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白,君上!”周大勇郑重的说道,周大勇是个心思简单的人,此时也明白了让这些人离开的真正用意。
第229章 强弩()
萧轩再次回到北海新学的时候,让萧轩不负所望的是仅仅参考一些西洋钢弩的大致结构,就终于有人想出了如何比较轻松的拉开那折算两宋石强弩的办法。利用一根两米有余的木杆和两个固定面积的脚架、一个杠杆内侧支架。在固定住一段的同时,两个孩子利用身体体重的力量同时向下拽动杠杆,终于把那强弩拉开了。虽然操作起来十分费力,需要两个孩子才能有效的开弩,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开弩的方法如果要真正的大人来操作的话似乎并不显得多么费力。除非去操作远远不止两石三斗的强弩。
也有孩子选择了其他的方法,比如棘轮开弩,类似三弓床弩的开弩方法一样。然而这种方法在重新上弦和射速上似乎还是稍逊一筹,对于真正的成人来说似乎并不如杠杆开弩器更为简单适用。
虽然萧轩本人也早有构想,不过当看了两个组的孩子们送上来的拼音报告纪录之后还是不由的赞赏道:“你们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你们的创造,或许我军在前线的优秀战士们以后就会在战场上少死成千甚至上万的人。所以:当觉得自己的想法可行并且能够行的通的时候就千万不要气馁,特别是一些暂时动手实践上的拦路虎气馁。或许你们搞不定的东西,随校的那些试验场的工匠们就可以搞的定呢?所以有些时候不仅要自己动手多学习,也要经常请教那些工匠们的看法。这样也才能对许多想法的可行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萧轩鼓励的说道。
其实萧轩最担心的一种倾向就是因为中国重视读书人而轻视匠人的文化传统导致的知识分子脱离工业实践。如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或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从技术标准到管理体系一切都比较成熟的时候,这是个问题,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可在这个手工劳动还很大权重的时代可就十分重要了。
从选拔开始,萧轩就十分重视这些孩子们大胆直言的精神。不畏惧各种关系和等级,能够拥有独立的见解,是突破东方文化传统对科研界束缚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即便此时这些聪明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有人猜测出了萧轩来历的不凡,终于还是有人在这个时候大胆的询问道:“几个月前刚刚来京城的时候,就听到从城内到城外隆隆的火器声音。听说那志愿营的勇士们,也是用火器来挫败敌军的几万大军的。既然在现在的战场上火器有这么重要的意义,火器的使用又是如此的灵活方便,可以通过不同的弹药和装药打击轻装或者重装的对手,为什么还要重新发展强弩呢?”
一名名叫程芳的小女孩有些出人意料的这样询问道。这样的话要是出在后世一个网络军迷的口中,那就显得十分正常。可是出自这个时代的孩子,还是女孩的口中就让萧轩感觉到十分惊艳了。因为这样的话,还是主动提问,只有那些对军事有着十分浓厚兴趣的孩子们才会问的出来。
萧轩亲自领着包括程方在的不少孩子们来到试验场,用校属工场和勤务人员安排之下,给猪披上了并不合身的如同盾牌一般的如同板甲一样的一片式铠甲并组织孩子们用架起来并且早已填装好弹药的三两重弹火器开火。
那些用传统片甲包裹起来的家猪在猛烈弹丸不远距离上的命中之下往往当场被打倒,挣扎很长时间才似乎克服了疼痛,但仍然如同骨折一般负伤离去。可是在命中那些如同包裹在身上的盾牌一般的一片式钢甲防护的家猪的时候就没有了以前的效果。
“我军在战场对付那些重装防护的对手,其实通常是用如同投石索一般的重弹以钝杀伤的方法来解决的,无需破甲也能威胁到对手。可是如果以后我军的对手面临西洋式整体板甲防护的时候,要以现在我军的手段威胁那样的对手,就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铅弹火力穿透力不足的局限就暴露出来。我军黑火药和火器的水平就普遍量产来看,都不及西方的水平。特别装药的情况下,也不过强弩每公斤弩身几倍左右的发射能量而已。在百步左右的常见交战距离上,同等重量标准的火器相比强弩发射出的弹丸已经没有明显差距。可穿透力却存在明显不同。要对付那些未来有可能出现的西洋钢甲钢盾,就必须使用全新的武器。。。”在这一点上,萧轩也并没有讳言。
从历史上看,自从明代火器开始广泛运用起来火器就衰弱了。直到浑河之战的时候弓弩才重新大放异彩。而在传统冷兵器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西方,弓弩直到十六世纪前期西班牙人殖民美洲的时候还有重要意义,而火器在整个十五世纪并没有取得相比杠杆或滑轮弩明显的优势,恐怕问题就出在火器和火药的效率远没有发展到后来的水平方面。萧轩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功夫来研究硝石纯化的问题,可那似乎依旧是个喀喇昆仑一般的高山,似也怎样都买不过去。
经过北海新学孩子们还有校属工场的试制,在花费了上百贯钱的情况下,沉重异常的利用杠杆开弩才能拉开的“九石强弩”也终于被试制了出来。因为这个时代复合强弩的制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失传,最终还是用小型三弓床弩的办法才用堆积强弓的办法制出了利用巨弓而形成的强弩,终于能够在成人配合的情况下把那形同小型标枪一般的三百多克满洲军似乎有过的一种巨矢以短弓强弩一般的速度飞快的发射了出去了。在攻击中,至少一名披甲持盾的重步兵模拟目标连同后面披甲生肉靶都遭遇到了破坏,而在攻击那些没有多少防护目标的时候,这动量和威力巨大的强弩甚至能在命中队列的时候连续杀伤三四名轻防护目标。
