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长安风 >

第26章

长安风-第26章

小说: 长安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章仇兼琼在朝中根基浅薄,又无靠山依靠,挂帅立功这等好事又怎么会落到他的身上。

    庆王党羽,太常少卿张芳手持芴板,出列道:“剑南节度副使章仇兼琼虽有军略,但却无统兵为帅的经验,贸然委任恐怕不妥,臣举荐河西节度使夫蒙灵察为帅。夫蒙将军乃军中宿将,精通军事,若是夫蒙将军挂帅一定可以一战而平。”

    夫蒙灵察是庆王党中唯一的一个节度使,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大将,若是夫蒙灵察能在此战中立功,那他便极有机会进京担任一部首官,这对李琮的帮助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其他人又岂会看着这个机会落入庆王党的手中,右相李林甫朝着相党心腹,御史中丞杨慎矜悄悄打了一个眼色。

    杨慎矜立刻心领神会,当即出言谏道:“臣以为不可,夫蒙将军身兼河西节度使重任,需防备吐蕃、突厥入侵,实在不宜轻易调动,臣以为安西副都护程千里为人勇烈,履建军功,可以为帅。”

    李林甫除了右相,还身兼吏部尚书,遥领安西节度使,安西副都护程千里是谁的门人自然不言自明。

    方才众人所言都是朝野内外识懂军事的武臣,乍一看去都合适,细细想来却又却又都不合适。

    章仇兼琼苦无根基,众人信之不过;夫蒙灵察远在河西,不能轻易调动;程千里虽有才干,但位份不足,实在难以服众,众人商讨再三,却也没有一个能让李隆基满意,又能让众人认可的人选。

    此战主帅之位事关李瑁未来几年的规划,李瑁志在必得。李瑁将眼前的局势看在眼里,在心中默默地盘算着。

    就在他准备亲子请缨的时候,太子少保崔琳忽然出列道:“启禀陛下,众人同僚所荐人选各有千秋,均有优劣,老臣有一人选或为最佳。”

    “哦?说来听听。”崔琳的话一下子挑起了包括李隆基、李瑁在内所有人兴趣。

    崔琳官拜太子少保,。乃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太子门人,他的嘴里难道还能说出别的花样?李瑁心中打定主意,无论崔琳说出谁的名字,自己都要争上一争。

    崔琳手持芴板,正了正衣冠,缓缓道:“诸位同僚岂不闻在其位,谋其政之言?剑南节度使、益州大都督寿王殿下在此,难道还有比寿王更合适的人选吗?更何况寿王在春宴上有诗言:‘西南永作金天柱,不羡当年冠军侯。’寿王既有从军报国之心,陛下何不从之。”

    崔琳之言一出,紫宸殿中一片安静,照眼下看来,李瑁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皇子挂帅,本朝早有先例,李瑁贵为亲王,又身兼剑南节度使一职,无论是位份还是名望都足够;其次李瑁独立与朝中几大党派之外,李林甫、李亨、李琮三方相互制衡下,李瑁反而能够为众人所接受;最后,李隆基有意扶持李瑁,李瑁若是能建立军功李隆基自然乐见其成。

    至于统兵能力方面,不是还有剑南节度副使章仇兼琼嘛。

    李隆基微微点了点头,向李瑁问道:“瑁儿意下如何?可愿前往?”

    对于这个机会李瑁早已期盼了许久,李瑁当即拜道:“儿臣既为剑南节度使,统兵出征,守卫剑南便是儿臣分内之事,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好!”

    李隆基抚掌轻赞了一声,接着问道:“既然如此,那朕便册封寿王为出征主帅,至于副帅及其他人众崔卿可有人选?”

