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99章

大明略-第299章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林宗武又是一阵寒暄,心中却不由暗暗笑道:“姓严的,既然来了,就不要回去了”。

    一番交代之后,戚继光回了营帐,新到的兵器、装备,还有粮饷需要细细盯着才行,一旦出了差错,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严大人,你初来军中,对这里的情况不甚明了,就由末将带你四处看看,如何?”。

    宗武笑道:“将士们可都等着诸位大人前来查看啊”。

    这时,一旁的景渊和王侍郎不由点点头:‘也好,既然你们与诸位将军都熟悉了,也不妨到军中走走、看看,也好办差’

    “好好好”,严磬连连点头:“林千户请,各位大人请”。

第411章 不只为买卖() 
京城、若一当铺。

    “各位高邻,大家过来看啊,从即日起,我们若一当铺,正式更名为‘诚信堂’”。

    若一当铺的牌匾被换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块硕大的新门匾,上面三个大字清晰看见:诚信堂。

    周围的邻居早早围了过来,连同赶路之人,都聚在这里看热闹,小地瓜吩咐人将牌匾小心翼翼安好,老姜头从铺里走了出来,站到一块厚厚的木台上。

    “诸位四邻、走过路过的客官们,我诚信堂经营三项:一为当铺、一为玉石瓷器店、一为杂货店。此为总店,目前,城中还有十家店铺正在装修,不日便可开门经营”。

    咳咳,小地瓜见众人安静下来,老姜头便大声说道:“诚信堂,以诚为本,以信立业,童叟无欺、公道买卖,请各位光临”。

    有之前若一当铺的老主顾,诚信堂的生意自然不错,老姜头在当铺一行做事多年,颇有口碑。如今,他将多年交情不错的老伙计请来,专做玉器雕磨、打造。

    有仲逸拿来的金子,又有一大堆的精美图纸,诚信堂的玉器、瓷器店,很快会一枝独秀。

    若一当铺,连同隔壁布行所占的房屋皆被买下,房后一个硕大的后院,搭起棚子,正好可做玉器加工,师傅、伙计等吃住在此,倒了省去很多事。

    杂货铺所用的店铺皆已置办好,果真有金子好办事。

    为从各个方位布局买卖,地段好的店铺,穆一虹不惜出高价买下,从短期来看,这似乎都是要赔钱的,但从长远而言,一个好的地段,尤其十家店铺形成相互格局之势,买卖更容易做大。

    这笔账,划算。

    开店仪式后,老姜头便与小地瓜带着众人开始忙活起来。

    老姜头带的伙计个个都有手艺,可立刻上手。从林宗武千户所因负伤退出军中而来做伙计的人,已学会日常经营,如此一来,人手暂时不是问题。

    穆一虹当初定下的规矩:新招来的人,从学徒做起,合格后再成为正式伙计,伙计之后还有大伙计、分店二掌柜、分店掌柜、大掌柜等等。

    正式伙计干满十年,无欺客、不欺主,自愿继续留下做事的,诚信堂可管其一生吃住,连同家中妻儿老人,也一起照顾。

    此举一旦实行,势必会有不少德行兼备、又愿经商学艺之人前来,到时,诚信堂名下的店面,可就不是京城这区区十家铺子了。

    午后、穆家小院。

    从若一当铺回来后,穆一虹便唤丫鬟香儿到仲府,请宋洛儿前来议事。

    自从宋洛儿来到京城后,一来二往,日子久了,二人渐渐熟悉起来,谈的十分投机,私下都以姐们相称。

    穆一虹虽有经营之才,也见过不少世面,但此处毕竟是京城,十家店铺一旦开起,势必事务繁巨,宋洛儿家原本在蠡县也经营过店铺,她本人又饱读诗书,独当一面尚需待打磨,但做些协助之事,足可胜任。

    “洛儿姐姐,如今我们诚信堂总店开始经营,当铺与玉器、瓷器店皆已准备完毕,仲大人为何还要做铁匠铺的买卖?”。

    见宋洛儿后,穆一虹便开口问起铁匠铺的事儿,她这个少东家,遇到大事,还是要问仲家二夫人的。

    “妹妹不必多虑,我家郎君啊,他的心思就不在买卖上。既然他有这个打算,我们照做便是了”。

    宋洛儿笑道:‘我家郎君不懂经营之道,只是辛苦一虹妹妹了’。

    穆一虹微微摇摇头,自从答应仲逸作这个少东家以来,她就没有想过要退路。

    相比之前的抚琴唱曲儿,步入商道才是她可倾其一生的心血。

    多年来,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穆一虹深谙世事、人情世故,这些都可派上用场。让她做这个少东家,自是最合适不过的。

    穆一虹心中又何尝不知,仲逸的心思本不在买卖上,但此次花大手笔布局十家店铺,又颇像买卖之道,她一时不解其中奥妙所在,但也无须觅得其中缘故。

    穆一虹曾说过:仲逸是她在这个世上最可信之人,这句话绝非说说而已。

    “妹妹曾说过,洛儿姐姐与仲大人才是真正一见钟情、倾心之人”。

    穆一虹笑道:‘洛儿姐姐与仲大人,既非青梅竹马,也非日久生情,仅是匆匆数面,一曲琴音便定了终生,真是羡煞旁人’。

    说到这里,穆一虹不由垂下头,手帕轻轻挥闪,权当是天气热的缘故吧。

    宋洛儿再次听闻此言,也不由心中一热,略略应了一句:“妹妹说的,当初在我宋府花园,见了他就认定此生”。

    二人正在说说笑笑,却听门外传来丫鬟香儿说话的声音。

    “你们二人说什么呢?说的这么热闹?”,仲逸从丫鬟手中接过茶杯,随意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穆一虹缓缓起身,略感尴尬道:“我们姐妹说话,你一个大男人问的什么?难到说些家长里短的,还要你们翰林院管吗?”。

