要反对田尚书改革计划的人,便站出来,到朕的面前来说,不要在背后嘀嘀咕咕的,摆出一副怨妇的模样来,这难道也是我大明官员的体面吗?”
崇祯疾言厉色的斥责声,顿时压住了殿内的议论声音。执政一年的崇祯,已不在是刚刚登基时毫无底气的少年天子了。
曾经把崇祯当做冲龄少年,想要把持朝中舆论的文震孟、刘鸿训等官员,旋起旋灭,虽然在士林中深得推许,但是随即被崇祯赶回了乡间。虽然有不少士子为他们辩白,但是崇祯显然毫无后悔之意。
比起此前的万历、天启两位皇帝而言,崇祯在对待政见不同的官员方面显然更为直接强硬。他甚至都不屑使用身边的宦官来制约外朝,这种正面冲撞的方式,显然让大明的官员们有些束手无策。
在以往,都是官员们挑皇帝的刺,从衣食住行到坐卧起居,没有一件事不在大明官员的批评范围之内的。不过说到底,这也是万历皇帝自作自受。
他废除了张居正制定的对官员的考核制度之后,对于官员的评价,便从业务表现转向了个人名望之大小,也就是有没有被士林舆论进行赞颂。
也就是说,一个官员是否称职,不在于其做了多少实际事务,而在于他有没有一个被士林称颂的名声。只要名声够大,为天下所瞩目,自然会被连连提拔,毕竟打压一位好官的官员,必然就是奸臣。而一个让清官在外流落飘零的朝廷,必然是被奸邪所把持了的朝廷。昔日海刚峰的遭遇不就是如此么?
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显然没人愿意被当做压制好官的奸邪,清流在朝中势力大涨也是必然之事。官员做一件实事未必能成,也许还会因为失误而被追责。但是骂一骂皇帝或是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弊端,却不费什么事,甚至还可能因此博取偌大的声名,打开自己的上进之路。
如此一来,想要做海刚峰第二的人,自然此起彼伏了。而想要当张居正这样改革时弊的政治家,则完全不会再出现了。
只不过这些官员想当海刚峰,但却又没有这位嘉靖名臣的心胸和见识,更谈不上什么刚正不阿。在他们华贵的衣袍下面,倒是爬满了臭虫和跳蚤。
当崇祯一改前几任皇帝治国只求无事的作风,天天在朝堂上挑官员的刺后,这些官员们自然再无往日优哉游哉,整天只想着为自己博取声名的闲情雅致了。
如果说,在从前这些官员整日只想着如何更进一步。那么他们现在绞尽脑汁,则只是为了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权势。
那些被崇祯注意到的部门和官员,可从来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田仰虽然从太仆寺卿变成了通商邮政部的尚书,但是太仆寺下属的官员则大多被消去了官籍。连转任其他官职的机会都没有,这实在是让人心惊胆战。
这一年来,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员的职位实际上增长了不少,但是这种增长并不是简单的把旧官员填充进去,而是同时进行了大批人员的裁撤。在这一进一出之中,仅仅是各部官员就已经替换了近三成。
时至今日,大明的朝廷,事实上已经大体被崇祯所掌握,而不再是从前所谓的阉党和东林党清流两分的格局。
特别是中央官校的设置,这所学校设置时名义上是对官员提拔和调任至新部门的学习培训,还有什么所谓的继续再教育。但是,当皇帝把那些想要封驳内阁决策的官员统统安排进校学习之后,大多数官员顿时发觉,这中央官校显然还是皇帝和内阁打压政敌的手段。
毕竟无缘无故调任一位封驳皇帝或内阁命令的官员,必然会让皇帝和内阁成为舆论的批判对象,堵塞言路可是一顶妥妥的大帽子。但是安排进入中央官校学习,则让人无话可说。他的职位依在,但是却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力。
而且在学习期间,这位官员的职位很快就会被听话的人接任,他所反对的政策依然可以安然通过。至于这位官员出来之后能不能回到自己的职位上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而没有成为舆论焦点的他,自然也得不到多少舆论的关注,就连应得的名望都赚不到。
意识到这点之后,曾经势力庞大在朝中左右朝政的言官清流,便迅速衰落了下去。再加上崇祯给他们安排了固定的工作职责,使得这些言官清流完全被一些繁琐的实际事务所绊住了手脚,再无精力和皇帝、内阁相抗衡了。
看着猛然殿内安静下来,户部尚书郭允厚才出列向崇祯提到:“陛下,田尚书的计划虽然改去了现存驿站的一些弊端,但是对朝廷来说,这个方案还是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的。
朝廷每年在驿站设施上拨款不过30余万,也就是驿站经费的一成出头。现在如果全部改为津贴制度,地方上是省下了经费,但是朝廷的支出却增加了。更何况发放津贴,会不会让某些官员上下勾结,侵吞朝廷下拨的津贴费用呢?”
