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影侯-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有的人自然清楚,因为如果朝廷这样做的话,能帮助他们把货物运出去,那么整个府县的税收肯定是要往上收的,这也就是说朝廷现在所做的这件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帮助还是很大的,这一点毫无意外。
只是保守的官员不在少数,朝廷虽然有意这样做,工部尚书郑赐派出来的谈判团却并没有那么顺利,对于他们来讲,有些事情才刚开始做,还没有达到一个很熟练的地方,所以方案在不断的改进,但是至少可以看到往好的苗头出现,再加上是刚开始做,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这也就让他们更加的担心,这件事所带来的效果,毕竟是要花钱的。
不过靠近京师的那些府县,反而很容易就答应了,因为他们知道现如今朝廷的变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皇权得到了很强大的体现。
更加重要的事情是,他们如今已经体味到了人员自由流通,货物快速通达的好处,因为廖氏兄弟弟的货,那对于他们来讲,不仅让他们可以获得南来北往的货物,而且可以让他们自己的货物向外流出,这就增加了自己属下老百姓的富裕程度。
吏部的考核非常的重要,这也是其中一项,如果他们答应了,而且给治下的百姓带来了好的生活,那就更加的增加了他们自己的分数,光凭这一点来说,支持朝廷的政策就已经让他们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况且在这个时代总是需要一些榜样的,如果有人先做了,而其他人没做,自然会有人会去跟进。你有我有,大家有是一种最好的状态,但是如果你有,而我没有的话,那我就比较丢人了,很多府县都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在做这件事情,他们可不想落后,况且考核这件事情真的有些难受啊,因为做的不好,可能会丢了乌纱帽,甚至是一辈子都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比较令人难受了。
光宗耀祖,也就是这个道理,谁不想往上爬,谁不想过的更好,难道看着别人吃肉自己一辈子就只能喝汤吗?甚至事只能吃窝头,这怎么可能呢。
朝廷现在在这件事情已经做得很好了,至少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朝廷现在所给的政策是在帮助他们,如果他们自己不能把握,以后的事情就更难说了。
就好比北方军队现如今所经历的优待那些以前的官员们,只要符合条件的,现在身上都有着军衔。
相对于很多,之前在军队里依靠福荫才登上那个位置的那些人来说,他们现在可都是用实打实的军功换来的。
也就是说,现如今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才能获得,而执行朝廷的政策,也就是其中之一的考核项目。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些东西还不能说明问题,但是对于大明朝廷来讲,只要有人想要高升一步,这些政策就会不断的改进,甚至是有着不同的限制,激励着人们一定要努力的做这些事情,最后为了获得这些地位和名声而做出努力,朝廷给予的这项政策就是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有这个抱负,有这个雄心。
北方军队里如今有很多的小兵现在身上都挂着军衔,那是因为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甚至是超越了很多,本来就是军官的那些人,就开始还有人不服气,但是只要稍微打听一下,就知道那些人是什么情况。
不服气的话,你也去杀几个鞑子啊,不服气的话你也可以在平叛战争中大放光彩呀。
有人不满意,这是正常的,不满意他就得想办法去付出努力,然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获得更好的。
也许这就是方中愈的意思,方中愈就想依靠大家,想逼着大家变得更强更好。
这样的思绪在心中开始出现了一阵,后来训导官们不断的安抚,甚至是讲出更多的道理,最后徐辉祖甚至还让那些士兵跟之前不满意的人对打了一场,发现最后赢的多的反而是那些士兵。
这就更加激发内心的血气,毕竟被别人指着脊梁骨说,是依靠父辈的福荫才走到这个位置的,也不好受,剁了自己祖宗的威名。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更加的努力,对于他们来讲,努力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朝廷现在给予的政策都是很好,很好的,甚至是把他们放在第一位,如果他们自己不珍惜的话,以后的机会就会更少了,这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
建文皇帝朱允文需要的是一大批人才,一大批真正的人才,而不是那种只会口头上说大话,而不会干实事的人,所以现如今这样的变化让他非常的高兴。
同时他又非常的后悔,后悔没有早点遇到方中愈,没有早点用方中愈提供的这些方法,不然的话,现如今朝廷也不会变成这个模样,之前还差点一度让叛军打到了京师,这让他觉得有些丢脸,毕竟他是皇帝,做了这样的事情,多少还是有些过意不去的,不过百姓们还是很信任他,在朝廷的宣扬之下,百姓们丝毫没有责怪这位年轻的皇帝,更何况如今朝廷所出台的政策,对百姓们还是挺友好的,所以在民间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名声还是挺好的。
不过后来仔细一想,见皇帝朱允文,又觉得方中愈出现的恰到好处,或者说如果他再早一些,或者说再晚一些,都不可能达到现如今的这种结果,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方中愈也在,他登基之初就说出这出来主力的话,他一定不会放任方中愈这样做,甚至是还会与其他的官员一样处处给予掣肘,甚至是担心方中愈心里有什么其他不轨的想法,但是经历了那一段事情之后,他心里害怕,所以才会主动的承认,方中愈所做的事情是对帝国有利的,帮助,他做了这些事情,甚至是提供极大的支持,所以说时也命也,方中愈出现的恰到好处,他来得晚,帝国根本就来不及挽回,帝国的命运早就在那一场战役中改变了,甚至是现如今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根本就不会是她,而是他的四王叔燕王朱棣。
