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君临天下 >

第119章

明末之君临天下-第119章

小说: 明末之君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栋心中再怎么不快,此时也不能表现出来,脸上堆起笑容,道:“公公急召,卑职怎敢耽搁,第一时间就赶来了,不知公公有何吩咐?”

    王春满意点了点头,直接切入话题,道:“如今作坊遇到了麻烦,正是需要用到韩统领的时候!”

    韩栋一猜就是作坊的事,而且麻烦定然不小,不然王春也不会这么火急火燎将他找来。

    韩栋眼珠子一转,不动声色,问道:“不知是何麻烦?卑职该如何办?”

    王春顺手抄起书桌上的面相不佳的肥皂,手随意一甩,肥皂飞向韩栋,恶狠狠道:“就是这东西惹的麻烦!”

    韩栋眼疾手快,手一抬,便接住了王春丢来肥皂,他低头看了看手中之物,黄乎乎一块东西,色调分布不均,深一块,浅一块。

    韩栋不明所以,疑惑道:“此乃何物?”

    “肥皂!”王春没好气道:“这你还看不出来吗?配方已经泄露,这肥皂就是咱家的人从梧州市面上买到的。”

    韩栋闻言,心中也是一惊,不过他还是小心翼翼试探道:“公公,卑职见这肥皂卖相极差,比起王府作坊制作的肥皂差远了,是不是弄错了。就凭这东西应该不会给作坊造成什么大问题吧?”

    王春瞪着眼,骂道:“蠢货!虽然眼前的肥皂比不上王府制作的,但假以时日,你怎么知道他们不能制作出更好的肥皂!况且就你手里的这烂东西,已经让作坊损失了不下万两利润,这难道还不严重!”

    “是!是!。。。。。。”韩栋唯唯诺诺道,“公公高瞻远瞩,教训的是,是卑职愚钝!”

    王春阴着一张脸,道:“咱家绝不允许除王府作坊以外,还有其他人制作肥皂。”

    “是、是”

    韩栋接着弱弱地询问道:“公公,作坊出了这么大的事,要不要通知王爷?”

    “不能!”王春猛地转身,恶狠狠盯着韩栋,脱口而出道。

    王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顿了顿,道:“王爷身体抱恙,天大的事也没有王爷的健康重要,区区小事就不必通知王爷了。若是王爷因此病情加重,你负的起这个责任吗?”

    “卑职知道了!”韩栋不再言语。

    王春阴森森道:“为免夜长梦多,咱家只给你三天时间,若是三天之后,咱家还能从梧州看到这些劣质肥皂,那咱家真要怀疑你究竟适不适合再当这个护卫统领!”

    韩栋出了作坊,脸上仿佛布满寒霜,连日来被王春呼来喝去,他俨然是王春的下属,心中的怒火仿佛一座将要爆发的火山,喷薄而出。

    不过,韩栋通过仔细观察,还有试探,起码确定了一些事,而且这件事未必不是他的一个机会。

    韩栋翻身上马,回头望了眼作坊,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喃喃自语道:“咱们走着瞧!”

    “驾!”韩栋扬起马鞭,狠狠抽在马背上,一溜烟离去。

    朱由榔对于肥皂作坊的事,也略有耳闻,不过他也没有去干涉,以免又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复旦学院的建造基本完工,教室、操场、宿舍、食堂。。。。。。一应俱全。

    复旦学院硬件设备齐全了,当然软实力也必须跟上。

    宋应星为了复旦学院,也是操碎了心,不停联络一些挚友,一封封书信被发往大明各地,邀他们前来梧州一会。

    宋应星曾游历大明,认识不少了志同道合之辈,他们收到信后,不少人,动了心思,纷纷来到了梧州。

    skbshge

第215章 齐聚一堂() 
梧州城西北,原本荒芜一片的废地,如今却是焕然一新。

    经过工匠们三个月不间断,日夜赶工,复旦学院终于拔地而起。

    复旦学院占地二十余亩,教室、食堂、宿舍等等一应俱全,俨然缩小版的大学校园。

    议事大厅内,宋应星正忙着接待远道而来的友人,从早上开始,他脸上便一直挂着笑容。

    此次应宋应星之邀而来的既有早年时的同窗好友陈弘绪、徐世博、廖邦英等人,也有他游历时结识的志同道合之辈。

    议事大厅内,来者都是宋应星的友人,自然不乏相熟之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好不开心。

    忽然,宋应星瞧见一位精神矍铄的青衫老者,在仆人的搀扶下,缓缓走进议事大厅。

    “安友兄!”宋应星失声叫道。

    宋应星快步上前,望着眼前白发苍苍,但双眼仍炯炯有神的徐骥,泪水像呜咽着的溪流似的从两人脸上的皱纹里滚滚流下。

    过了片刻,两人才止住泪水,又是相视一笑,徐骥率先开口道:“长庚,你我自上次匆匆一别,已有五年多了吧!”

    宋应星不禁回忆起五年前两人相聚时的情景,感叹道:“是呀!五年了,不过安友兄精神一如当年!”

    徐骥摆摆手,笑道:“不行了,老喽!”

    不远处,陈弘绪放下手中茶杯,望着失态的宋应星,在他印象中,还未见过宋应星如此失态,疑惑道:“徐兄,可知那老者是何人?竟令长庚如此?”

    徐世博抬头朝两人望去,思索片刻,摇头道:“我也不知!”

    一旁的廖邦英,这时开口道:“我倒是想到一人,应该是他无疑。”

    “哦?何人?”陈弘绪急道。

    廖邦英缓缓开口道:“若我没有猜错的话,那老者应当是长庚口中引为知己的徐骥。”

    “徐骥?”

