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三国有些乱 >

第153章

我的三国有些乱-第153章

小说: 我的三国有些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中刘备曾拜其为师。不过这世只是在老师卢植家有一面之缘。按辈份来讲,刘备应尊称一声师伯。卢植与郑玄,管宁,华歆等是师兄弟,其师扶风大师马融。

    郑玄与卢植,蔡邕同为当代大儒,彼此多有学术上的探讨,又相互引为知己知音。是故蔡邕一纸书信,郑玄欣然而来。

    “来了!”蔡邕手搭凉棚,远远见一行车马迤逦向城门而来,止不住兴奋道:“诸多学术疑难,今有人可问询矣!”

    也许对于蔡邕这一类潜心做学问的人来讲,解决一个疑惑,远比得到一块金子更来得满足和欢喜。

    这类人就值得全心全力保护,给予他们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给予他们一个富足无忧的生活。刘备没有搭话,却在心中承诺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康成公别来无恙。”蔡邕对年长的郑玄十分尊敬地施了一礼道:“舟车劳顿之苦,实我之过也!”

    “伯喈先生言重矣!”郑玄走下马车,回礼曰:“闻君欲开堂讲学,如此文林之幸事盛事,我焉敢不来,区区旅途困顿又岂能言耶。”

    “先生!”刘备向前恭敬一礼道:“一别经年,先生风采依然,弟子有礼。”

    “玄德不错。”郑玄有点感慨地说:“当年一个孩子,现在成长如斯,足让我辈汗颜啊。”

    “弟子做得不够不好,还望先生教诲。”刘备十分低调地说:“教化之事还得几位先生才行啊。”

    “嗯!”郑玄对刘备点点头,向前半步执蔡邕之手道:“早闻伯喈蒙冤,着实担心不已。天可见怜,君今安泰,实我大汉之福也。”

    “多谢康成公挂念,当年之事不提也罢。若欲加罪何患无词罢了。”蔡邕微笑道:“如今这样就挺好,写写字看看书,逗儿弄女亦乐趣无穷。”

    “是挺好,我实在羡慕得紧呀!”郑玄拍了拍蔡邕的手背,有点叹喟地说:“近年我悟到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形下,才能再讲仁义道德。”

    “我一路而来,到处都是逃荒逃难的人们,居无定所缺衣少食,又何谈安身立命理想抱负?实在可悲可叹呀!”郑玄不无忧国忧民地说:“身居上位者不思富民安邦,反而声色犬马目迷五色,长此以往,大汉大厦将倾矣!”

    蔡邕亦深以为然,关心问道:“康成公一路而来,黄巾贼匪没有为难吧?”

    “还好还好,他们还知道回避。”郑玄想了想又说:“这也是一群被逼得活下下去,还被人操控的可怜人。玄德就处理得不错,活都活不下去了,造反从贼就可以理解。”

    郑玄携众弟子从高密至涿郡,一路之上碰到了无数四处流窜的黄巾军。他们一听是郑玄公,无不礼遇恭送。这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大儒的尊重。

    “说起来玄德做得真不错,自进涿郡境内,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感觉不到战乱饥荒,人们都生活得快乐祥和。”郑玄一而再,再而三地夸刘备。

    在郑玄和蔡邕喧寒叙旧时,刘备一直笑吟吟地在一边,没有插嘴,也不好插话。于郑玄和蔡邕面前,刘备就是学生和弟子,其他身份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除刘备,旁边还有一水儿的,气宇轩昂的,一看就是学识不凡的家伙。都恭恭敬敬地站着,面带微笑地侯着。没有半分不耐,反而目光中尽是钦佩和火热。

    郑玄一再表扬下,刘备只好笑笑以对。还好对郑玄公有所了解,不然以为是捧杀来着。

    “公子,一切安排妥当!”典韦很快就从楼桑村返回,来到郡城门口抱拳禀报。

    “这是双戟典壮士啦,果然威武不凡,真虎贲之士也!”郑玄也听闻过刘备有典韦做保镖之传言,目露赞许地开口夸道。

    典韦见郑玄与蔡邕双手相执,心中明了,故十分恭敬地说:“先生好,在下正是典韦。”

    蔡邕对典韦的反应和表现十分满意,开口道:“恶来确实不错!”