    仲逸连连摆手:不管、不管

    宋洛儿白了他一眼,转而笑道:‘我正向一虹妹妹诉苦呢,遇到个负心的薄情郎,当初,答应一心一意对人家,可如今却言而无信’。

    这时,仲逸急忙放下茶杯,抢先一步说道:“我找穆姑娘有正事,诚信堂的事儿,先说正事,一会还要去找樊大人呢”。

    穆一虹是个知趣之人,她趁机为仲逸解围道:“仲大人来的正好,方才我还与洛儿姐姐正说起呢,如今咱们诚信堂总店开门经营,小地瓜他们正着手装修杂货铺,不日即可开门上货”。

    当初让穆一虹做这个少东家时,仲逸就曾说过:店里的事儿由她掌管,自己绝不干预,今日再次说起买卖之事,似乎有些唐突。

    “不不不,穆姑娘言重了,诚信堂的事儿,皆由你与姜伯处置,我绝不过问”。

    仲逸从衣袖中取出几张图纸,特意向穆一虹说道:“我此次前来,是为开铁匠铺的事儿”。

第412章 更实用的兵书() 
“逸儿,你可看仔细了?此事事关重大,一旦有意外,还要请示师父后,才可行事”。

    仲府大院,仲姝正与仲逸说着眼下一件怪事。

    仲逸重重点点头:‘是,我看的清清楚楚,吴风进出后军都督府,身着官服,看样子,是做了后军都督府的都事’。

    吴风,当初在北漠无名山时,设计陷害师兄林宗武,一路追来,只为找到凌云山,得到师父凌云子那套兵法。

    在他们心中,凌云子这套兵法早已完成,而且记载颇为详细,说的正是大明的军情。

    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吴风知道当年与凌云子有过节的,还有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戎一昶。

    吴风的诡计被仲逸识破后,仲姝化作师父凌云子的模样,与师兄宗武二人合力,断其一臂,这才使他阴谋未能得逞。

    回到京城后,吴风来到后军都督府,在戎一昶的安排下,做了都督府的都事。

    平日里,此人深入浅出,除了都督府与自己住宅外,几乎从不在别处露面,那条断臂安了假肢,虽然有些不便,但有长袖遮掩,也不难看出端倪。

    当初在蠡县那座假凌云山上,仲姝曾与此人当面较量过,吴风回到京城后,仲逸曾在他临时居住之处见过几次,印象颇为深刻。

    当时,为查出吴风背后之人,这才暂时留下他一条命,后来吴风消失了一阵子,今日在后军都督府偶见,才知他确系戎一场所派。

    果真是一丘之貉,此二人的目的再明白不过:还是惦记着师父的兵书,而且不择手段。

    这年头,信息不发达,不像唐小丫所在的那个21世纪。

    仲逸不由的想起那段经历:足不出户拿着手机电脑就可以博览群书,要文字有文字,有配图有配图,要战例有战例:春秋战国,大秦到大汉,三国、唐宋,著名战例,归类详解、应有尽有。

    不过到了大明,情势就大不一样了。即便是礼部尚书家中,也不是要什么书就可随手得到,要详细的、归类的,就更难了。

    说到兵法,更是如此。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到,即便得到了,也仅仅是兵法而已。若单单靠它来打仗,还远远不够。

    知道‘知己知彼’,就真能百战不殆吗?

    口中念着‘上兵伐谋’,实则与匹夫无异。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也之是一种战略,战机稍纵即逝,若死守条框,本能将敌军灭之,偏偏因为兵力不够五倍、十倍的,就要将他们放过吗?

    更有甚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不懂排兵布阵,即便粮草充足,你打个胜仗试试?

    兵法,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的。

    纵观历史,但凡真正善用兵法、谋略之人,必先要懂得兵法精髓,才可做到运用自如,真正的名将良将、军师谋者,莫不如此。

    否则,若将兵法背的滚瓜烂熟,又有何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不就是如此吗?

    同一条计谋,在不同阵前,所遇不同对手,不同的兵力,各朝大军将士编制不同,所用排兵布阵之法大不相同。同为将军,唐朝一个将军与宋朝一个将军,麾下兵力都不同,岂能同一而论?

    妙用、善用兵法者,往往身经百战,亦或深谙多种战例,外有天时地利等

    如此一来,即便再好的兵法,若没有结合大明的战况,只是一味理论推断,势必大打折扣。

    相比而言,凌云子曾在军中做事多年,既对大明军务烂熟于心,更对北虏南寇的作战手法了如指掌。他本人天赋谋略,熟读兵书,身经百战,绝非泛泛而谈。

    大明军中实行卫所制,一卫多少人,一所多少人?

    只有大明才有这样的编制,只有懂得其中奥秘,巧妙运用方可。鞑靼善马战,倭贼走海路,若没有真正较量过,绝不会做到‘知己知彼’。

    仅此一项,若用前朝兵法,仅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就不是一般人可做到,否则,就是生搬硬套。

    拿一本兵法就可打胜仗,那人人都是名将了。

    反之,若世上从未有过一部好兵书,那在身经百战的将士中,又要失去多少真正的良将呢?

    如此一来,凌云子倾其心血所著兵书,对某些人而言,则更为实用,更为有用。

    尤其不谙用兵之道,又极力想‘立功’之人,恨不得有人手把手教他们打个胜仗,而后,就立刻就能博得升官发财的机会。

    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后军都督府都事吴风等人,就是其中之一。对他们而言,凌云子的兵法才是最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