    陈弘绪与徐世博两人面面相觑,不知这徐骥是何人。

    宋应星的博学多才,身为同窗的陈弘绪、徐世博自然一清二楚,能被宋应星引为知己,学识自然差不了。

    可是两人为何不曾听说过这个徐骥是何许人。

    廖邦英若不是这几年时常和宋应星探讨学问,可能也会和两人一样,不知徐骥是何许人物。

    廖邦英看着还在苦思冥想的两人,提醒道:“两位可能不知徐骥,但是他的父亲,你们一定知晓,宋兄可是对他父亲推崇备至。”

    宋应星一生推崇的人不多,少年时推崇北宋关学的张载,后来因为《本草纲目》一书,对李时珍也是敬佩有加。

    这两人显然与徐骥不相干,再联想到徐骥的姓,陈弘绪与徐世博同时脱口而出道:“玄扈公!”

    廖邦英点头道:“不错,徐骥正是徐少保之子。”

    陈弘绪和徐世博显然想不到,在他们印象中籍籍无名的徐骥竟然会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之子。

    “不对呀!”陈弘绪从震惊中回过神,疑虑道:“徐骥既然是徐少保之子,那为何从未在士林中听说过他?”

    廖邦英猜测道:“这大概和徐少保的家教有关吧!我曾听宋兄无意中提过几句,徐骥如今不过是松江府生员,而他的四个儿子,也均都止步于生员。”

    “什么?生员?”陈弘绪再次失声道。

    陈弘绪惊讶于徐骥的生员的身份,他倒不是因此就会看轻徐骥。

    徐骥身为徐光启之子,而且被宋应星引为知己,要说学识不行,打死陈弘绪他都不信。

    只是陈弘绪怎么也想不到,曾经位居朝堂高位,当过礼部尚书,而且还是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的徐少保,他的儿子竟然还只是区区生员身份,说出去,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廖邦英理解陈弘绪的震惊,起初廖邦英也不理解,不过后来,他渐渐有些明白了,徐家子弟可能是受到徐光启对入仕的态度。

    徐光启虽然最终位居高位,但他的科举道路并不平坦。从万历十年(1582年)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九年间,他曾三次乡试未第。而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得中举人之后,又隔了七年才考取进士。所以徐光启曾自嘲“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

    可能因此,徐光启的子孙淡泊名利,不重科举,也无心出仕。

    廖邦英也曾在科举的道路上苦苦煎熬,他深知科举之弊端,并非你学识渊博,就一定能中进士,宋应星不也是如此,五试不第,最终还是绝了科举之念。

    他拍了拍陈弘绪的肩膀,道:“我想玄扈公正是看透了大明科举,所以不想让他的子孙将大好的青春年华消磨在科举上面。”

    廖邦英说完,指了指三人早已花白的头发,又道:“你、我,徐兄以及宋兄,哪个不是在科举道路上蹉跎了几十年,值得吗?”

    陈弘绪半晌才道:“是呀!早就应该放下了。”

    三人说话间,宋应星已经将徐骥安排在上座。

    议事大厅内,宋应星环视四周,放眼望去,足足有二十一人。

    其中顾炎武、方以智赫然在列,经过多日相处,宋应星对两人的学识与为人也十分认可,没有年轻人的轻浮,学识也十分扎实,见识更是不俗,硬是让两人来学院担任老师。

    不多时,众人分坐两旁。宋应星站在最前方,望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禁有些感叹,他想不到有生之年竟能和众多志同道合之辈齐聚一堂,他更加想不到能得朱由榔看中,资助他办学。

    宋应星在众人注视下,弯腰感谢道:“宋某感谢诸位不远万里,不辞辛苦来此相助!”

    众人如何承受得起宋应星如此大礼,正要起身时,宋应星制止道:“诸位不用多说,此乃宋某肺腑之言,你们当的起宋某一拜。”

    众人见宋应星把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也不好再言语,只得静静听着。

    宋应星继续道:“相信诸位都知道宋某邀请诸位来此的目的,如今大明正处于危亡的边缘。宋某不才,承蒙永明王看重,建造了诸位眼前的复旦学院,此学院志在为我大明培养真正能经世致用的人才,宋某愿与诸君共勉!”

    “共勉!”诸人皆拱手起立,高声道。

    skbshge

第216章 探讨() 
一番话说完,宋应星这才坐下。

    宋应星落座后,他才发现徐骥身后还站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突兀,而且此人棕发蓝眼,虽然穿着大明服饰,但一眼就能看出是外国人。

    宋应星刚才由于太过激动,并未注意到此人,询问徐骥道:“友安兄,不知这位是?”

    徐骥一直忙于和宋应星叙旧,还未来得及介绍,抬手拍了拍额头,道:“果然是老了,竟然忘了给长庚介绍。这位是毕方济神父,乃是家父的好友,此次本是准备回澳门,听说我来梧州之事后,便一同前来,打算见识一番。”

    明朝后期,来大明的外国传教士越来越多,宋应星也同他们交流过,对此倒也是见怪不怪。

    宋应星歉意道:“神父,怠慢了!”

    “不敢,在下不请自来,先生不怪罪就好。”毕方济操着一口流利大明官话,急忙回道。

    宋应星命人搬来一把椅子,毕方济这才坐在徐骥身后。

    安排完毕,宋应星开始进入正题,道:“诸位身旁的都有一本册子,乃是永明王编写的关于复旦学院的一些章程,诸位看看还有何补充?”

    正所谓集思广益,这本学院章程是朱由榔根据自己的想法编写而成,但他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难免有所疏漏,或者考虑不周的地方。

    “哦?”

    众人扭头望去,果然在一旁的桌上看到了早已摆放好的册子。

    陈弘绪第二次听到宋应星提及永明王,不自觉皱了皱眉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