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君临天下 >

第114章

明末之君临天下-第114章

小说: 明末之君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吗?”薛泽宇倒是没有听说,他点头道:“凭刘兄的学识,我相信你一定没问题的!”

    刘进笑道:“借薛兄吉言!那薛兄还要继续考科举吗?”

    薛泽宇慢慢摇头道:“奸臣当道,考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增长些见闻,待政治清明时,再考也不迟。”

    刘进点点头没说什么,薛泽宇家境富裕,倒是不像他要为生计发愁。

    徐道君手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份大明日报,正看得津津有味,惊叹道:“没想到宋先生竟然要在梧州办学院!”

    薛泽宇听闻,眉毛一扬,道:“哦?我看看。”

    “给!”

    薛泽宇接过大明日报,细细看了起来,上面写的却是宋应星不日举办开学典礼之事,不过也详细介绍了他所办的学院不同之处。他这里教授的是实用之学,农学、算学、天文、律法、机械、水利之学。

    徐道君感慨道:“这位宋先生真是敢做呀!竟然创办一所教授杂学的学院,只怕会一败涂地。”

    薛泽宇驳道:“我看未必,徐兄又不是没看到这些日子梧州商人络绎不绝拜访宋先生的场面。就连我父亲不怎么读书的一个人,如今也天天捧着宋先生的《天工开物》,简直爱不释手,他对宋先生更是推崇之至。

    商人的鼻子向来灵敏,或许宋先生教授的学识与科举考试无关,但是却与百姓的民生息息相关。我以为商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必定欣喜若狂,他们一定会派人去学这些知识的。”

    徐道君不解道:“那这位宋先生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薛泽宇道:“我也不知,或许只能我们自己亲自去寻找答案吧!”

    永明王府,前来报名的大多是寒门子弟,总共五十人,只见他们一个个坐在一间宽敞的屋内,身前摆放着桌子,不少人显得有些忐忑不安。

    待一张张试卷发下去,当他们看到考试的内容,一部分人当即傻眼了,试卷上面没有经意文章,只有一道道算术。这对于平时一味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人来说,简直是太痛苦了,抓耳挠腮,半天下不去笔。

    刘进从头到尾扫了一眼试卷内容,松了一口气,这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他心中默默计算一番,便拿起笔,快速作答。

    那些不会的人不时左顾右盼,见旁边有人动笔,仗着距离近,仰着脖子才看呢。结果这些小举动引来监考人员,当即七个人被逐出了考场。吓得其他想要作弊之人,再也不敢以身试法。

    “咚!咚!”

    半个时辰之后,钟声敲响,考试结束。

    监考人员开始收考试答卷,有的还未作答完,一手死死拽考卷,一手抓紧时间作答,监考人员见状直接略过了这些人。等他们想要交考卷时,监考人员早就不收了,任凭他们求情都没用。

    不少人考试结束之后,自觉无望直接唉声叹气走了,其他人则是静静坐在屋内等候结果。

    一刻钟后,监考人员回到屋内,大声宣布道:“下面我宣布通过第一关测试的人选名单,许令坤、陆孟俊。。。。。。”

    刘进双拳紧握,仔细听着监考人员念过的每一个名字,生怕没有他,终于在他千呼万唤之下,念道了他的名字。

    “刘进”

    刘进这才长长吁了口气。

    监考人员高声道:“恭喜你们十五人通过了第一关,第二关乃是实践考试,乃是一个人进行,凡是被我叫到名字的人,随我出去进行第二关考试。”

    “许令坤!”

    “到!”这时一个四十多岁人站起来,只见他面色白净,眉不过眼,五官纤弱,下唇只留出一抹短须,整个人看着也是瘦弱。

    监考人员只是看了他一眼,招手道:“跟我走吧!”

    skbshge

第206章 课程() 
在许令坤出去后不久,陆陆续续有人被叫了出去。

    等待的时间总是难熬的,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轮到了刘进。

    刘进整了整衣衫,才昂首跟着监考人员而去。当他路过走廊时,却听到在他之前被叫出去考试的一个读书人,骂骂咧咧道:“真是有辱斯文,竟让我等去教区区护卫读书认字!”

    刘进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倒是知道了接下来的考试是什么,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他可没有那么迂腐。

    待刘进来到他最终的考试考试房间,屋内正坐着二十多个魁梧大汉,他进来之前监考人员已经告诉他考试内容就是教授王府护卫读书识字以及算术之学。

    好在,刘进已经有了准备,很快收拾了好心情,先是询问他们各自的读书认字程度,在了解清楚之后,才开始认真教学,丝毫没有轻视这些护卫之意。

    其实朱由榔这关主要是看他们对待王府护卫的态度,他可不想请来一帮眼高手低之人。

    半个时辰之后,刘进讲课完毕,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王府教授一职,自是欣喜不已。

    书房内,包括刘进在内的五名教授,正聆听朱由榔的训示。

    “本王用人首重德行,其次乃是才学,你们五人对待王府护卫的态度,本王都看在眼里,你们做的不错!”朱由榔缓缓说道。

    五人听得朱由榔夸奖,齐齐躬身道:“我等不敢当!”

    朱由榔摆手道:“孤见过太多自命清高的读书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真亏他们读了多年的圣贤书,他们的吃穿用度,还有能够安然坐着高谈阔论,皆因百姓耕作,将士护国。而这群人却知其味而忘其源,这样的人孤向来鄙视,孤没从你们身上看到这种习气,也希望你们不要因为当上王府教授而滋生这种心态!”

    “我等定当谨记王爷教诲!”

