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曾经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的蒙古人,会不会变成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鬣狗,趁着大明露出软肋的时候猛扑上来。
以大明地方之幅员辽阔,人员之繁盛,只要连续5年都和今年差不多的年景,就算是在辽东和后金耗下去,也能生生耗死了这个连国家典章制度都没有的野人部落了。
李国普不明白崇祯为什么要不顾惜自己的颜面,也不顾惜至尊的宝座,宁愿在太庙进行绝食,也不愿和朝廷众臣达成妥协。
由于王承恩不愿让内阁大学士们进去,而太庙的守卫也死死的守护着中殿大门,4位大学士始终不能靠近中殿大门,自然也就无法和崇祯见面,试图说服他了。
一脸焦急之色的黄立极,是几人中最不愿意,这个僵持局面持续下去的。
官制改革才刚刚起了个头,而为了推进改革,黄立极不惜和崇祯联合,坑了东林党人一把。
但是现在崇祯却因为一个辽东议和的事情,在太庙玩起绝食来了,这显然让黄立极陷入了困境之中。
和官制改革这样的大事比起来,辽东的议和问题不过是件小事罢了。
他之所以刚刚在朝堂上不支持崇祯,纯粹是不愿意因为这件事,导致今后他推出官制改革方案的时候,被这些官员们迁怒抵制罢了。
但是如果早知道崇祯会如此刚烈,那么他才不会站到反对议和的立场上去。
因为和这些官员抵制改革的态度比起来,崇祯对于他的支持态度更为重要。
更为麻烦的就是,之前朝中东林党人对阉党余孽的围剿,是崇祯硬生生的压制下去的,现在他们这些被东林党人视为阉党余孽的官员,会不会因此而成为这次事件中被抹黑的对象呢?
施鳯来、张瑞图两人虽然没有黄立极、李国普这么激动,但是他们内心的担忧却并不比这两位少多少。
天启故去,崇祯登基,总算帝位交接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天启时代也算平稳的过渡到了崇祯时代。
按照这两位的想法,接下去大明的朝堂也许能够安定一段时间了,一些因为天启去世,新帝登基而被耽搁的政事,也许就可以重新拿出来讨论了。
但是,如果现在这个局面再僵持下去,恐怕很快朝堂就会陷入空转状态,各地的政事又要无限期的推迟下去了。
虽然黄立极是内阁首辅,但是他主要是关注重要而紧急的事务,像各地的税收情况、地方灾害赈灾等琐碎的事务,主要是施鳯来、张瑞图在处理,
施鳯来、张瑞图作为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官僚,自然是知道,虽然眼下他们手中都是些琐碎的地方事务。但是这些琐碎的事务不断的淤积下去,这些局部地区的事务,也会发展成为足以影响全国的重大问题。
比如一个山东运河水道维护的事情,如果一直拖延下去,最终导致运河航线中断,那就成了中断漕运的大事件。
几位大学士正一筹莫展之际,黄立极突然走上前对着王承恩说道:“王公公,不如你先进去劝慰陛下,我们回去再和百官商议商议,请陛下先从中殿出来。这议和的事情未必不能商量,但要是殿下在殿中绝食发生了什么意外,我等臣子岂不罪莫大焉,这大明社稷岂不危矣。”
王承恩犹豫了一下,很快其他几位大学士也表明了态度,只要崇祯从太庙里出来,万事可商议。
王承恩看着几位大学士,谨慎的说道:“要不,我再进去劝劝陛下,看看陛下怎么说。”
看到王承恩再次进入中殿内,施鳯来有些犹豫的小声询问道:“我范兄准备如何劝说百官退让?我看那些东林言官们,未必会轻易退让啊。”
黄立极皱着眉头说道:“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是终究要先把陛下哄出太庙再说。否则让此事酿成一场大风波,恐怕不是我大明之福。”
但是四人只是等了一会,就看到王承恩哭丧着脸走了出来,他对着黄立极哽咽的说道:“陛下说,如果他若有什么不测,就当把皇位还与福王叔…”
黄立极顿时对着王承恩大喝道:“慎言,此事万万不可。”他打断了王承恩的话语之后,便对着中殿内高声喊道:“请陛下三思,我大明值此内外交困之际,天下百姓都对圣主翘首以待,陛下何忍抛弃这亿万生民…”
黄立极几人扯着嗓子喊了大半天,但是中殿内却始终是一片寂静,显然崇祯是打定主意了。
这让几位内阁大学士们顿时感到头皮发麻,就连李国普也把心思从议和转到了其他地方去了。
张瑞图在大殿门口来回走动了很久,才对着三位同僚慎重的说道:“看来陛下的心意以定,我等只能设法劝说,百官接受这议和一事,否则恐怕当年‘国本’一案就要翻过来了。届时不仅朝堂震动,恐怕天下也要混乱了。”
这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所出。和他的皇兄光宗朱常洛比起来,他才是万历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
从万历十四年到万历二十九年,围绕着立朱常洵还是朱常洛为太子的国本之争,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
虽然最终东林党人获取了国本之争的最后胜利,但是大明的政治也为之付出了重大代价,十多年的君臣对立,导致了最有可能挽回大明末世的万历,不再信任自己的臣下。也无法推出,任何有利于大明的改革政策。
福王朱常洵生于万历十四年,现在正是40出头,精力充沛的年纪。
真要让他登基成为大明皇帝,恐怕朝中又要陷入腥风血雨的政治清洗之中去了。
恐怕东林党人宁可选择同为万历皇帝的,五子瑞王朱常浩、六子惠王朱常润、七子桂王朱常瀛中的任一人,也不会同意立福王朱常洵为大明皇帝。
但是东林党人可以和万历皇帝争国本,因为好歹还有太祖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和“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规矩。
但是现在朝廷百官把崇祯逼进了太庙,这要是出了什么意外,他们有什么资格谈论下任皇帝的继承权?
