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径直的带着儿子走了。
薛仁贵见他俩走了之后,“哼”了一声,对薛柳氏说道:“阿娘且毋伤心,兄长从长安而来,还。。。。。”
“是、是,阿娘一时乱了分寸。”薛柳氏回过心神对自己的儿子说道,然后又向殷清风道歉:“妾身失礼了,小郎君里面看座。几位郎君也请进来落座。”
随后的对话里殷清风了解到他来之前发生的事情的经过。
原来,薛轨生病期间家里钱财虽然没有耗尽,但是之后薛柳氏身体一直不好,再加上薛仁贵还年幼,家里一直没有多少进项。要不是依靠管家夫妻二人顶着,估计败落得更快。
从绛州推广新式耕种之后,薛氏族人将眼光盯到了他们家的几十亩地上了。今日来的父子,从辈分上算,是薛仁贵的族叔爷和族叔。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逼迫薛柳氏出卖那几十亩地。要不是殷清风的出现,已经怒火上身的薛仁贵可能就要动拳头了。
殷清风只知道薛仁贵自小家道败落,没想到是这个原因。对于殷清风来说这个真的可以理解,孤儿寡母的被欺负,在哪个时期都是常有的事儿。还好他来的及时,要不可能薛仁贵家里不但丢了田地,弄不好还得赔偿医药费呢。
由于薛柳氏的身体并不是太好今天又出现这么多事情,殷清风也没立即劝说她带着儿子跟自己走。在晚上入睡前,他将自己了解到关于薛家的事反复想了想,不把薛柳氏带走的话,以薛仁贵的性情是不可能单独随自己去长安的。
这薛柳氏固然会考虑到薛轨的祭拜问题,但为了儿子的未来和躲开现在的窘境,和他离开应该是没问题的,只是这说辞要斟酌一下。
第二日早饭后的中堂里,殷清风向薛柳氏劝说道:“婶婶,小侄观看你的身体有些微恙。小侄不才,对于医学稍有了解,现在太子妃的身体正是小侄在调理。”
薛仁贵在旁边听着,眼睛一亮,刚想表达什么,转首看向他母亲。
薛柳氏也是一惊,昨天交谈的时候,便观察这小郎君无论是谈吐还是气度都是极佳的,没想到不但精通医学,还给太子妃调理身体。能给这样人物调理身体的,本事得多大啊?
自己这身体每况愈下,若是没有牵挂还好,只是自己的儿郎的年纪距离弱冠之年还要好多年。这些年来,自己的儿郎已经被自己连累得不能进入族学,更没能有机会好好的去学那武艺,如果自己的身体能调养好了,仁贵孩儿也能安心学文习武了。
想到这里,薛柳氏不由得问道:“敢问小郎君,妾身这身体可还能医治?”
殷清风从昨天就开始观察这薛柳氏的气色,虽然他没去研究过中医里的望闻问切等专业的知识,可是单是观看一个人的气色,只需要对一些病理有些了解再加上人生阅历就可以大致判断一下了。至于具体的治疗,那是大夫的事儿。
这薛柳氏的身体状况,如果他没有判断错的话,殷清风可以确定她只是营养不良加上心事太多。心事太多的话,中医里面叫什么郁气內结还是什么的。总之,这样的人的寿命都不会太长,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里的林妹妹了。
“婶婶且宽心!以婶婶的春秋年龄和目前的身体状况来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改善、五年后大体上就会无恙了。”
一直憋着不敢插言的薛仁贵,“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还请兄长援手救治礼的阿娘吧,礼无以回报,只好叩谢兄长恩德了。待礼日后定当为兄长效命。”说完,就磕头不已。
殷清风赶紧去拽他,“有着繁星的关系,你我便是兄弟。你的阿娘也是小兄的阿娘,只是我现在还没和嬛儿成亲才称为婶婶的。这一家人何必客气,又何必说什么效命的话呢?起来,快起来!”
这时,薛柳氏劝说道:“小郎君,就让你那兄弟代替妾身行几个礼吧,这也算是成全他一片孝心。”
好吧,古人对礼节都看得很重,殷清风如果真的能调理好薛柳氏的身体,作为其子嗣代替长辈谢礼,谁也没道理阻拦的。
殷清风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站在哪儿,等薛仁贵恭恭敬敬的又磕了三个头之后,他才把军神给扶了起来。
殷清风示意薛仁贵坐下之后,他又对薛柳氏说道:“婶婶,想要调理婶婶的身体,小侄想请婶婶带着如果兄弟随小侄去长安小住一段时间。”
“这。。。。”薛柳氏有些犹豫。
“请婶婶听小侄说完。这一呢,可以就近调理婶婶的身体,二呢,长安为大唐帝都,仁贵兄弟到了长安之后,是跟随大儒读书、还是跟随名将学武,小侄都能安排;这三呢,繁星也甚思念家人,否则小侄也不会来此。以前碍于其宫女的身份,只能将这思念深藏心底。现在既然小侄已经来了龙门,如果等小侄回长安后只是带着亲人的消息回去,恐怕她会很失望的。”
薛仁贵豹目环睁期盼着看着他老妈。
“你说的都是这道理,可是仁贵他亡父的坟茔与牌位还需要祭奠、照看才行。”
“婶婶的顾虑,小侄也曾思量过。婶婶你看这样如何:这祖屋以及伯父的仙冢交由贵府的管家照看,婶婶和仁贵兄弟去长安的时候,将伯父的牌位带上。
这长安距离龙门,如果快马疾驰的话,往返也不过三四天。若是逢伯父的祭日,婶婶和仁贵兄弟还有繁星都可以很快便回来的。”
这个时期还没出现烧纸钱的习俗,扫墓的规矩就是献上祭品然后焚香祭拜。
在决定跟随殷清风去长安之后,薛柳氏便开始安排离开的事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临行前的祖先拜祭,尤其是对薛轨的拜祭。
