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帝图-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看刘璋,一副很平静很云淡风轻的样子,对庞龙这么反叛出格的言行,一点也没有生气的样子,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阻止,就那么坏坏地笑着,微笑着看着大家。
再看刘璋手下众人,文官表情各异,有的惊愕,有的愤怒,有的茫然,有的惶恐,有的平静,显然也没料到庞龙会竟然跳出来,煽动西域诸国快点儿起来造反吧。而武官则是更怪异了,魏延脸露喜色,看那意思,甚至还想跳出来给庞龙帮腔打气;还有王平,明显都有些兴奋了,开始搓着双手,似乎在进行某种准备了;彻里吉,已经咧着大嘴,无声地笑着;庞德则很有些紧张;只有黄忠,还算正常些,沉静依然如故。(未完待续。)
第86节 剑下盟12()
(求订阅求支持)
想要说同意,实在是不太愿意;
想要说拒绝,真的是有点儿害怕;
想要去放弃,既不愿意,又不太敢。
刘璋的话,大家不愿信,却不敢不信;庞龙的话,大家很想信,却不敢相信。
整个会盟现场陷入了极其诡异的局面。
刘璋莫测高深的贱笑,庞龙极其夸张的言辞,黄忠渊歭岳停的沉静,让一切都变得迷雾重重。
接受刘璋的协议,摘掉头上的王冠,放下手里的权力,加入西州?
这个很难啊。任谁来说,让他无端放弃手里的权力,都是很难的,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王冠。即便是以前跑到汉境要求内附的,朝廷大小也得封个官职,赏个爵位吧,这刘璋可倒好,一撸到底啊,啥也不给。有这样的吗,有这样干事的吗?老子一个国主,你说贬就贬成庶民了?你不但将老子贬成了庶民,还把老子的奴隶也要全部变成庶民,回头全部跟老子平起平坐。怎么想,这个同意的协议怎么签不下去。
拒绝刘璋的协议,解除和大汉的藩属关系,这个感觉怎么想怎么不好?
刘璋很无耻的弄了个拒绝协议。这是个非常奇怪的协议。条款上写着我代表某某国,自愿放弃加入西州;我代表某某国,自愿解除和大汉的藩属关系;我代表某某国,从此恢复和大汉正常的国与国的关系,不得试图侵犯、危害大汉的利益,不得试图侵犯、危害大汉百姓的利益,不得试图挑战大汉的尊严,不得试图与大汉的敌人关系密切,不得…。反正一旦恢复成正常的国与国关系以后,什么都变成不得了。看似毛病不大,其实全是毛病。解除藩属关系以后,刘璋完全可以随时发兵攻打这些国家了,理由俯拾皆是。甚至连理由都可以不要,一句开疆拓土就足矣。所谓的正常国与国的关系,其实就是正常的可以随时开打的关系。
庞龙一直在那里鼓动大家,起来反抗刘璋,其用心之险恶,真是昭然若揭。这就是在往刘璋手里递刀子。你是可以起来反抗,但随之而来,刘璋的杀戮也会肆无忌惮。现在好歹有个藩属关系在,刘璋也不好随便动手,若是去掉了这层遮羞布,那就没有顾忌了。虽说刘璋眼下身边只有五百侍卫,但想必这必定是汉军中的精锐,而西域各国,历来军队的战力都是远逊于大汉的。历史上,那个说出著名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就曾经跟汉成帝分析过,说西域胡人,兵器简陋,五个胡兵可以当一个汉军,即便是后来学习了一些大汉的武器制作技术,现在也不过是三个胡兵当一个汉军。本来西域各国就对自己军卒的战力没有信心,而且刘璋的汉军又是如今大汉诸侯中,最负盛名的,所以,即便是五百人,众人也万万不敢轻举妄动。任是庞龙再怎么挑唆,也没人敢出来响应。各国提前也没有私下达成一致的默契,更何况刘璋不止这五百人,外面还有一万三千大军,随时都可能杀过来。
庞龙的挑唆,只能更加让大家小心翼翼,不敢随便乱签协议,尤其是不敢随便选拒绝协议。
刘璋一开始就说得很露骨了,选了拒绝协议,就是等于拒绝了刘璋的好意,拒绝了刘璋伸出的橄榄枝。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战争威胁了。你可以自由的选拒绝,拒绝以后我就可以自由的打你了。
至于说,我既不选择加入西州,也不签拒绝协议。我什么也不签,我保持原样,这总可以了吧?可以吗?别人辛辛苦苦准备了两份协议,你一份也不签?
刘璋已经很明确的放出话了,若是两个协议都不签,虽然可以保留藩属关系,但是将会成为西进打击匈奴的先锋,成为炮灰。而且不仅仅是打击匈奴,而是打通整个西去的商道,谁知道西去路上,除了匈奴人,还有没有别的敌人。再说了,这个移民法案一闹,谁知道今后你这个藩属国还能剩下几个人,即便没有心思移民的,被这个强征打仗一搅合,也肯定全都要加入西州了。
刘璋摆明了就是要让整个西域翻天,这把西州的大旗一立,要么你自动变天,要么我帮你变天,没有其他选择。至于所谓的藩属,也将成为历史。刘璋的目的,就是要解除藩属的束缚。搞什么藩属,又不贡献赋税,又没有进行教化,时不时来点儿叛乱,这样的藩属有什么意义?就为了让别人喊你几句皇帝陛下,喊你几句****上国吗?