第450章 金花银的出让()
对于郭允厚提出的问题,田仰显然无法做出回答。从大明官员的过往品行来看,说他们不会上下勾结侵占旅行津贴,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朱由检对此也颇为头疼,当然他知道郭允厚并不是真的想要反对驿站改革,只不过作为户部尚书,他不得不站出来为户部减轻压力。如果真要实施津贴制度,显然将会把原先压在地方上的负担转嫁到户部身上,而现在的户部很难找出这笔原本并不存在的应付款项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人人都已知道大明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但是当朝执政的官员却死活不愿意,轻易变更任何一项旧政策。
因为每每改变一项旧政策,先不说能不能带来预期的收益,首先便是要先弄出一笔经费来,用于支付改变旧政策所需要的花费。本就捉襟见肘的户部,那里愿意负担这么一笔额外的开销,只是为了减轻地方上的负担,自己却得不到任何的好处。
如果今天只是邮政一个部门的想法,郭允厚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但现在邮政部不过是一个开场热身而已,如果其他各部也来上这么一手,经费压力推到户部身上,改革政绩自己去领,那户部今天非崩溃不可。
看着面沉如水的户部尚书,朱由检想了想便说道:“76条驿路,通商邮政部今年只推行6条驿路的改革,应该来说,已经是相当谨慎了。
至于郭先生你所说的,会不会有官员上下勾结贪污津贴,朕以为这不应该是通商邮政部应当思考的工作。官员有没有贪腐行为,一是需要中央官校按照年限抽调各级官员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醒告诫这些官员们不要被权力腐化。
二来便是需要朝廷监察部门的努力,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要做庙里的泥菩萨。
再说了,改革这种事情,那有必定能够成功的。与其现在大家争论一万遍,不如确确实实的试验上一遍。出了问题再改就是了,朕就不信了,难道区区六条驿路改制失败,大明的天就塌下来了?
就算塌了也没事,朕一定撑住,所以你们也不必过于忧虑了。推行津贴制度,虽然会增加一笔朝廷的开支,但是六条驿路涉及到数十个县。如果改制成功,近千万百姓能够因此受惠,从全局来看,朝廷其实并不亏损。”
郭允厚依然为难的对着崇祯说道:“但是陛下,今年推行了预算制度之后,各部所有开支都已经明确规定下来了。每一笔预算资金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田尚书突然挖了一个新坑出来,臣也变不出新萝卜出来啊?要不然还是让驿路改制计划先推迟一年?或是去掉几条驿路改制。待到明年财政稍稍宽裕些再说?”
田仰赶紧在旁边反对道:“明年复明年,明年何其多也。今年好歹朝廷要发放3500万元公债,再怎么困难,也不可能短少了这点津贴补助的资金。若是到了明年,票,明年朝廷财政果真会比今年更好?”
对于田仰的话语,郭允厚干脆紧紧的闭上了嘴。这3500万元公债还只是谈了一个意向,但是各部已经有不少人盯上了这笔庞大的意外之财。
很多官员都想要撬开一个口子,从这笔公债中挖点资金出来,填补自己部门的经费窟窿。给田仰行了这个方便,那他又要如何拒绝其他人的请求呢?郭允厚那里敢开这个口子。
朱由检打断了田仰的话说道:“发行公债乃是为了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所有公债都必须专款专用,不得进行私下挪借。如果坏了规矩,今后天下百姓谁还敢再购买朝廷发行的公债?这不是饮鸩止渴吗?”
崇祯果断而坚决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终于让田仰闭上了嘴,也让某些官员颇为失望。朱由检同样不希望,今年开门第一件事就因为卡在资金问题上无法进行下去。如果真的如此,原本就对改革现状三心二意的官员,说不得就要整天拿着资金的问题同他进行扯皮了。
他略略思考了一些,终于把一个已经考虑了许久的问题抛了出来。崇祯清了清嗓子说道:“不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