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君临天下 >

第115章

明末之君临天下-第115章

小说: 明末之君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上庸听得他的遭遇,不胜唏嘘。

    一旁的宋应星疑惑道:“陈贤侄,你认识此人?”

    陈上庸感叹一番后,介绍道:“他乃四公子之一,方以智是也!”

    宋应星身在江南又怎么会没听说过复社四公子之名,只是闻其名而未见其人。他对这些社团并不感冒,这些社团成员复杂,好坏掺杂,这些人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但于国家大事却并无任何帮助。

    方以智躬身拜道:“见过先生!”

    宋应星多少对方以智还是有些了解的,知道他并非泛泛空谈之辈,而且方以智还曾为他父怀血疏讼冤,是个孝子,他点头道:“不知方公子所谓何来?”

    方以智言辞恳切道:“如今奸臣当道,我辈学无所用,先生在大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在下都曾一一拜读,深受感触,尤其先生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更是令在下佩服之至,闻得先生开办学院,特意前来求教!”

    宋应星对方以智的到来,还是十分欢迎的,道:“方公子能来,老夫求之不得!”

    几人热聊之际,随从又来报,“老爷,门外一个自称顾炎武的书生前来拜访!”

    “顾兄也来了!”方以智腾地一声站起来,惊喜道。

    顾炎武也是复社众人,他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因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方以智自然再熟悉不过。

    方以智当即向宋应星拱手,详细介绍道:“先生,顾兄也是复社中人,奈何受八股之害,屡试不中。于是他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撰述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二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宋应星听得方以智的介绍,吩咐道:“请他进来!”

    顾炎武闻得京师失陷,崇祯吊死煤山,他把驱逐鞑虏的希望放在了弘光朝廷。奈何他所撰写的《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上书朝廷后,犹如泥入大海,不见丝毫动静。

    眼见着东虏有南下之势,朝廷却没有任何动静,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意间他看到流入苏州的大明日报,从此不可自拔,每日必读。大明日报上主张的经世致用之学,不正与他所想的不谋而合吗?

    于是有了这趟梧州之行,他想看看能提出此等之志的到底是何人物。

    顾炎武长得相貌堂堂,身材高大,一身青衣儒衫,给人一种饱读诗书,但是潇洒出尘,却又心忧天下的气势。

    顾炎武进屋后,正准备拜见,刚弯下身子,就见到了一旁的方以智,失口道:“方。。。。。。方兄!?”

    方以智激动道:“顾兄,好久不见!”

    “真的是你!”顾炎武听得方以智的声音,终于确信眼前这人就是曾经风光无比的复社公子,惊讶道:“方兄,你没事真是太好了!”

    两人一番寒暄过后,顾炎武终于见到了宋应星其人,恭敬拜道:“拜见先生!”

    “好!好!”宋应星连声高兴道。

    宋应星之前的担心自此一扫而空,眼见着不断有有识之士前来,宋应星由衷的高兴。

    宋应星和顾炎武这一交谈,这才发现顾炎武确实不凡,对大明的种种弊端,了然于胸,也能提出一系列非常好的建议。

    顾炎武对宋应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也是肃然起敬。

    几人越聊越投机,天文地理,无所不谈,有种相逢甚晚之感。他们聊着聊着,聊到了关于宋应星创办学院之事。

    顾炎武道:“不知先生所办的学院何时开门招收学生?”

    宋应星抚须道:“待老夫同永明王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永明王?”顾炎武不自觉皱了皱眉头,他对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劳而获的天潢贵胄向来没有好感,不解道:“先生为何还要问过永明王的意见?”

    宋应星解释道:“你有所不知,老夫之所以到梧州传道授业,皆是受永明王相邀,而且学院也是永明王出资建造的。”

    “哦?”顾炎武惊讶道:“还有这等事?”

    这时,陈上庸说道:“说起来,我来梧州也有段时日了,可是听说了不少关于永明王的事,永明王却与大明其他藩王不同。”

    接下来,陈上庸将他所听到的,见到的,原原本本说了出来。

    顾炎武没想到香皂、肥皂竟是朱由榔的作坊建造的,他身在苏州,如何不知风靡江南的香皂为何物,就连他家里现在都在用香皂、肥皂。

    顾炎武可没有那与民争利的顽固思想,当他听到朱由榔的作坊养活了几千人,更是惊讶的无以复加,狐疑道:“真有这么多人?”

    陈上庸道:“我又何必骗顾兄,这可是我亲眼所见。在这梧州城,谁不知香皂作坊的待遇是最好的,不但包吃,给的工钱还多。”

    这下,顾炎武倒是对朱由榔有些刮目相看,大明难得有个不但不欺压百姓,还反过来善待百姓的藩王。

    正在这时,随从又匆匆跑进来了,禀报道:“老爷,永明王来了!”

    skbshge

第208章 初见() 
宋应星和顾炎武等人闻听朱由榔驾到,纷纷离座恭迎,见到朱由榔进来,跪道:“拜见殿下!”

    朱由榔诧异地看向屋子内的几人,他没想到除了宋应星之外,还有这么多人,都是一副生面孔,抬手道:“先生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待落座后,朱由榔来回打量下首的顾炎武三人,好奇道:“先生,不知这三位是何人?”

