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钱人-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姬庆文方才那一阵火炮虽然打得狠辣,可他好歹也是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好青年,对这些受到蛊惑的白莲教徒,还多少有些怜悯和同情,生怕那些作威作福惯了的京师营的兵士们乱弄,便又多加了一条命令:“不能随意殴打作践俘虏,否则军法从事。”
京师营将士被方才姬庆文那一段雷霆霹雳一般的进攻吓住了,早已对他心服口服,便谨遵他的命令,取出专门预备下的长绳索,将两千余白莲教徒捆绑成四队,就好像四串被穿起来的杂鱼一般。
方才还对姬庆文的战法有些怀疑的杨展,见到这样出色的战绩,已然是心花怒放,带着笑容说道:“姬大人果然用兵如神,先贤孙武子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末将读来原以为不过是孙子吹牛胡说罢了,没想到有朝一日还真能见到这样的场面……”
姬庆文被杨展这几句由衷的马匹拍得浑身舒畅,说道:“杨将军过奖了,我这哪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不过是我手下军士的战斗力略强一些,所以便能够肆无忌惮一些罢了。”
杨展点了点头,又道:“还有一点,末将有些不太清楚,请姬大人明示。”
他见姬庆文点了点头,便问道:“按照兵法,应当是‘以有备攻无备’。大人方才骤然杀到白莲教众面前,有如神兵天降一般,按理应该立即杀进去将其击溃。为何偏要打草惊蛇,让黄得功过去叫阵,让他们准备好了之后,再发动进攻呢?这样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自从陈文昭死后,姬庆文便留意多读兵书,几个月以来已是颇有一些心得,便胸有成竹地答道:“杨将军说得不错,‘以有备攻无备’那是万古不易之法。可将军不妨想想,在我军已然准备妥当的情况下,这群白莲教徒再怎么做,都是毫无防备的,这不就是另一种的‘以有备攻无备’。我怕的不是他们会怎么样顽强抵抗,而是怕他们被我一打就散,让我军无法将其全歼或是俘虏了。”
杨展也是知兵之人,听了这话已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姬大人早已看出他们士气不旺,只要略加鞭笞便会彻底崩溃。其实大人也算是高看他们了。”
他伸手向后指了指姬庆文带来的两辆“坦克”,又继续说道:“其实,单凭大人的这两辆战车,一轮轰击下来,普天之下能够继续保持队形而不崩溃的队伍,恐怕也剩不下几支了。”
姬庆文笑道:“所以我才会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啊。杨将军可别小看了这两辆战车,车身是用上好的木料,请了宋应星和汤若望两位能人专门打造,而上面的火炮则是从英吉利和尼德兰进口来的,威力大、射程远、后坐力小,比起大明国产的火炮,可不知要强到何处去了。”
杨展却问:“姬大人既然有这样的神兵利器,那为什么不将其推广到大明所有军队里呢?要是我朝三分之一的军队,有姬大人麾下‘明武军’一半的战斗力,那皇上何必再忧心什么满洲鞑子呢?”
姬庆文笑道:“不是我不愿意教,是他们不愿意学,而且想学也学不会。杨将军,你知道我这两辆战车,价值多少银子么?”
杨展摇了摇头,瞪着眼睛看着姬庆文,只见他将两只手全都平摊出来,说道:“十万两银子一辆……”
“十万两?这么多!”杨展惊呼道。
“杨将军别急着惊讶,你知道我方才放的这四炮,又花了多少银子么?”姬庆文笑着追问道。
杨展又摇了摇头,表情一片茫然。
姬庆文自问自答道:“炮弹加火药,四门火炮一响,就花了二百两银子。这还不算火炮本身的折旧。”
“二百两!大人,二百两银子足够赏赐二十名军功卓著的将士一人十两银子了!”杨展又惊呼起来,“就这么一眨眼就花出去了?”
“贵吗?”姬庆文道,“可在我眼里却一点也不贵。杨将军,我手下这些‘明武军’的弟兄,从招募到练兵,再到上阵杀敌积累经验,每个人身上我都花了至少五百两银子。要是贸然攻击,折损一人,就相当于损失了五百两银子。而我方才将这四炮打出去,只要能够避免一个兄弟的阵亡,那我就是大赚特赚了。”
姬庆文把话说到了这种地步,杨展却依旧还是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他的思路,试探着问道:“这么说,姬大人,按照你的说法,军队的战斗力,是用银子砸出来的吗?”
“没错。”姬庆文“哈哈”笑了两声,“杨将军果然是聪明人,战斗力就是靠银子砸出来的!”