恐怕地方亲王和官员们,先要借着这个罪名清洗中央的官员了吧。
黄立极想到这里,忽然起了一丝疑心,他抬头望着紧闭的中殿大门,心中不由对自己说道:“这该不会是陛下的计策吧?迫使东林党人和朝中官员,两权相害取其轻。和还位于福王比起来,辽东议和简直就不是一个问题。”
不过旋即他又摇了摇头,“不会,不会。陛下自小长于宫内,连京城都没出过,焉能想出如此计谋。更何况这个计谋对陛下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陛下拿皇位和自己的性命当做赌注,最后让福王得利吗?这不可能。”
“我范兄,你别老是在这里点头、摇头的。赶紧出个主意吧,这可是要出大事了。”施鳯来焦急的说道。
黄立极看几位同僚一眼,木然的说道:“事已至此,我心已乱,这事光靠我们几人也解决不了。我看我们还是回去,召集六部九卿共同商议个对策出来,总不能真让陛下一语成谶吧。”
李国普看了看紧闭的殿门,和毫无动静的大殿内。终于跺了跺脚,说道:“就依照我范兄所言,回去找六部九卿共同商议,陛下能到真要无视百官公论吗?”
张瑞图有些鄙夷的看了李国普一眼,他想着,“如果陛下害怕群臣公论的话,还会进入太庙吗?真是迂腐之见。”
四位内阁大学士刚刚匆匆而来,现在却又匆匆而归去了。皇帝和内阁大学士先后离去,离得御门较近的官员们知道皇帝为什么负气离开,但是离御门较远的官员们可没听见陛下说了什么才离开的。
因此前面的官员只是安静的、焦虑的等待着,几位内阁大学士把皇帝劝说回来。但是后面的官员们就开始七嘴八舌的打听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么皇帝和内阁几位大学士都这么施施然走出了午门。
一时之间,朝会热闹的就像是外城的骡马市场一样。两位维持朝会纪律的风纪御史,此时也忙着打听崇祯的行踪,根本无心关心自己的工作。
第146章 百官的妥协()
当黄立极几人回来之后,就看到这么一个乱糟糟的场面。黄立极顿时发怒了,“风纪御史何在,这朝会乃是国家论政的大典,不是市井贩卖杂物的市场。还不赶快维持朝会的纪律,再有无故喧哗者,着令赶出宫城去。”
两名风纪御史顿时忙不迭的走出来开始维护朝会纪律,而这些低阶官员们看着几位大学士一脸不耐烦的模样,没人愿意因此遭受无妄之灾,朝会上噪杂的声音开始低落了下来。
黄立极等四位大学士快步走到前面,刘宗周、徐光启、文震孟、等人顿时围了上来,想知道他们带回来的关于崇祯的消息。
六部九卿加上一些东林领袖,和四位大学士围成了一个小圈子。黄立极简单的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但是瞒下了陛下想要让国于福王的消息。
文震孟听完顿时生气的说道:“陛下怎么能够把国家大事当成如此儿戏,难道我们也要陪着他一起胡闹吗?”
“文湘南,你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意思呢?难道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要把陛下劝出太庙吗?”张瑞图不由反唇相讥道。
徐光启、王在晋等本就是支持崇祯的官员,都纷纷认为,张瑞图说的不错,把陛下劝说出太庙是最要紧的。
刘宗周、韩爌犹豫不决,礼部侍郎钱谦益却站出支持了张瑞图,同样是礼部侍郎的温体仁,则若有所思的看着几位东林领袖的表现。
看着东林党人到了现在都不愿意放弃,反对和后金议和的想法,似乎想要和崇祯比一比谁更有耐性的意思。
黄立极不得不把崇祯想要把皇位让给福王的话语也说了出来,这下大家都开始沉默下去了。
如果是正常状况,大明皇帝的继承权并非是皇帝自己说了算,有朱元璋留下的规矩,再加上文官集团的强势,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其实是大明的文官们。
但是现在却是非正常的状况,光宗一脉除了崇祯以外已经断绝,而崇祯自己又没有子息。
如果崇祯出了意外,要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话,按照血缘的远近亲疏,必然要从万历皇帝的子嗣中选择。
即福王朱常洵、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四人中的一位,而根据崇祯的辈分,又只能是选择四位藩王的子嗣,而现在有子嗣的却只有福王。
也许文官不管不顾,也能无视这一切,坚持排斥福王一脉,在剩下的三位藩王中选择。毕竟当年杨廷和也开过这种先例,坚持选择了血缘较远的朱厚璁,好方便他控制朝政,清理正德时期兴起的武将集团。
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文官所占据的道德高点之上。杨廷和是内阁首辅,又深受正德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的信任,所以可以代拟遗诏,并在朱厚璁没有登基之前总理朝政。
但是现在把崇祯皇帝逼进太庙的,可是几乎把朝堂上的官员都网罗进去了,而首辅黄立极更是被东林党人视为阉党余孽之一,根本没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