    宋应星指着三人,一一介绍道:“回殿下,这位乃是当今礼部尚书之子陈上庸,还有这两位乃是复社方以智、顾炎武,都是大明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朱由榔心头一惊,竟然能在这里见到大名鼎鼎的顾炎武,就是他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的口号。

    朱由榔心情略微有些激动,盯着他看了许久,见三人还站着,摆手道:“你们也坐!”

    “谢殿下!”

    这时,宋应星开口道:“殿下,老老朽正好有事想要与您相商,没想到这么巧您就来了!”

    “哦?不知先生要与本王商量何事?”

    宋应星正色道:“如今学院已经落成,只是不知何时开学招生?”

    朱由榔笑道:“本王今天来找先生也是为了此事。”

    “殿下已经有了主意吗?”宋应星问道。

    朱由榔点头道:“主意倒是有了,不过之前还想和先生讨论下教学内容的具体事宜。”

    说着朱由榔吩咐一旁的陈进忠,道:“将本王写好的学院章程递给先生。”

    “是,”陈进忠躬身道,他从身上掏出一本册子,交给了宋应星。

    宋应星接过册子认真看了起来。

    方以智、顾炎武和陈上庸见朱由榔和宋应星有事相商,三人对视一眼,起身拱手道:“王爷既然和宋先生有事相商,我等先行告退!”

    朱由榔还没和这些历史名人好好谈谈呢,怎么能让他们走呢,阻止道:“不用,你们都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等下也提些建议。”

    “这……”

    朱由榔都这么说了,三人总不能还走吧,齐齐道:“是!”

    椅子上的宋应星一口气看完朱由榔写的章程,长吁一口气,道:“殿下思虑周详,老朽不及也!”

    “先生过谦了,本王也只是胡乱涂鸦罢了,关键的还得靠先生!”朱由榔谦虚道。

    宋应星摇头道:“老朽说的乃是实话,殿下写的这章程,非一般人能想出来,确实令老朽大开眼界!”

    顾炎武三人不知宋应星为何如此推崇朱由榔,只不过一份办学章程罢了,一头雾水。

    宋应星将册子递给三人,道:“你们也看看殿下写的这份章程吧!”

    “是,先生!”三人凑到一起开始看了起来。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朱由榔规划的学院确实与众不同。

    朱由榔的章程中将经义、汉语、农学、算学、历法、天文、舆地、军旅等学术分门别类,由单独的老师授课。

    其中汉语、算学乃是必修之课,其余课程根据是否想要走科举之路,自由选择。

    顾炎武三人看完后,也震惊于朱由榔的大胆革兴。

    虽然儒家也提倡礼、乐、射、御、书、数,然而如今的读书人早就将这些抛诸脑后,专注于四书五经,只为了通过科举,忽视了其他本事,结果科举出来的读书人,不知民生,不知兵事,不知水利。

    顾炎武叹服道:“殿下大才!”

    方以智心中尚有疑虑,躬身道:“殿下,学生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由榔道:“你但说无妨!”

    方以智直言道:“我朝向来以科举取士,然科举考试乃是以四书五经为主,殿下想要士人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固然是为他们好,但是学有所成之后又有何用武之地?或许其中有聪慧者,能通过科举,然而大多数人即使精通经世致用之学,也无法通过科举,又该如何为国效力?所以学生以为根源在于科举内容。朝廷只要一日不改变科举考试内容,始终无法真正为国家选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朱由榔听完后点头道:“你说的不错,本王也深以为然。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

    朱由榔说完环视屋内众人一圈,深吸了一口气,掷地有声道:“本王相信在做的诸位都明白这个道理,当大明大多数读书人都这么想的时候,科举必然要改革!这个时间不会太远的。”

    陈上庸忧心忡忡道:“哎!也不知我等现在能做什么?”

    朱由榔道:“本王以为即使你们现在不在朝廷为官,也仍能够为大明尽一份力。”

    “愿闻殿下高见!”陈上庸道。

    朱由榔缓缓道:“大明如今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本王以为当务之急应该在于探索国家治乱之根源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生民之根本?你们博学多才,更应该深入民间,寻找解决之道,他日入得朝堂,才是你们施展抱负之时。”

    顾炎武点头道:“殿下说的是,大明之弊端在于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学生曾游历多地,亲眼见到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此等情况在大明比比皆是,乃至于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赋税不均,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欲贫。朝廷赋税又多源于贫穷者,加之底下的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才有了李自成等流民造反。

    朝廷当务之急应该重新厘定赋税,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内,朝廷有了钱,才能训练军队,收复失地,为先帝报仇!”

    “哈哈!说的好!”朱由榔朗声道,“若是大明的官员都有你们如此见识也不至于落得如今这副田地。本王希望从学院出来之人都如你们这样,这才是大明之福!”

    宋应星听朱由榔说起学院,这才想起学院还没有起名,开口道:“殿下,如今学院还未取名,还请王爷赐名!”

    朱由榔摸摸下巴,心里琢磨应该取个什么名字才好,梧州学院?这个肯定不行,梧州已经有个梧州书院了,两者名字太相近了。应该叫什么好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