    崔琳回道:“启禀陛下,监察御史房渭乃是蜀人,熟知剑南民情,可谓随军书记。左金吾中郎将马璘乃将门之后,武艺高强,为人忠勇,可为随军亲卫统领,护卫寿王安全,至于副帅人选,还是以章仇兼琼为宜。”

    房焕之此人名声不大,李瑁也不曾听闻,也不关注。但马璘的名字,李瑁却是知道的。

    马璘字仁杰,中唐名将,乃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官至北庭节度使、尚书左仆射,爵封扶风郡王。

    马璘在在安史之乱中出力甚多,善用精骑,能以少击多,曾以百骑破敌五千,就连李光弼也曾感叹:“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有雄捷如马将军者。”

    能得马璘辅佐,他的剑南之行有多了一份胜算。

    李隆基听了崔琳的话,也点头同意道:“便依崔卿所奏。”

    备注:

    1:开元十八年李亨曾以忠王,河北道元帅之职统兵讨伐契丹。

第40章 提点() 
待到紫宸殿议事毕,已经到了午时,李瑁并没有立刻回王府,而是被李隆基留下用了午膳。

    承香殿的偏殿中,李隆基陪着杨玉瑶坐在上首,而李瑁和杨玉环则陪坐在下首。

    “瑁儿,你以为此去剑南该当如何为之?”

    李隆基留李瑁用午膳只是个由头,趁机提点敲打李瑁才是真的。

    李瑁稍稍想了想,谨慎道:“儿臣初次领兵,对面兵事多有不明之处,此次挂帅当以学习为主,多采纳章仇副帅的意见。”

    李隆基似乎对李瑁地回答颇为认可,点了点头,笑道:“吾儿谦逊,能有这种想法朕甚为认可。松州乃边陲要塞,城高池深。剑南更是西南重镇,有唐军六万,只要运用得宜,固守退敌并非难事。”

    “父皇所言极是,儿臣此去剑南当稳中求胜。”李瑁拱了拱手,附和道。

    李隆基挥了挥手,在李隆基身旁伺候的的高力士便走了过来,从袖中掏出了一份书函递到了李瑁地眼前。

    “有劳高翁。”李瑁客气地从高力士手中接过了书函。

    李隆基指着书函对李瑁道:“这份密函是章仇兼琼随急报一同送来的,你且先看看。”

    “儿臣遵命。”李瑁轻轻打开书函看了几眼,立刻便了然于胸了。

    原来这密函所写竟是关于西南重镇安戎城的谋划。

    安戎城城始建于汉末晋初,本为防备西戎而建,但后来因为中原疲敝,难以自顾,安戎城便被吐蕃占了去。安戎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乃是介于剑南和吐蕃之间的一处河谷要塞,无论谁人得之,便是拥有了主动进攻的优先权。

    而这封密函中提到的正是安戎城副将翟都局的消息。

    安戎城副将翟都局与本次统兵的吐蕃大将莽布支有旧仇,翟都局担心莽布支会趁机陷害他,所以他希望能够投靠大唐,作为筹码,他愿意作为内应,帮助大唐攻下安戎城。

    李瑁看着手中的密函,微微点了点头。

    难怪今日李隆基要留他在宫中用膳,这等机密之事确实不宜在大殿中公然议论。

    “瑁儿以为此事如何?”李隆基端起酒樽轻轻饮了一口,问道。

    李瑁面色深沉,细细推敲了一下:“若是此中情况属实,确是一个收复安戎城的良机。”

    “不错。”李隆基喜好边功,双眼露出一丝精光。

    “安戎城扼守岷江河谷,及其险要,它的位置宛如一把悬于剑南头顶的利剑,不得不除。此番你若是能借此机会收复安戎城,那便是大功一件。”

    安戎城靠山凭河而建,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大唐历代帝王都曾试图收复安戎城,但都没有成功,此番若是能在李隆基的手中收复安戎城,那将会是史书上浓重的一笔。

    李隆基向来以太宗皇帝自比,志向极高,李瑁岂会不知道他心中所想。

    李瑁面容一紧,朗声道:“儿臣此番必设法收复安戎城,不负父皇所托。”

    “好!”