从刘璋本心来说,倒是希望能和平解决西域问题。不过庞龙觉得,还是打一打的好。没有流血的征服,都是不彻底的征服,流的血少了还不行,还必须得多流,否则以后迟早还会出问题。也许眼下这些人低头了,难保以后不会再跳出来作祟。现在不想流血,以后可能会流更多的血。只有把这些国主之类的全杀光,把可能的隐患全消除掉了,西域才可能迎来真正的太平。所以,他才急不可耐的跳出来鼓动这些国主们。他甚至建议刘璋,趁着这次会盟,将各国国主一网打尽,全部杀掉,斩草除根,免除后患。
这些西域国主、使者,也都不是傻蛋,庞龙这么急吼吼的跳出来,让他们更加的小心翼翼,不敢随便乱签。两份协议,满打满算也就几页纸的样子,这些人翻来覆去的看过来看过去,就是不愿意落笔。从上午看到下午,又从下午看到晚上,还是没一个人签。眼看着天色将暗,风吹云起,还是没人签。
“这马上要变天了,大家都抓紧点儿,是签还是不签,这么简单的事情,有那么作难吗?想签就签,想签哪个就签哪个,想不签就不签,我这里已经是非常的宽松了,你们还墨迹个啥?再给一炷香时间,谁再不做出决定,统一按弃权论处。”
弃权,就是既不加入西州,也不签拒绝加入西州的协议,也就是还保持原状,维持原来的藩属关系,相当于未来西州里面的郡国。(未完待续。)
第87节 剑下谁道誓言惊天()
大汉十三州,各个州里都有一些郡国。所谓的郡国,就是分封诸王留下来的产物,比如中山、常山、赵、齐、鲁、沛等,都是郡国。就是某个皇子的封地。不过从汉初演变到现在,经过不断的削藩,其实早就郡国不国了。
若是变成西州里面的类似于郡国那样的,那也一样会是朝不保夕,随时都可能完蛋。不但要去当炮灰打匈奴,随时还很可能被刘璋釜底抽薪,绝了根基。
加入西州有一点好处,就是不用去打匈奴了;解除藩属也有一点好处,即可以不听汉军的号令了;但是,两个协议都不签的话,那就必须得遵从汉军号令,得去打匈奴了。
眼看天色越来越暗,灯光亮起,众人实在也是挺不下去了,再刘璋要求的最后时刻到来前,众人终于纷纷落笔,各自签了协议。
刘璋想把不听话的游牧民族都撵走,都撵到西边去,最好是撵到欧洲去,跟着匈奴人去祸害欧罗巴去吧,别给自己改造西域添麻烦;
庞龙想把潜在的隐患都杀掉,最好的教化就是刀剑之下的教化,最有效的教化,只有从娃娃抓起才有效。
然而结果还是令两人很失望。
很多人还是选了同意加入西州。虽然说大家都不愿意放弃手里的权杖,可是权衡再三,也只能如此了。权势没了,财富还在,至少做个富家翁是没问题的,总好过破家灭族的强些。
只有大宛、乌孙、康居、大月氏,四个选了拒绝。他们本来跟大汉的隶属关系就不强,一向也对大汉阴奉阳违,经常摇摆在汉匈之间。所谓的藩属,也不过仅仅是个名分而已,解除就解除了。你想打我,就来打吧,还真以为我有多怕你,反正让我加入西州绝对是不可能的,让我充当炮灰去打匈奴人,也是万难。
还有一个,车师后部,选择了弃权。
“好了,大家既然都做出了选择,我们就抓紧完成誓约,眼看就要下雨了,抓点儿紧吧。选择同意的,站在铜柱的东面,选择拒绝的,站在南面,选择放弃的,站在西面。”
刘璋说完,带着众人,走上祭台第二层,和众人分东西南北站定。
天空开始出现雨腥气,已经有雨点落下了。
东面是‘人人生而平等,不为他人奴役’,刘璋这是要告诫这些新加入自己治下的,要注意自己的承诺,要真正放下自己的权势地位等;
南面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在警告那些拒绝加入西州的,若我所欲,普天之下皆为王臣王土,好自为之吧;
西面是‘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也是在警告弃权的车师后部,华夷之间,你得做个了断,最终终要有个选择;
刘璋自己站在了北面,北面是‘王在法下’。王在法下,这是刘璋一直想要提的,也是刘璋强力推行法治的基础,只有王在法下了,才能叫法治,否则都是人治。这个王,不是一般的王侯将相那个王,而是君王的王,举国唯一高高在上的王,就是天子,就是皇帝。这是刘璋,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把这种思想,给写了出来,宣示给世人。没有王在法下,也就没有所谓的生而平等。唯有王在法下,才有可能生而平等。
“好了,大家各自站好了,听我念一句,大家重复一句。听明白没?”
“明白!”
刘璋:“好,下面就开始了。维大汉建安二年,秋九月十九日,苍天在上,大地在下,有太阿倒悬,有天地为证!”
众人:“维大汉建安二年,秋九月十九日,苍天在上,大地在下,有太阿倒悬,有天地为证!”
刘璋:“今我与大汉订立新约,入中国者努力中国之,出中国者竭诚为中国之睦邻友邦之,为藩属者尽心为中国之鹰犬爪牙之!”
众人:“今我与大汉订立新约,入中国者努力中国之,出中国者竭诚为中国之睦邻友邦之,为藩属者尽心为中国之鹰犬爪牙之!”
刘璋:“若口不应心,行不随言,或出尔反尔,或口是心非,不见诚于天地,无信誉于世间,必为天地所弃,人神共愤!”
众人:“若口不应心,行不随言,或出尔反尔,或口是心非,不见诚于天地,无信誉于世间,必为天地所弃,人神共愤!”
刘璋:“届时,天罚之,地惩之,天地不罚有太阿诛之,太阿不诛,我刘璋亦必诛之!”
众人:“届时,天罚之,地惩之,天地不罚有太阿诛之,太阿不诛,我刘璋亦必诛之!”
……
一句句誓言,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