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如晦可真急了。
一方面呢,以前农户再苦也没人在意,现在经过他推广,农户的收入反而要降低,不但他要受到弹劾,就是太子也要受到牵连的。
而另一方面,让大唐不再缺粮是他的骄傲,他不允许出现瑕疵。
“少郎君可有对策赐教?”
殷清风受到:“清风想到了两个办法。”
“两种?”
四人心说,我们急得都像什么似的,你这一张嘴就两个办法,想羞死我们吗?
“虽然朝堂要在天下各处修路修水渠,但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修完之后,那么农户还得指望自家的几亩地求温饱。所以,想要解决农户因为粮食多产了,还得依靠他们自己。
第一种办法是,鼓励农户多养殖家禽家畜。
就清风所知,平均每天能吃到一顿荤食的家庭并不多。农户可以饲养家禽家畜去换取钱财。
第二种是。。。”
“房某冒昧打断一下少郎君。”
房玄龄突然插话问道。
殷清风一听这“房某”二字,突然感觉很舒服。这几个人都辣么谦卑,他真是受够了。
“粮食丰产,农户收益减少。若每个农户都去养殖家禽等,要不了多久,不又出现少郎君说的那个供大于求了吗?这该如何解决?”
殷清风心里叹口气,这是要涉及到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吗?
他对着四双灼灼的目光说道:“一种办法是,让甲村只养家禽、乙村只养家畜、丙村只养鱼虾、丁村只种蔬菜、戊村只种果子、己村只种桑麻、庚村专门打铁、辛村。。。
总之,让他们分开来做不同的事情。
之前在东宫的时候清风说过,要让钱财流动起来。而流动起来的前提是,有需求!如果每家每户都自给自足,不用向外购买,农工商的生活依然贫苦,国库的税赋还只能依靠农税。
现在的税赋除了五谷就是绢麻,五谷在路上要消耗一些,绢麻运输又不便。如果收取商税,几张存折就能完成。”
前面的办法很新奇,可是后面说到自给自足竟然是坏事。。。不过。。。怎么越想越觉得对呢?
“另一个办法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城池里居住。
居住在城池内外的人数的比例,清风称为城乡人口比例。
如果乡村的人数过多,而城内的人数相对要少,无论怎么调控那些农户的生产和养殖的方式,都注定没办法完全消耗那些粮食和家禽家畜。所以,一定要促进农户搬到城里居住,改变城乡人口比例。
经过推广之后,每一个农户产出的粮食和家禽等,足够再养活两户城内的家庭。如果这个结论是对的,那么最合理的城乡人口比例是四成人口居住在乡间,剩下六成居住在城内。
这样,农民收益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当然,随着人口涌入城内,他们又如何谋生呢?
清风的想法是,让他们尽量多的转化为工和商,也只有工商才能消化那么多的人口。
这一点,又回到了之前在东宫时清风说的问题了。
清风的设想是,未来大唐主要的治理方向,是尽量提高工商的地位和数量。
村和村之间交易、村和县之间、县和县之间、县和州之间的交易,需要太多的工匠去生产更多的货殖交给那些商贾去交易。
朝堂要做的是,将路修好、将治安做好、减少一切关津的杂税。然后,再鼓励商贾走出大唐,向外邦去做交易。
我们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胡商进出大唐边境,为什么大唐人就不能走出去?
胡商每走一趟,最少有十倍以上的收益。
难道是因为十倍的收益太少了而不愿走出去吗?不是!是商贾没地位!是大唐人的眼界不够开阔!”
殷清风有些小激动。
但是他对面的四个人没注意到这个,他们沉浸在殷清风描述的世界里。
过来好久,魏徵问道:“敢问,那以后还收农税吗?”
殷清风耸了下肩膀,“朝堂一边向农户送钱,一边又收他们的农税,好像没必要吧。这租庸调还是取消了吧。”
四个人也没惊讶。
“哎以农为本,将无人再提及了我辈这前半生算是虚度了”
他们认为这天下最难治理的便是农民。
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到知世郎王薄在长白山揭竿而起,推翻一个王朝的,都是历代的农民。
可是,殷清风一个增产做基础、一个送钱做助力,再将税收目标转向工商,就解决了几千年来难题。
他们当中,有被举荐去东宫的、有主动投靠的、有被征辟的,还有辗转多地只求闻达的,可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苦读多年的儒道圣典竟然全然用不上。
这种打击,让他们一心想要青史留名的信心荡然无存。
殷清风看出他们多少有些灰心,他说道:“想要取代农税的前提,是工商要相当繁荣。而繁荣工商的前期阻力是工匠太少,后期阻力是货殖的种类太少。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要从各世家手中解救更多的匠户………这天下间大多匠户掌握在他们手中。第二,要培养更多的工匠。”
“解救匠户?”
四个人一时没反应过来。
“对!解救匠户。只有更多的匠户成为自由民。。。这么说吧,清风的想法是,这天下人口,四成是农民、四成是工匠、一成是商贾、半成是兵卒、半成是官员。”
四个人有些目瞪口呆。
还有这么划分的?
“现在的情况是,官员少、兵卒少、商贾少、工匠少、唯有农民超过了九成。
所以,想要达到完美的人口比例,就要拜托四位先生了。”
“呼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但是。。。好像哪里不对。。。”
杜如晦皱着眉头问道:“少郎君的名下有多少佃户和匠户?”