    朱由榔满意点点头道:“如此最好。”

    说着,朱由榔拍拍手,只见一个小太监捧着一摞书,分发给他们。

    刘进等人好奇接过,仔细端详起来。

    朱由榔说道:“你们手中所拿之书,就是以后你们要教王府护卫的内容,你们先看看,有何疑问尽可提出!”

    “遵命!”

    五人纷纷开始翻阅朱由榔给他们发放的书籍,刘进翻开的第一本乃是《基础数学》,好在他前段时间因为好奇,买过一本,倒是能看得懂。

    他很快就放下了《基础数学》,转而看起第二本书来,却是徐光启的《几何原本》,这本也看过,于是放到了一遍。

    他拿起第三本时,却懵了。《汉语拼音》几个大字他倒是认识,可是其中的内容,却是一窍不通。

    其余四人有人不时皱眉,也有人眼中泛着莫名的神采,好像是看到了什么宝贝。

    同样被聘为教授的许令坤看到《汉语拼音》一书中的内容时,不禁大叫道:“好书!”

    其余几人诧异望向他,许令坤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连忙请罪道:“王爷恕罪,下官看到这本书,实在情不自禁。”

    许令坤能看懂《汉语拼音》中蕴藏的巨大价值,有了此书,以后读书认字再也不用向以前那么辛苦,要是能够推广到普通百姓人家,更是惠及千家万户。

    朱由榔没想到这几人里还真有人能识得《汉语拼音》,他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即问道:“你能看懂?”

    许令坤脸上喜色仍未消退,脸色因激动而潮红,回道:“是的,下官略懂罗马字,所以能看懂这书中所写。此书实乃我大明百姓之福!”

    刘进四人这才知道,书中的符号原来是罗马字。

    朱由榔会心一笑,有人看懂就好,也省了他的麻烦,道:“那好,以后你就专门教授护卫《汉语拼音》这一门课。”

    “下官遵命!”许令坤领命道。

    朱由榔望向刘进四人,问道:“至于《基础数学》、《几何原本》、《勾股义》、《大明地理》这几本书,你们四人分别擅长哪本?”

    刘进率先开口道:“下官对于《基础数学》、《几何原本》、《勾股义》都有所涉。”

    朱由榔看着刘进有点儿眼熟,疑惑道:“本王是否在哪里见过你?”

    刘进恭敬道:“回殿下,下官与薛泽宇乃是好友,曾在天香楼和殿下有过一面之缘。”

    经刘进这么一说,朱由榔这才想起,道:“是了,本王想起来了。那薛泽宇现在做什么?”

    刘进道:“据下官所知,薛兄最近准备前去宋先生即将开办的学院,打算跟随宋先生学习。”

    朱由榔点了点头,他对于薛泽宇还是颇有好感的,暗暗记在了心里。

    随后,其余几人也将自己能看懂和精通的书籍一一禀报。总的来说,还算不错,朱由榔分别任命他们教授一门学科。

    朱由榔花大力气培养王府护卫算术,也有他自己的考虑。算术或者说是数学在未来的战争中,肯定是要用的上的。军队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都和数学相关,小到人数的统计,大到后勤管理,尤其是火炮的射击,更是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发射,朱由榔必须要未雨绸缪。

    至于王府护卫要学的战阵以及兵书,朱由榔都交给了刘毅等人,毕竟刘毅也是百战老兵,懂不不少军事知识。

    大明日报报社,陈上庸多次上门拜访,向宋应星请教学识。

    宋应星见他谈吐得体,学识不俗,打听其来历,这才知道陈上庸乃是当今礼部尚书陈子壮的长子。

    这几月以来,宋应星除了忙于在大明日报上发表文章,便是积极联络与他志同道合之辈。

    朱由榔出资建造的学院可不算小,而且后来梧州的商人知道宋应星开办学院之事,更是出钱出力,只为了能够得到宋应星的的指点。所以学院扩建了不少,光靠他和陈思恭两人肯定忙不过来。

    这天,宋应星正和陈上庸谈论关于明天要发表的文章,听得随从来报,有人求见。

    宋应星不耐烦,挥手道:“肯定又是那群商人,就说老爷我不在,你替我打发走他们吧!”

    随从跟着宋应星多年,也见识过不少人,连忙道:“老爷,那人自称吴石公,小的见那人气度不凡,绝非商人!”

    skbshge

第207章 接踵而至() 
宋应星听得随从的话,认真回忆这个人是否是他认识的人,结果想来想去也没想到这个人,沉思片刻道:“将他请过来吧!”

    随从道:“是,老爷!”

    不多时,却见一身粗布麻衣的中年人背着一个药篓,头戴斗笠,在随从的带领下,来到了宋应星的房间。

    宋应星并未以貌取人,这人的确和随从说的一样,身上确有一股独特的气质。虽然衣着简陋,但举手投足,处处透露着不凡,他只一眼便看出眼前之人必定饱读诗书。

    宋应星确定自己不认识他后,开口道:“不知你找老夫何事?”

    不待这人开口,陈上庸再仔细辨认来人之后,大惊失色道:“密之兄,你怎么这副打扮?为何改名换姓?”

    被陈上庸唤作“密之兄”的中年人摘下头上斗笠,道:“原来上庸也在这里,此事说来一言难尽。我自从闯贼手中逃离至南京后,被阮大铖排挤、迫害,不得以改头换面,在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我在广州看到大明日报上面发表的文章,仰慕先生之名,特来拜访!”

    陈上庸听得他的遭遇,不胜唏嘘。

    一旁的宋应星疑惑道:“陈贤侄,你认识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