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然名号卧龙,又和刘表是亲戚,为什么不出仕,为刘表所用。
第一点:刘表用不了,刘表用的都是荆襄世家门阀,流亡北士,本地豪强,诸葛亮来当官,做什么官好,县吏?
抄抄写写的工作,太累了,而且也没有前途。
第二点:诸葛亮的才能不适用,曲才,没办法干,庞统干过县令,天天喝酒,不务正业,蒋婉也干过县令,罢工睡觉,给诸葛亮干个县令,诸葛亮肯定也是如此,刘表可没有刘备那么通人情好说话,去考查一下,装装样子,然后把你提上高位,即然刘表不会这样干,诸葛亮干脆就不干。
第三点:诸葛亮的志向远大,要做就做名相,做世人嘱目攻无不克的统帅。
搁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毛头小伙子,眼高手低,做官都不是从底层做起,慢慢升职的。
汉朝的时候并不所有读书人都想做官,不想做官有几种因素,其一官场风气不好,其二士大夫讲气节,不愿做低于自己才能的官。
如果生不适时,不得志,很多士人选择隐居读书,谈经论道,做学问。
徐庶是什么时候投刘备的,大概是公元201年…203年之间,诸葛亮是公元207年…208年左右,被刘备三顾而出,辅佐刘备。
徐庶原名徐福,颖川人,寒士,年青的时候杀了恶人,逃到荆州投靠司马徽,隐姓埋名。
司马徽疑川人,天下名士,黄巾之乱的时候,司马徽逃难荆州,后在荆州定居了下来,徐庶,诸葛亮都是他的学生。
司马徽什么来历,主修什么的呢?和司马懿家族有没有瓜葛呢?
历史上没有记载司马徽和司马懿的关系,我的猜测是可能是战国的纵横家司马错的后裔,疑川一系分支,河南一系分支,世家门阀有一个典型的特点,藏书万卷,底蕴厚。
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
道学:老子,道德经,庄子。
奇门遁甲:排兵布阵。
兵法:孙武兵法,三十六计。
经:周易,诗,书,礼,乐,春秋。
世之名士,有水镜先生之称,何为水镜,形容水面如镜一样光洁,比喻这个人学识渊博,遇事沉稳冷静。
唐朝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古人对镜理解是知的意思,善于思考总结,举一反三。
司马徽的名望很高,诸葛亮有名号卧龙,也可能是讲诸葛亮是卧隆先生,隐居隆中的读书人,后人就以卧龙称之。
诸葛亮名声不显,年少无知,以隐龙相称可能有点过喻,也有可能后人误听将卧隆听成了卧龙所致。
徐庶投靠刘备,任命为军师一职,军事参谋。
司马徽有没有拜访刘备,可能是有的,徐庶在刘备身边做军师,做谋士,肯定会提到他的恩师司马徽,司马徽是荆襄名士,刘备不可能不去拜访一番。
刘备去拜访司马徽问道,这天下大势以后的会怎么样?
在刘备看来,刘备希望通过结交名士认识更多的人才,希望奇士辅佐,以史为镜,新野曾出过一个皇帝叫刘秀。
刘备希望得到指点,在名士口中知天下大势。
司马徽告诉他,一般读书人是很人看得清这天下大势的,只有那些俊杰才能看清天下大势的人。
刘备问,哪些人称得上俊杰。
司马徽答,庞统和诸葛亮。
这句话我们一听,非常的普通平常,也很容易理解,但如果你处在那个朝代,那个人物角度来理解,完全就不同了。
司马徽说一般读书人看不清天下大势,那么这些读书人认为天下大势是怎么样的呢?
曹操平定天下,篡汉自立,这就是大多数读书人看法。
司马徽说,这天下大势不是这样的,只有那些俊杰才能看清天下大势。
这句话,又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何为俊杰,英俊的杰出青年,不是名士,也不是那些朝臣,为什么俊杰能看得清天下大势,在我看来,要看清天下大势,首先要知道朝代兴亡交替的过程,有独道的眼光。
曹操会在短时间内平定天下,篡汉自立吗?
曹操不会,曹操需要强大的敌人,而不是兵马一到开门投降的诸侯。
养寇自重,大权独榄才没有危险,外部没有敌人,大权独榄的曹操只有死路一条。
刘备听后愰然大悟,曹操一次次放过他,原来是希望自己成为他的对手。
刘备将青梅煮酒讲给司马徽听,司马徽就能明白曹操的用意,曹操是希望刘备能得到荆州,成为他的对手。
扶持一个汉室英雄人物,楚汉之争,或是后汉到曹魏政权的一种交替过程。
我们常常讲权力交替,是没有办法做到公平的,肯定会发生叛乱和战争的,这个时候曹操代表的曹魏政权同样遇到了这种问题,曹魏政权怎么合法,他不能篡汉,王莽就是前车之鉴,有大智慧的人都知道。
至从曹操将刘备赶出徐州之后,曹操很少攻打刘备,而是打孙权,打马超,打张鲁,却没有攻打过弱小的刘备,没有攻打益州。
司马徽口中俊杰诸葛亮的看法是什么?
