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第3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清风说道:“首先,先秦的典籍里的确记载了很多夏代之前的事情,司马公不可能不采用。
其次,夏代不是凭空而来的,在他之前一定是有一段历史,或者说是很长的一段历史没有被记载并流传下来。
最后,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先有着辉煌而又悠久的历史的。
所以,哪怕司马公明知道能查询到的,有准确的年代是始于一千四百六十六年前的国人暴动,他也不得不在这个基础上不停的往前推导。”
繁星怯生生的问道:“郎君,你怎么知道国人暴动距今是一千四百六十六年?”
。。。
要不要问的这么狠?
殷清风无奈的解释道:“根据史书一点点推导啊。
西周到了周厉王统治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不得已,周厉王任用的大臣实行“专利”政策。一纸公文将山林资源收归中央拥有,禁止平民打鱼狩猎,取缔私田增加税收。
这一系列政令,闹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于是,西周首都镐京,也就是咱们梧桐新村附近的平民开始暴动了。
这里的“国人”是指西周和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国人暴动后,周厉王已无法回到镐京,太子静也不能马上继位为王。在这种形势下,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并改称年号为“共和”,史书称为:“周召共和”。
周召共和后,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最终被犬戎所灭。
根据这个记载,从国人暴动往下计算到东周的建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前汉的建立,再从前汉、后汉、魏晋等等朝代存在的时间,算到现今的武德年,差不多就是这么长久了。”
繁星吐了下香舌,仰慕的看着殷清风。
“再说刚才的话题,”殷清风继续说道:“从国人暴动推导到大唐,可以计算有多久的时间,同样,司马公也依照先秦史书的记载往前推导。
至于怎么推导,就像我刚才说的,他凭着推测二字而完成史记的。
我们现在书写的笔体,有行书,草书,隶书等,都是汉代以后古人们逐渐演化出来的。
而汉朝之前,则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小篆体。再往前,据说是始于夏代伯益所创大篆体。
但问题是,我们见不到夏代的大篆体,也没见过西周时期的大篆体。
所谓文以载道,同样文也载史。
传说,在易经和诗经之前,还有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以及河图洛书出现过。
三坟是三皇的书,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是五帝之书,是指记录五帝事迹的五典。
八索为道索、政索、牧索、天索、地索、水索、山林索,每索八篇,共六十四篇。
据传是黄帝时一个国君所著,也有说是伏羲时代的书籍,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所以说九丘是为一部实物地图地理书,有可能是一幅画着山川河流的画。
河图洛书是伏羲时代就存在的图案,后世将这图案汇编解读后,逐步形成了一部古老的书籍。
据说,易经等古籍就来源于这图案。
可不管后人的典籍里把三坟五典等记载得再详细,我们今人没见过,就不能理直气壮的说它们存在过。
同样,后人见不到三坟五典,也就不能理直气壮说黄帝伏羲存在于哪个年代,他们做的事情是不是像史记等典籍里记录的那样。”
“那。。。”繁星不知该不该问,“国人暴动之前的历史,是把它们当做是真的还是假的?”
殷墟找到了,甲骨文也定性为商朝人使用的文字,白皮猪们就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朝,但他们不承认有夏朝的存在。
它们的理由是:没有发现关于夏代使用过的文字。
这个就踏马的不讲理了!
一九五九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之后多年的考古证明,这里是宫殿规模的遗址。
但遗憾的是,在出土文物中只有二十个被称为文字“符号”。
这个遗憾就成了白皮猪攻击和污蔑的理由。
认为如果中国人把这个符号当做“夏文”,那么夏代的文字不够成熟,不成体系。所以。。。呵呵呵。。。
虽然仓颉这个黄帝时期的造字史官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但中国的文字真的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吗?
白皮猪无法回避以郭沫若为首所提出的,“甲骨文是一门相当成熟的文字”。
这句话的含义就很清晰了:甲骨文之前绝对有别的文字存在,或甲骨文的定型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期。
。。。。。。。。
。。。。。。。。
算了,不为这些破事儿费心思了,反正小爷也不是考古学家。等把这个地球上的人都虐一遍,咱大中华还不是想说啥就是啥?
为了这个目标,干!
殷清风笑道:“强大的人,说啥就是啥!把所有怀疑的人都干掉了,就没人怀疑了!”