    蔡邕说完,又笑着指向郑玄身后的一排人道:“康成公,你我光顾着说,冷落大家也不好,何不介绍介绍这些气度不凡的青年才俊?”

    “哈哈!”郑玄大笑道:“都是些不成器的弟子,当不得伯喈先生赞誉。过来,见过伯喈先生和逍遥侯。”

    郑玄身后一排的青年才俊逐一向蔡邕和刘备行礼和自我介绍。刘备这时都不认识,但是架不住在后世对这些家伙耳熟能详呀。

    听着这些家伙的自报家门,刘备是两眼放光呀。这都是人才,大才,如果一网打尽,足以撑起一片基业。

    这些家伙中有乐安的国渊。这家伙博学多才,敢言敢谏,还明察秋毫,无论在朝为官还是治理地方都十分了得。

    国渊历史中在曹魏集团官至九卿。其师郑玄曾赞曰:“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连老师都说国渊乃治国之才,这还用说什么?绝对是刚刚的大才。

    还有同为乐安的任嘏。这是个智力发育早的家伙,被地方的人称之为神童。他博览郡书,才华高绝,还极有原则。历史中在曹魏集团官至太守。也是大才。

    有北海的张逸,张逸在三国时期并不出名,在三国志里面根本没张逸的序。不过能做郑玄的弟子,还被带出来游学,肯定是人才。

    这时郑玄带弟子们出来长见识,游学天下,与后世导师带着一群研究生实地考察治学是一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缺一不可。郑玄真是个不错的老师。

    还有同为北海的孙乾。这个家伙就不要说了,就凭历史中跟随刘备东奔西跑,还不离不弃尽心全力就足矣。甚至是不是人才都不重要。何况孙乾还有几把刷子,做个使者外交官绰绰有余。

    还有鲁国的刘琰。这家伙与孙乾一样,历史中跟随刘备颠簸流离也其心不改。刘琰口才好,广友广泛,是宣传部长的不二人选。

    刘琰是人才,也是大才。只可惜历史中刘备一直无立锥之地,想宣传什么都没时间。刘琰算是被埋没了的宣传大才。

    还有山阳的郗虑,南阳的许慈,汝南的程秉,清河的王经,清河崔琰等等等等!都妥妥的是人才,大才。

    从古至今,人才都是最宝贵的。无论干秋大业,还是一州一郡的治理,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时的刘备有种被从天而降的人才大礼包砸得昏昏乎乎的感觉。两眼放光,垂涎欲滴事小,还在暗地里咬牙切齿地合计:“无论威迫利诱,还是偷蒙拐骗,这些家伙来了就别想走。”

    嗯,在刘备的意识中是老小都得一网打尽。大不了多摔出一些后世的知识,让这群家伙舍不得走。吸引人才不就是学问么?何况刘备给他们最优渥的条件和安全的环境。

    “好,好!”蔡邕连声叫好,似乎这群家伙都是自己的弟子一样。或者说蔡邕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下一代的希望,才为之叫好吧。

    “康成公,学术造诣高,一众弟子也是良才美玉,真可喜可贺!”蔡邕拉起郑玄的手说:“当上逍遥楼与君痛饮逍遥醉三百杯。”

    “逍遥醉?甚妙甚妙!”郑玄妥妥的一副酒鬼模样,那还有当世鸿儒的形象,唧吧嘴唇着说:“可惜子干不在,不然我们三人当不醉不归。”

    “子干在九江郡干得不错,也逍遥自在。”蔡邕笑道:“玄德可差人专门送酒去了。”