这是因为很多事情他都考虑得非常的清楚,所以这一切才会那么的简单,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非常的清楚,方中愈想做什么,所以两个人的配合是非常的好。
现如今大臣们也习惯了查看报纸以前,他们对于公家给他们发报纸的行为不太理解,但是如今他们自己也会去购买一些其他的报纸,或者是其他版面的报纸,毕竟如今一家的费用越来越高,不可能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分摊了一些东西,所以自己掏钱看报纸的时候就会看得特别的仔细,也很简单因为那上面有朝廷最近的动向,和最近所要支持的事情,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大明报是宣传部下属的,所以他们输入的稿子有很多是分析师的时评。
那些时评上面有很多东西,是他们之前没有看到过的,毕竟是很多人集体思考的结果,所以大多都能分析出朝廷现在所用这项政策的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用这项政策,这项政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因为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但恰恰是因为这种不同的思想火花,碰撞出来的结果,跟朝廷预想到的结果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他们几乎猜中了朝廷的用意。
而那些之前并不知道的官员呢,恰恰就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朝廷最近的动向,来判断上司们究竟要做些什么,这也就是说,如今朝廷的朝政策是非常的公开化,透明化的
也就是说,方中愈用一个小小的政策,就让很多的官员们不仅支持了朝廷所办的报纸,还有那些山寨版报纸以外,还让更多的人明白,有些渠道是可以参与朝廷的朝政的。
第0665章 人生得意须尽欢()
如果出现了一个问题,自己看不懂的话,可以去看那些看得懂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道理,因为有的时候你不知道的事情并不代表别人不知道,可以说结合别人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件事情就是方中愈所信奉的准则,因为他知道自己有很多事情是没有经历过的,必然要依靠其他人,依靠前人的经验,所以这件事情通过它只是一个简单的盛放形式罢了。
更多的东西,这是因为通过它能展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在这个时代都是一片空白,所以他可以自由自在的在上面规划那一张白纸,由他那个涂抹涂抹之后变成不一样的样子。
所以说总的说来,这还是有帮助的,不仅仅是对于她有哪些人这些号都在考虑这件事情,终归是能够帮助彼此的。
朝廷的各级官员如今都喜欢上了看报纸,这也是他们了解朝廷政事的一种方式。
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也会注意到这方面的情况,因为对于他们来讲,如果这些事情能够简单的做下去的话,那这些事情就是这么的简单。
跟别人聊天总要聊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了,总不能自己一个人在那里,自说自话,什么都不管,就像是打口水仗一样,自己跟自己打都没有意思。
所以还是聊一些彼此都知道的情况。
这才是对于他们发展最重要的事情。
更何况那里面还有很多人,都是他们的人,他们可以彼此相信,或者说彼此探讨,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哪些事情可以帮助到他们,哪些事情是他们应该注意的。
推动一件事情的发展,比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要麻烦的多。
推动这件事情发展,也就意味着这件事现是一个大批量的大范围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可以搞定的,或者说自己身体力行,不需要别人帮忙,当然在人与人多的一个大环境中,这必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都参与进来,就必须告诉他们内部的中间道,让他们都知道,必须要怎样做才可以得到这些东西。
大明朝廷如今处在一个相对的量良性循环之中,正在发展。
百姓们安居乐业,朝廷官员们兢兢业业的事最好的结果朝廷的力量愈发强盛,地方的力量愈发统一,这是整个朝鲜都能预见到的,当然在这条路上,困难重重。
所幸的是,现如今,一条条政策正在不断的执行之中。
完全根除,现目前来说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毕竟对于朝鲜这些人来说,他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因为如今朝廷既有威信,又有强权。
换了任何一个其他人来讲,这些东西都不会被推行下去,建文皇帝朱允文对南方士族很是优待,所以南方的那些士卒们其实是很支持建文皇帝朱允文所做的这些政策的,当然目前对他们来说还没有伤的跟脚。
世族大户的力量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当然在这个开国之后不久,那些力量还不足以扎根到各个行业,但是现在已经明显有这个趋势了,我已经是你的那些二代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尽快的降低两级人在他们手中,慢慢的去蚕食其他大族手里的生意,毕竟在他们手中能够保证这些人都是终于降温皇帝的,而那些人耍不了利益的牵扯,而做出一些不利于朝廷的事情。
工部尚书,郑赐因为水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