第230章 昼间城战()
崇祯二年隆冬时节来到了,原本在明代就经过历次修筑的通州城在守军充足兵力和还算凑合的粮食囤积加固之下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就将新城和旧城链接在一起,形成了连绵九里有余方圆两里有余的完善城防体系。当然京城之战让城内的守军意识到: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过去城墙或许可以成为守军坚固的依靠,然而在拥有新式火力和作战体系的军队面前,即便是北京城那样的城防都并不坚固,何况是通州城?因此,除了连绵新旧城之外,还利用隆冬时节在城外修建了壕沟并破了不少谁。整个城墙内侧也都修建其新的土墙,并且依靠北京城防战的经验,在城中央建立了不少用于抛射火力的轻炮阵地用于随时支持被对手突破的方向,同时在城墙的内侧土坡内也都修建了地堡般的筑垒工事。曾经在北京城遭遇到的防御体系被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过来。
此时准备重新率领大军展开行动的萧轩却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压力。志愿营在临近腊月的时候经过人数并没有太大的增加,仍然维持在六百人左右的规模,志愿后背营辅助部队的兵力则重新扩充为一千人左右的规模;其中包括了医疗、文艺与宣传等不少新兵种,经过淘汰和增补乃至两个月的整训,不少以前并不巩固的官兵按照萧轩的估计应该已经成为可靠的拥有一定意识形态和思想素质的战士,即便同老一连相比有差距也不会太大。
当然,一切都需要战场来检验,仅仅凭借估测那是必然会存在很大的误差的。这也是萧轩并不觉得通州的守军在表面上的守备有所增强会有什么大不了的。整个志愿营队伍也需要一场硬仗来锻炼和检验队伍,乃至重新扩充到近百人的大同社社员和社会队伍是否合格。
为了养成打思考仗和巧仗的意识,萧轩在战前的回忆上对聚集在一起的班以上主管还有大同社社员说道:“这一战的敌情通报你们也大致了解了,甚至还有不少人实地查看过。你们觉得,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敌军以摧枯拉朽的打击,伤亡还不能太过巨大。应该在白天进攻为主,还是夜晚进攻为主?攻城思路是什么?”
萧轩的这些话对志愿营的大多数战士来说其实都是个不小的考验,因为人的品质往往是无法兼顾的。勇敢和不怕牺牲乃至志愿付出,同聪明与智慧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品质,既有头脑而又勇敢的人哪怕是这些兵源都经过了百里挑一的考验,有基本战术意识的人似乎还是凤毛麟角。不过,上百人中也有那么几个有一定思考能力的,提出的意见还算有价值一些。
“同别人的看法不同,我觉得还是白天的时候进攻更有优势。经过北京城这些日子以来的鏖战,敌人也变得聪明了,进步了。会用轻重霰弹甚至爆破手段来威胁我军了。如果在夜间组织进攻,敌军的这些抛射手段和火器火力手段带来的危险就更大。这还不算可能的陷阱及各种机关的。在局部我军能够掌握优势的情况下,明显还是在白天展开突击更为合适。白天敌人的各种机关的蛛丝马迹会更容易的发现,抛射过来的弹矢更容易躲避,城内敌人的动向和调动也可以更容易的看清。”一名用教导旅亲卫营补充过来的大同社社员说道,毫无疑问,出身亲卫营的官兵在很多问题上的思考方面,明显就比志愿营一般选拔而来的官兵强上很多。
“可白天的时候在比较近的距离上展开突击太难了,敌军的那些冰面也不好办。。。”也有人说道。
“如今我军的家底不是过去了。缴获过来堪用的二十几门红夷大炮,再加上我军原有的那些西洋火炮,总共有多达四十门红夷大炮,针对这种规格并不算大的城池,完全可以从正面直接打开突破口稳扎稳打的进攻了。。。”
萧轩最终也做出了选择:在白天的时候正面强攻。这或许不是最有利于作战过程的方法,但毫无疑问,对于观察志愿营的表现来说,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临战前,以团、连为单位,志愿营在将预备补充兵充实到每个单兵组成的小组之后形成了由九个步兵连组成的总人数大概在一千五百人左右的团级单位,做好了临战前的准备。集中起来并且抵近到通州城西南侧的炮队炮兵们也在这个时候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同二十几门或者十几门红夷大炮不一样,当四十门西洋重炮在准备好的情况下展开接连不断的猛烈轰击的时候,节奏虽然不密集,却可以连绵不断起来展开持续的猛烈轰击,在连绵两个时辰内时间里就有四千多枚炮弹呈垂直角度分别打在了西南角的两侧,让整个城角变成似乎可以直接登上城头的突破。在红夷大炮集群展开炮击的时候,二百门左右的大将军炮组成的规模庞大的炮群也并不再吝啬弹药,在接连两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内沿着城头的方向在距离不过二百步左右的距离之外接连不断将两万余枚炮弹发射了出去。几乎与此同时沿着一定斜角的方向,数以千计的三两弹铳炮队也展开了猛烈的火力准备。
连绵不断而且比较准确的炮弹在狭小的城头之上一时之间碎石横飞、即便是用手推车推着很厚重车盾的守军似乎也并不能将兵力安全的逼近到距离西南角一里以内的范围之内。
当志愿步兵团进攻展开的时候,城内的守军才终于有了一丝反应,如同黑色冰雹般的重弹从城内中心的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