三分天下有其一,曹操不灭你,甚至还希望刘备能强大起来,将后汉延续下去,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曹操愿景是两分天下,曹魏,蜀汉(荆汉)二家政权,成全了曹操做忠臣的理想,又能让曹魏政权篡汉合法化。
曹操有曹操的想法,其他人也有其他人的想法,如果只剩下曹魏政权,蜀汉(荆汉)政权,曹操强,刘备弱,最后曹操会成功篡汉,改朝换代,刘备集团肯定不会按照曹操的套路来。刘备集团有自己的想法。
诸葛亮认为两分天下不靠谱,只有三分天下才稳定,刘备弱,再找一个联盟,三分天下,弱弱联盟以抗强,纵横之道。
诸葛亮传(三)()
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对世人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对于刘备来说可以通过一次战争赌博,赢了就可以三分天下,输了去益州。
在遇到诸葛亮前,刘备是希望曹操能扫平天下,篡汉自立,像王莽一样施实新政,成为众矢之地,天下叛乱,自己举起兴复汉室的大旗,聚天下英雄共讨曹操,建立后汉,做皇帝。
刘备年纪大了,曹操也没有篡汉的意思,刘备读史,曹操也读史,刘备希望曹操犯王莽那种错误,篡汉自立,施实新的制度。
曹操希望自己建立一个王朝,从后汉政权过渡到曹魏政权,这种过渡是通过自己的不世战功和天下士大夫,百姓归心曹魏。
那就需要一个对比,一个后汉王朝延续,偏安一隅,曹魏新朝与后汉旧朝的一个对照,这个后汉的延续非刘备不可,刘表,刘璋都是草包,是没有能力延续后汉政权的。
刘表,刘璋的臣子说不定就将自己的主子卖给了曹操,僻如刘璋的别驾张松,刘表的从事韩嵩,都是卖主的东西,刘表,刘璋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也没法陪养那些迂腐无能的汉室宗亲。
曹操要陪养一个天下人都觉得他是个英雄,有仁德忠义的汉室宗亲,让这个人建立蜀汉(荆汉)政权简称后后汉政权,再从蜀汉政权到曹魏政权的过渡。
刘秀建立的是东汉政权,后汉政权,刘备建立的是蜀汉政权,后后汉政权。
历史也正是如此发展的,经过了六十年时间过渡,举着了兴复汉室的大旗,蜀汉年年北伐,搞得蜀地百姓饥浮遍野,蜀地官员哀声遍地。
曹操的百年规划非常的成功,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世家门阀的上位也是历史的必然。
曹操统一了天下,不篡汉就只能等死,没有其他选择,如果两分天下,南北政权,新旧交替,这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是不二选择。
曹操不希望江东政权的存在,曹操迫切的想消灭江东政权,但他希望后汉延续的政权存在,这个政权最好是在益州,偏安一隅。
曹操的理想是扫平天下,干掉孙权,只剩下刘备益州的后汉政权,刘备会年年征战,北伐曹操,导致天府之国变成人间地狱,百姓困苦。
二三十年后,百姓适应了曹魏政权,蜀汉凋零,再出兵收复益州,天下可定也,后汉政权到曹魏政权的过渡就算完成。
诸葛亮想的到,司马徽算得出来。
为什么这么讲,历史上司马徽去见刘备,讲过一句话,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
司马徽和刘备交谈一番,从刘备那里得到了曹操的一些重要信息,才有感而发,曹操是个聪明人,是个雄主,不是王莽,项羽那种蠢货,才会有感而发。
孔明得明主,刘备仁义,有志向,抢一两块根据地一点问题没有,曹魏政权这辆历史的战车,曹操掌控着方向,即使刘备得益州,得荆州又能如何?
司马徽的无力感,感叹之言!
曹操的智慧可能在郭嘉,荀彧,荀攸之上,驾馼权术,生存智慧等等。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
为什么三顾而出,我的结论有三点。
第一点:政治作秀,突出刘备礼贤下士。
第二点:鲜明对比,曹操请一次不出,就会放火烧山,刘备请一次不出,再去,再再去,直到请出为止,曹操不尊重读书人,刘备尊重读书人。
第三点:政治信号,与荆州集团合作的低姿态和决心。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诸葛亮和刘备的一段对话,叫隆中对。
隆中对的原文是这样的。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