殷清风说道:“不管多少,五年之内他们都会被放良的。”
这下子,其他三人也皱眉头了。
杜如晦又问道:“少郎君是打算让我等与那些世家为敌?他们可不甘心放弃手里的佃户和匠户的。”
“第一。。。”
殷清风竖起一根指头,“是以朝堂的名义,而不是以诸位先生的名义。
第二,普天之下。是他们与朝堂为敌。
第三,朝堂不会以武力解决的。”
接着,他说起了加盟会与倡学。
杜如晦等四人像是看白痴一样看着殷清风。
房玄龄,齐州房氏,先祖是尧帝。
杜如晦,始祖是酿酒的杜康。
王珪,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魏徵,家族追溯至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
他们的家族都存世三千至一千年以上,经历了这么多的朝代更迭和战火都没断了传承,你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想要削弱世家?
那。。。我们的家族是不是也在你的计划之内?
第223章 死敌清风()
他向李世民说过要削弱世家,李世民很兴奋很支持、他向许敬宗说,许敬宗很激动、他向武士彟说,武士彟震惊、他向裴寂说、裴寂很淡然。现在,他向未来的四位宰相说。。。。
他以为,他们作为李世民的心腹、未来大唐最重要的大臣,是应该站在李世民那边、站在自己这边的,可是。。。
王珪、房玄龄、魏徵、杜如晦就这样看着殷清风。
他们承认在治国理念方面不如殷清风,可他们孜孜以求的就是要振兴!振兴!振兴门楣!现在殷清风要削弱世家,岂不是意味着他们连振兴的机会都没有了?孰可忍?
对视中,殷清风的心,越来越沉。
他忽然意识到,他错了!
“李世民很兴奋很支持,那是因为他需要巩固皇权、许敬宗很激动,因为他要报复曾经鄙视过他的人、武士彟很震惊,或许只是很震惊、裴寂。。。难怪裴寂到现在也没出现。。。
自从接触到许敬宗这个族长之后,他以为抓住了他们的命门了。可实际呢?可实际呢?可实际呢?
实际上,他的出发点契合了李世民的政治需要,才会获得他的支持。但是,李世民若抵挡不住那些联合起来的世家之后,谁敢说不会把他推出来当替罪羊?
实际上,许敬宗会随便找些臭鱼烂虾安置在沣河西岸,而真正的许氏核心子弟会按照他的建议躲到其他地方,然后再静等着自己倒霉的那一天。
对许敬宗来说,最多就是他和那些臭鱼烂虾丢了性命,但许氏一族反而得到了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
那么,武士彟又是怎么想的呢?
儿子被黑旋风踢死了,他像是没有这回事儿一样;看似承诺他和武妹妹的儿子继承爵位,可那又要等多少年?到时候真的能顺利继承爵位?把四个后代送到李承乾身边当伴读,多好的一个投机的机会?武士让和武元爽回到祖地,何尝不是为了免受牵连。。。
还有裴寂!裴寂能混到今天这地步,他能被自己三言两语就吓住了?自己的心可是真大啊!竟然认为他会投降!现在仔细想想,原来裴寂又是到自己这来说软话、又是到李世民那里放低姿态,原来都是为了麻痹自己和李世民啊
呵呵。。。原来小爷在某些人的眼里只是被利用的棋子和小丑啊行!不怨你们!是爷太幼稚!认了!”
殷清风站起来,向那四人拱手,“多谢四位先生的指点迷津,清风受益匪浅!”
本来冷冷的凝视的四个人有些没反应过来。刚才还侃侃而谈的殷清风,现在突然说他受益匪浅。怎么就受益了?怎么就匪浅了?
不过,他们四人之前还毕恭毕敬的向他请教,刚才却冷面相对,看来,是话不投机,人家要下逐客令了啊
杜如晦站起来,“杜某等人就不打扰少郎君了。”
魏徵、王珪、房玄龄面无表情的起身,连句客套话也没有就向外走去。
想明白其中的关节后,殷清风反而放松许多,他微笑着在前面引路。
送走杜如晦四人之后,他来到内宅的书房坐下。
而杜如晦四人因时间已晚,直接驱车来到杜陵塬的杜氏族地。
最初的杜陵塬叫鸿固塬。
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在汉废帝刘贺被霍光废黜后,被拥立为帝。霍光想让其女霍成君成为皇后,便命女御医淳于衍将刘询的糟糠之妻许平君毒死。
许平君死后墓冢葬在杜县鸿固塬的南边,因为她的陵不可能大过刘询的陵,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她的陵叫做“少陵”(“少”字通“小”字,意思也就是小陵),于是鸿固塬因为许平君少陵的存在,又被叫成了少陵塬。
等到孝宣帝刘询死后,因为陵墓位在了杜县以东,杜陵的叫法又随之传开。而这处葬了“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的帝后二人的高原又被称作了杜东塬,后世简化,又叫成杜陵塬。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以豪族迁于茂陵,他的儿子杜延年又迁于少陵塬。从此,杜氏子弟在此繁衍生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狼烟四起。为避战乱,杜姓大举外迁。其中,杜氏第三十代族长杜颙的第五子杜景恭迁至齐州,杜伏威便是其后人。这也是杜如晦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