现在殷清风就跟在薛仁贵的身后,向自己没见过面的老丈人磕头。殷清风细数一下,除了襄城之外,他其余的泰山和泰水要不就是已经身故,要不就是不知所踪。这也是为什么自己的那些妞儿们都对闻氏亲近的原因。
武德八年三月十二日,黄道吉日,宜远行、动土建屋。
安排好一切的恋恋不舍的薛柳氏带着兴奋的薛仁贵,离开了她们休养生息的家园,随同殷清风前往长安。
走之前,殷清风对留下来的管家夫妇说,如果有人来还为了土地的事情难为他们,就将那些土地交给他们,等以后再找回公道。
“仁贵,你可会驾驭?”殷清风在马上晃悠着,向坐在车辕上的眼馋的薛仁贵问道。
他挠了挠头,说道:“还不曾学过。”
好吧,未来的军神到现在还不会骑马,不过薛仁贵的大铁戟和铁弓看着殷清风是眼热得很,不过他可没有兴趣学这些冷兵器。
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分为单耳和双耳,单耳一般叫做青龙戟,双耳叫做方天戟。
在和曲艺里,吕布与薛仁贵的武器都是方天画戟。后来有人考证了,吕布用的是枪。那为啥都把他们的武器改了呢?因为这方天画戟比较威风,可以衬托使用者的英雄气概。
薛仁贵的英雄气概现在还看不出来,他现在只是一个第一次离开家门的少年郎,正满是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景色。
薛仁贵在整理自己物品的时候,殷清风问过关于他的这两件武器的事儿。这两件武器都是他前多少代的一个祖先,叫薛安都的留下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竟然保养得相当的好。
这大铁戟竟然八十多斤,而那铁弓竟然是五石弓。这八十斤可以接受,这五石弓,殷清风有些怀疑。如果这臂力也是按照重量单位计算的话,岂不是六百余斤?
好在薛仁贵说他现在这弓只能拉出半月的程度,反正殷清风试了试,别说拉倒半月的程度了,就是拉开弓弦,也让他出了满头大汗。
渡过了汾河、翻越了(汾河与运城盆地之间的峨嵋岭,殷清风打算从蒲津渡过黄河。
蒲津渡口不远有一处高楼,名曰:鹳雀楼。鹳雀楼以南有个地方,九十余年后,将有一个杨姓大美妞儿出生在哪儿。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火。
一座能存在那么久的的木楼,只有三层高,外观看起来也没有隋唐建筑那么大气威严;这楼上的匾额是当时的大冢宰宇文护题的字,看起来也不咋地。
不管这鹳雀楼与殷清风想象中的差距有多大,他还是带着薛柳氏等上去溜达溜达。
上到最高处,殷清风发现不但只有他们有闲工夫溜达,上面还有十几个人。看这些人的装扮,估计也是和他们在过河前登高一望的。
从楼上往下看去,下面的大河的河面很是宽阔。如果殷清风的经验没错的话,这河面最少一千米宽。一千米,在现代时空里,殷清风最少需要跑两分半时间;河对面是六盘山的边缘,郁郁葱葱的看起来极为舒服。
登高远望,有才气的人会用极美的语言来抒发下当时的情怀,没才气的,可以大喊几声‘啊’,殷清风很想大喊几嗓子,可是他怕丢人,只好盗用一下了:“真是好地方啊,看着就心胸开阔,正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
“好一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可惜这诗句还不完整啊,可惜,可惜。”
第278章 偶遇之后()
本来就挺尴尬的,现在还有人凑趣,殷清风就无奈了。他转头看去,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傻孩子在那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的,一脸的意犹未尽。
殷清风笑了笑,心说真是酸儒遍地啊,他又转头回去看楼外面的景致。
还没等殷清风再仔细看看呢,身后又传来声音,他只好再度回头。只见那傻孩子双手还打着拱礼,问道:“这位郎君,孝德听郎君之诗句似乎只是下半阙,不知上阙可有?”
殷清风心说:真是死心眼儿啊你,不问不行啊!
殷清风在大唐混了几年,这古人的那种劲儿劲儿的性子,他也慢慢习惯了。他客套的回了个礼,“这匆忙间,才得了这两句,至于上半阙嘛你看这:白日依山尽,大河入海流,如何?”
现在还没有黄河这说法呢,而且这黄河还不黄,他只好改了一下,至于平仄上对不对仗,他是只管杀不管埋。
“白日依山尽,大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好诗句啊,好诗句!离开那偏荒之地,终于又听到这动人的诗句了。。。真好!”
殷清风听他先是大声诵读了一遍,接着就有些伤感的喃喃,心里知道这是个有故事的人。但人家不说,他可没兴趣去打听人家的过往,然后再来个什么听三国掉眼泪的。
他不想听,并不能代表别人不说,那个叫孝德的人再次向殷清风打了个拱手礼:“东海徐氏徐孝德见过少郎君。”
“京兆殷清风见过徐郎君。”殷清风也回了个礼。
紧接着,他磕磕巴巴的问道:“闻郎君言,有江左口音。。。”
“正是,孝德郡望为东海,籍贯为吴兴郡湖州。隋初,孝德随族人徒迁到冯翊郡,现在要自称冯翊徐孝德喽”他有些自嘲的说道。
和裴姓出苹邑、许姓出高阳一样,徐姓源出东海。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