杨展说得不错,姬庆文战车上那四口从英吉利和尼德兰进口来的火炮,一共花了他四万两银子,将近战车造价的一半,可谓是耗资巨万了。
然而这四门火炮的钱却花得极为值得。
十七世纪的欧洲,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渐渐衰落,荷兰(也就是尼德兰)渐渐开始主导欧洲海上贸易,并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绰号。而作为老牌欧洲大国、强国的英格兰(也就是英吉利),正迎来工业革命的前奏,海军实力也正朝着将来的“日不落帝国”而突飞猛进。
于此相应的,这两个国家的军功制造业也正蓬勃发展中。后世有名的皇家飞利浦、劳尔斯罗伊斯等军工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草创并发展起来的。
因此,姬庆文从这两个国家取得的这几门火炮,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也因此能够凭借它们北克满洲八旗、南灭白莲教匪,仅凭区区一千人的“明武军”,便建立起令人侧目的军功来。
不过姬庆文好不容易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穿越到十七世纪的明末,可不仅仅是为了追上所谓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他是准备要紧紧握住时代更迭的咽喉,运用自己的现代意识和记忆,把握住这个即将进入近代的时间节点,尝试着慢慢改变立时发展的航向,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这历史的脉络到底在哪里,又到底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姬庆文在脑海之中只有一个粗陋的轮廓而已,而且还不能同李岩、李元胤、杨展等人商议讨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已,至于结果如何,他只能在自保的前提下慢慢摸索罢了。
然而这都不过是后话而已,眼前姬庆文却是在自身毫无损伤的前提下,将两千多白莲教徒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只打死打伤了白莲教众八九十人而已,那些刁钻刻薄的御史言官们,就连“滥杀无辜”、“屠戮良民”之类荒唐的罪名都找不到。
这一战可谓是全胜中的全胜了。
第二八二节 封爵之议()
获胜的消息传到京师崇祯皇帝的耳中,让这位年轻浮躁皇帝高兴得心花怒放。
要知道,白莲教起事以来,先后劫掠了南京和泉州两座大城。
这里头,一座是大明的副都城,一座是知名的海港城市。
按照现代的话来说,这两座城市都是具有国内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大城市,却偏偏都在白莲教的攻击下陷落了。这让作为大明朝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颜面无光。
要不是如今大明北方面临了满洲鞑子和农民起事的双重压力,必须确保南方的稳定,否则崇祯这个极重面子的天子,早就已经挥舞起屠刀,将江南这些庸懦官员清洗一遍了。
而姬庆文传来的这份战报,则如久旱甘霖一般,将崇祯皇帝郁闷得早已龟裂不堪的心重新湿润了一遍,让崇祯皇帝兴奋无比。
只听这位脸上还带着一丝稚气的皇帝,用充满着喜悦的声音,当着内阁周延儒、温体仁、徐光启三位大臣的面说道:“姬庆文这狗才办事果然得力,白莲教不过是些乌合之众而已,却能够横行江南、肆无忌惮。姬庆文这一仗,终于将白莲教徐鸿儒的气焰打压下去了。这样,朕这就下旨,给姬庆文封爵,至于封什么爵位?给个什么封号,三位爱卿可以先议一议。”
三位内阁大臣之中,徐光启同姬庆文的关系最好,听说皇帝要给他封爵自然是打从心里的题姬庆文高兴。然而却因为这层关系,徐光启在这个时候却不能首先发表意见,而是静观另外两位内阁大臣的表态。
内阁首辅周延儒、次辅温体仁,都受过姬庆文的好处,又都不算是同姬庆文结过梁子的东林党的铁杆党徒,因此同姬庆文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然而“嫉妒”两个字,却比“仇恨”二字更加让人无法释怀。
尤其是内阁次辅温体仁,他少时了了,在官场之中混了二三十年,虽然也做到了内阁的第二把手,可头上却还蹲着个比他小了十岁的首辅周延儒。
这也就罢了,偏偏一个连出身都没有的姬庆文,不过二十三四岁的年纪,居然就要被封爵了!
这是温体仁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便开口说道:“圣上,姬庆文虽然功劳不少,可仰仗的却还是圣上的洪福。他不过击溃了两千多白莲教徒,功劳并不十分巨大,似乎还不到可以封爵的地步……”
内阁之中,凡是温体仁同意的,周延儒照例需要反对一下。
相应的,温体仁反对的,周延儒自然是要同意一下的。
只听周大首辅含笑着说道:“温大人的话固然有些道理,却未必能够体谅皇上的一片苦心。自去年一场京师大战以来,我朝武功不盛,将士士气低迷,正要寻找机会激励一下内外人心。皇上之所以要封赏姬庆文大人,就是出于此意。”
这几句话还真说到了崇祯皇帝心里,让这位年轻的至尊龙颜大悦,说道:“没错,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去年同满洲皇太极交战时候,姬庆文这狗才几次一对一挫败八旗精兵,就足够封爵了。可当时乃是一场大败,却因此封赏军官,未免有人会说朕赏罚不明。如今两项功劳加起来,足可以给姬庆文封个爵位,也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
温体仁听了崇祯皇帝这毫无保留的表态,这才发觉自己是毫无疑问地说错了话。
于是温体仁眼珠一转,决定以退为进,主动认错道:“皇上这一番教诲,让臣茅塞顿开,姬大人这爵位应封、该封、要封,却不好在这个时候就封。”
崇祯皇帝侧目道:“哦?你这话是什么道理?”
温体仁深思熟虑一番,说道:“臣考虑的是,战场上的事情瞬息万变,皇上现在封了姬大人爵位固然能够激励三军士气。可万一姬大人心生懈怠而至功亏一篑,岂不会显得圣上没有知人之明吗?”
温体仁说出这几句,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
然而他这近乎于赌博的立场,最终还是成功了。
崇祯皇帝听了温体仁的谏言,脸色立即沉静下来,扭头问徐光启道:“徐阁老,朕知道你同姬庆文这狗才关系最好,对他也最了解一些。你说,这爵位,朕应不应该赏他呢?”
作为徐光启而言,自然是希望姬庆文能够得到这个难得的爵位的,却也害怕姬庆文被崇祯皇帝捧得太高,以至于步了袁崇焕的后尘。
因此徐光启斟酌着说道:“皇上,老臣还是同意温体仁大人的观点,爵位要封,却不急于一时。待这场白莲教之乱彻底平息,诸将论功行赏时候,再封他爵位不迟。”
温体仁一听徐光启站在他的一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