    “哦!子干好福气!”郑玄一边说,一边和蔡邕一起前行。刘备和一众青年才俊随后。

    郑玄和卢植师兄弟都是海量。卢植可饮酒一石,那怕这时代是低度的果子酒,也得夸一声海量。至于郑玄的酒量也丝毫不差。

    刘备见郑玄的一众弟子见怪不怪,对老师郑玄好酒理所当然的样子。不由让刘备想起在后世看见过关于郑玄酒量的典故。

    典故出自《郑玄别传》,是这样记载的:“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馀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度玄饮三百馀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

    其意是说袁绍征召郑玄去出仕做官,在要去做官之前,一伙人在城东备宴为郑玄饯行。本准备灌醉郑玄,这伙人有三百之众,结果一人一杯,一天下来郑玄喝了三百杯也没醉。

    其中又有一种阴谋论的识法。是说马融和他的学生郑玄都是汉末大儒。但是马融的气量小。郑玄被袁绍征召时,马融怕学生的成就超过自己,请杀手在半路杀郑玄。

    马融在送别郑玄时,叫学生们每人敬酒三杯,想把郑玄灌醉,方便刺客下手。不料郑玄酒量很大,从早到晚,一共喝了三百杯酒都没醉。

    喝了百杯酒都没醉,杀手自然也没得手。姑且不论这典故的真伪,郑玄这酒量是没得说,海量也。后来谓痛饮都为一饮三百杯。

    刘备在后世看这典故时,是持怀疑态度的。马融乃汉末时期的大儒,又是郑玄的老师。没理由请杀手对付弟子。

    如果说马融气量小可能是真的。在郑玄出师离去之时,马融曾叹曰:“郑生此去,吾道东移。”或者说郑玄优秀到让老师都妒忌。

    在刘备胡思乱想之间,大伙已经到了逍遥楼。刘和掌柜恭敬地在酒楼门口迎接,老板刘备都亲自作陪,刘和又岂敢怠慢。

    尤其在典韦搬来四坛特级的逍遥醉,刘和知道来的是贵客。少不得又亲自下厨房指点和监督。这不光关系他自己的前程,更关系到老板刘备的面子。再小心,刘和都觉得不为过。

    这也是刘和一直是涿郡城里逍遥酒楼掌柜的原因。人家有眼力,会做人,还把酒楼打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最少老板刘备十分满意。

    “先生,侯爷,典将军,欢迎大家光临!”刘和掌柜点头哈腰地招呼着,心中忍不住忐忑。

    “辛苦了!做得很好!”刘备在经过刘和掌柜时,由衷地表扬了两句。又交待道:“安排一间临时客房。”

    “诺!”刘和掌柜十分不解,但也毫不犹豫地应下。

    逍遥酒楼有史以来,从不安排客人住宿。这是刘和不解之处,老板刘备不可能不知道的。当然,安排一间临时客房一点问题都没有。

    其实刘德然一直要求打造成吃住一体的酒楼,都被刘备否决。刘备心中另有打算,逍遥酒楼可是日后的重要情报站,还是单纯点才好操作。

    刘和掌柜这次把大家安排在三楼。三楼有七八个小间,有一个大间,大间中有三桌,分别为屏风隔开,彼此之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刘备一行人就坐于大间,三桌满满当当。郑玄此次带了弟子和随从近三十人。这些随从不是郑玄的,而是其中世家子弟所带,这与当年公孙瓒带奴婢去老师卢植家一样。

    郑玄家境并不好,之前也是一边锄园耕种一边为众弟子讲学。随着学识的日积月累逐渐成为一代大儒,众弟子中多的是大世家子侄,无论是馈赠还是算交学费,郑玄才有更有时间读书著典。

    刘备,蔡邕,郑玄三人独占临窗一桌。众弟子坐满了两桌。随从们另有安排。让刘备啼笑皆非的是典韦,要他同坐,他不愿。

    用典韦的话来说是与两个大儒同桌,吃喝都不痛快。说细嚼慢咽吧,还真不是典韦的性格。说胡吃海塞,又怕吓倒人家。

    于是典韦宁愿去郡府陪田丰吃食堂饭,也不愿坐在这桌活受罪。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