繁星憋着嘴看着殷清风,“郎君,你这叫文不对题,所答非所问。。。”
第385章 清风献宝()
不管李世民是不在意,还是他看穿不说穿,分祖产的闹剧还得演下去。只不过,得减少一些戏份儿了。
因为李世民反应迅速,导致对薄公堂和御前争执两个分剧本没法儿往下演,殷闻礼他们只好把颜思鲁府邸作为舞台,把第一段的戏份儿给演足了。
听殷元说,与殷氏颜氏有些交情的,比如同住通化坊的书法大家欧阳询、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文明后世的冯承素的父亲冯英等人,每日必到颜府去。
当然,他们的好心劝说是不会有效果。这种默契的争吵,不到年底是不会结束的。
新年是要祭祖的。
一切“纠纷”,会在那一天分出个结果的。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腊月初六。这一日,是长孙的母亲高氏的寿诞。
为了给高氏准备贺礼,殷清风没少费心思。
按理说,他作为一个与长孙家族目前没什么关联的晚辈,或许可以随同长辈参加宴席,但也不用自己准备贺礼。奈何,李世民走的时候专门叮嘱他了。
不但他要去,而且李世民还代表他舅哥事先向殷元发出邀请。而且缺德的李世民还说了,殷清风必须自己准备礼物,不能和殷元的混在一起。
在讲究仪礼的古代,送礼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
比如:礼记中记载了,国君之间互送皮帛,上卿互送羊羔,大夫百官互送大雁,士互送野鸡,普通人互送鸭子,手工业者互送鸡。
另外,长久不见的诸侯,用珍贵的圭、璋作为礼物,派使者包装好前去拜见其他诸侯。
再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书籍、武器、药材、丝帛、美酒、玉器等等也成为了选择。
除了这些,古代甚至还会把人当做礼物赠送给别人。
中国古代第一美人西施被范蠡当作礼品献之与吴王夫差,王允连环计中把貂禅当做礼物献给董卓等等。
相对于男子,给女人送礼相对要容易些。
丝帛、胭脂、首饰和香料、儿孙辈的字画等,选择面并不宽。
殷清风作为现代人,送礼首先想到的是滋补品。
古人结婚早,体内脏器还没发育完全就开始损耗了。所以,滋补品对古人来说,绝对是属于绝妙绝佳的礼物,没有之一。
同样,把滋补品做成一个庞大的市场,不但赚钱简单,而且还没有竞争对手。
再次来到崇仁坊,殷清风不由得想起了上次不愉快的经历。他可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再来一次,否则,他和长孙无忌之间就彻底撕破脸皮了。
还是和上次一样,依然是长孙无忌父子在门外迎宾。
排了半天队后轮到了殷元父子。
“郧国公及国公夫人、郡夫人携子嗣拜贺”
还好,没有单独唱他的名。
但是,长孙无忌与殷元寒暄过后依然找上他了,“贤侄,上次你有了那句“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水长流。”,这一次。。。”
“这一次,晚辈包管老夫人满意。”
长孙无忌瞥了一眼殷清风手里的礼盒,心里直痒痒。上次是一套读书人难以释手的文房瓷器,可这么小的一个礼盒能装什么呢?
但他现在只能压下好奇心,转身对身后的人说道:“嘉庆,你带本清兄及夫人入内。”
被叫做嘉庆的人向门内虚引,“郧国公,清栿贤侄,随嘉庆来,国公夫人和郡夫人和清风贤侄请随贱内前往内宅。”
见殷元等人露出不解的表情,嘉庆解释道:“太子妃殿下吩咐过了,等清风贤侄到了,先进内宅去亲自拜贺。”
殷清风只好行礼,“喏。”
他跟在后面打量着这对奇葩夫妻。
如果他没猜错的话,这个嘉庆是长孙顺德的儿子,他的老婆是他前嫂嫂的女儿段简璧。
。。。不对啊段简璧今年应该只有六七岁,那么眼前这个女人是谁?长孙嘉庆的前妻?
算了,小爷只想应付一下就走的,管他谁是谁呢。
可是。。。长孙有什么话不能在东宫和他说,非要在今天这个场合把他单独叫过去?
大费脑细胞的殷清风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处厅堂外,没等他进门,就听到里面传来的莺莺燕燕的声音。
裴氏上前行礼,“殷门裴氏拜见老夫人,贺喜老夫人。裴氏拜见太子妃殿下。”
闻氏上前行礼,“殷门闻氏拜见老夫人,贺喜老夫人。闻氏拜见太子妃殿下。”
没等殷清风行礼,屋里像炸了锅一样。
“呀这个小郎君莫非就是传说中的淮阳侯殷清风?”
“跟在郧国公夫人的身后,应该就是了。”
“模样也不算上佳啊”
“看着身高体拔的,倒也威武。”
“那眼神儿,好亮哟”
“。。。。”
被一群妇孺围在中间的贵妇人也不生气,笑眯眯的听着身边的妇人议论殷清风、笑眯眯的看着殷清风。
她身边的长孙,好像也是同样的表情。
殷清风自动屏蔽了杂音,上前行礼,“晚辈陈郡殷氏后人殷清风拜见老夫人,恭贺老夫人。”
说是老夫人,实际也不过四十七八岁,也或许才四十四五岁。但古代妇人过了四十就可这样称呼。就像男子过了五十甚至四十五,就可自称老夫一样。
等殷清风拜见后,妇孺们终于渐渐息声了。
高老夫人说道:“听殿下总在老妇面前提及殷二郎,今日终于是见到了。”
她口中的殿下,就是她的女儿,大唐的太子妃殿下。
没办法,这是古时的礼仪。
“今日邀请殷二郎来,老妇是想当面致谢的。老妇修炼了你那养生术后,身子是日见好转。来啊。。。”
她身边的一个侍女将一个盒子递给殷清风。
“小小玩物,万望二郎不嫌弃。”
殷清风再次行礼,“长者赐不敢辞。”
高老夫人笑眯眯的点头。
这时,长孙说话了,“清风,你手中是何物?可是给阿娘的贺礼?还不快快呈上来。”
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