    李隆基展眉一笑,举起了手中的酒樽一饮而尽:“吾儿此番若能收复故地,凯旋归京,朕必不吝封赏。”

    “谢父皇。”李瑁做出一副激动的模样,举起酒樽回敬了一杯。

    一旁的杨玉瑶见李隆基和李瑁已经把事情讲完,又为亲自为两人倒满了酒,嫣然笑道:“国事谈完了,我们也该谈一谈家事了吧。”

    “家事?”

    李隆基拉过杨玉瑶的手轻轻拍了拍:“好,有什么家事你说吧。”

    杨玉瑶看了眼一旁的玉环,笑道:“方才我与玉环话家常,谈起了儿时的往事,不由想起尚在蜀中的几个兄弟姐妹,甚是想念。既然十八郎此次要去剑南督军,可否将杨家在蜀中的亲戚带会长安,也好解了我们姐妹两人的思亲之情。”

    杨玉瑶双眼诚挚,表情真切,仿佛是真的思亲情切一般。

    杨玉瑶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李瑁却知道她心里的想法,她这哪是什么思亲情切,她这分明是要引杨家外戚入朝啊。

    看来她对朝中权力的渴望是越发地急切了。

    李隆基对杨玉瑶一向恩宠,无有不应,这点小小地要求又怎么会不答应。

    李隆基回道:“此时容易,爱妃在蜀中还有什么亲人你不妨现在说来,等瑁儿到了剑南后一并带回来便是。”

    “谢陛下。”杨玉瑶听了李隆基的应允,露出一脸喜色。

    杨玉瑶在心中细细想了想,说道:“臣妾家在蜀中不过是小门小户,亲族也不多,除了大姐远嫁蒲州外,八妹玉珠,堂兄杨铦、杨锜、杨鉴等一众兄弟都在蜀中,易寻地很。”

    李瑁听着杨玉瑶所报的名字,杨玉珠、杨玉佩、杨铦、杨锜,若是再加上远亲杨钊,只怕这五杨就该聚齐了吧。

    杨玉瑶的目的本就不单纯,再加上杨家兄弟又多是良莠不齐之辈,若是引得他们入京,杨玉瑶势必会将他们引入朝堂,以他们的品性只怕对大唐又是一个祸害。

    果然,刚听得杨玉瑶说完,李隆基便当即表示道:“爱妃是朕最宠爱的贵妃,怎么可能会是小家小户呢,朕答应你,待到杨家人入京,朕一定量才录用,封赏他们官职,也让他们沾沾贵妃娘娘的荣光,如何?”

    “臣妾谢过陛下隆恩。”杨玉瑶所愿得逞,面如桃花般笑道。

    李瑁虽然不愿看到杨家得势,但也还是和杨玉环一同起身谢道:“谢父皇对杨家的恩典。”

    等到李瑁带着杨玉环回王府时,李瑁即将挂帅出征剑南的消息已经传了回来。

    面对这个消息,众人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武岳因能重返战场而兴奋,紫竹因为李瑁离开而伤心,武云娘则因既希望看到李瑁立功,又担心李瑁安危而喜忧参半,至于寿王妃杨玉环,她在宫中不能妄言,在回府的路上就已经埋怨了许久。

    “秋郎从不曾涉足军旅,战场之上又刀剑无眼,万一伤者自己可怎么办,你当初就不该答应挂帅出征。”

    寿王府敏慎殿中,杨玉环不放心李瑁地安危,一连地抱怨李瑁自作主张。

    李瑁听到杨玉环的抱怨,心中非但没有半点不耐烦,反倒暖和地很。

    他拉过杨玉环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宽慰道:“玉环,你不也听父皇说了,我此次出征说的含蓄点叫主帅,说直接点其实就是去督军。剑南镇将士数万,城高池深,哪里轮得到我出战,我安全地很。”

    “话虽这么说,但终究还是比不得长安安全。”杨玉环的心里还是放不下,接着道。

    李瑁幽幽地舒了口气,叹道:“长安眼下虽是安全,但将来却不一定。太子李亨与我一向不合,将来若是他登了基,谁知道他会怎么对付我们寿王府。为了寿王府,为了你,也我们我们以后的孩子,无论危险与否我都要去。”

    正说着,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