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很直接,也不怕人笑话。
孙权的几个儿子呢?依大小排列。
孙登(公元209年),孙虑(公元213年),孙和(公元224年),孙霸(不详),孙奋(不详),孙休(公元235年),孙亮(公元243年)。
这就是孙权一生的内心写照。
赤壁之战后,孙权生了个儿子,孙权初得小子,喜出望外,得鲁肃之略,以后我是有机会登基做皇帝的,这就是我的理想,那就取名孙登吧。
当第二个儿子出生的时候,曹操数十万大军南征,孙权虑焦,彻夜难眠,行错一步,就有可能万劫不复,给第二个儿子取名孙虑,三思而后行的意思。
第三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刘备刚死了一年之后,江东内部常有叛乱发生,孙权这时候是担心两面受敌,给儿子取名孙和,以和为贵的意思。
第四个儿子出生年月不详,没有记载。
我的猜测的公元228…230之间,这个时候,陆逊刚好打败曹魏大将军曹休,孙权又觉得有机会了,入主中原。给儿子取名孙霸,代表着孙权称王称霸的雄心。
第五个儿子出生的时候,时间也是不详,不过这两年孙权在做什么呢?奋斗,一是平定溪蛮叛乱,二是海航辽东,与公孙渊搞外交,远交近功,代表着孙权奋斗决心,孙奋。
第六个儿子出生,孙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孙权亲征合肥又失利了,心理再不折腾了,没希望了,休生养息的意思,孙休。
第七个儿子取名孙亮,一层意思是孙权的对手都快死光了,快要天亮了意思,另一层意思,我眼睛亮的很,你们几个儿子不要抢我皇位,否则对你们不客气。
曹操的就不讲了,曹操的儿子太多了,二三十个,不过我们可以讲讲曹操的四任领军总指挥,曹操,曹仁,曹真,曹爽,一看曹操就是一个好色之徒。
孙权一生只有三次亲征,每次亲征都是大败而归,是什么缘故导致孙权每次亲征都大败而归?
我的结论是孙权根本不懂得打仗,外行指挥内行,瞎指挥。
孙权安抚武将可以,但是打仗不行。
孙权大部分时间都在防守,用人方法却是很成功。
孙权懂得帝王权术,以柔克刚,孙权的性格也是比较温和的,晚年为什么好杀,因为老了怕死,疑神疑鬼。
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用的是周瑜,赤壁之战后用鲁肃,夺取荆州用的是吕蒙,打败刘备,曹休用的是陆逊,接着用诸葛恪。
孙权用人是没有问题的,自己不行,但是只要人用对了,一切都行,这些人一个接着一个被孙权干掉了,用了就扔,该换人的时候毫不手软。
国策发生改变的时候就开始换人,孙权一生谨慎,忍气吞声,甚至是低声下气。
孙权在位的时间最长,正是因为如此,江东才能存在数十年之久,比蜀汉政权还要长个十几年。
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双方互有胜负,相持数月,曹操退兵。
曹操退兵的原因大相持不下,后方不稳。
曹操退兵后,孙权又开始打庐江,收复了庐江郡,江准以南尽归孙权之手。
公元214年,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六个月打败张鲁,迫降了张鲁,夺取了汉中。
这个时候曹操没有继续和刘备作战,而是选择了退兵,其中原因历史上记载是进而无功,粮草用尽,朝中有事。
公元215年,刘备平定益州,尽得益州臣民。
公元215年,孙权派诸葛谨向刘备讨向荆州,刘备没有归还的意思,孙权令吕蒙出兵攻打荆南四郡。
吕蒙奔袭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关羽将兵马调往义阳一线安营扎寨,做好与孙权开战的准备,孙权令鲁肃为大都督,统领三军整军待发与关羽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的诸葛亮劝进刘备以大局为重,刘备同意,并派诸葛亮为使者前往江东,与孙权达成共识,用江夏郡换零陵郡。
公元215秋,孙权再次攻打合肥,被张辽八百精骑踏营,十万大军大败而回,江东闻张辽之名,可惊夜哭郎
至于为什么孙权会被张辽大败?难道证明曹操想以前都是给孙权放水,养寇自重?
在这里有很多疑惑,因为这是一个历史疑案。
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曹操要封王,孙权给曹操送的一份大礼,又或者是江东集团给曹操送的一份大礼,不关孙权什么事。
为什么这么干,只有曹操封王了,孙权也有可能封王,孙权封王后,就会有很多官职,这些职位都是福利,以后对外发展,待遇都会提高。
第二点:曹操攻打孙权是为自己政治服务,打败孙权容易,但是过江东却是困难重重,曹操需要养寇自重。
第三点:孙权惨败,曹操与朝廷的对立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关系会变得恶化,朝廷会认为曹操故意不收拾孙权,劳民伤财,战争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
第四点:曹操到了这个份上,已经不在管别人怎么说,说没有用,他只要照规矩来,朝廷也拿他没有办法。
孙权,江东集团送战功,曹操养寇自重,江东非短时内收复,都有可能成为孙权大败的原因。
有了张辽这个战功,曹操的脸上有光,不是自己亲自领导的,但是更能说明自己的领导能力,陪养战将的能力,如果说三国是三个企业,他们的员工也会相互比较老板。
公元216年四月,曹操封魏王,三万户邑,列诸侯王之上。
公元216年,曹操再次起兵攻打孙权,同时又煽动费栈等山越起事,孙权派贺齐,陆逊平定费栈叛乱。
孙权战败,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与孙权结为姻亲。
曹操为什么接受孙权的投降呢?
我的猜测是达成了某种共识,达成了某种交易。
什么共识?
可能是消灭刘备,消灭关羽。
这里就有点矛盾了,曹操不是要陪养刘备,让刘备成为益州牧,默认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吗?现在怎么又会联和孙权对付刘备呢?
荀彧,荀攸,司马朗全死了。
这又跟这三个人全死了有什么关系呢?
曹操虽然很厉害,但是他并不敢为所欲为,很多的事情,在特定的环境下都不能搞独裁,因为我有董事会,有股东,曹操干过一些独裁的事情,都是惨淡收场,僻如杀边让,陈宫劝他不要杀,结果杀了,陈宫,张邈,吕布连曹操的老窝都端了。
征乌桓的时候,大家都劝他不要去,曹操结果还是去了,差点死在乌桓。
贾诩劝他不要攻打江东,不听,也是大败。
孙权传(五)()
为什么曹操这么纵容刘备。
僻如曹操现在要开个军事会议,(开个董事会议)曹操讲我们现在南征刘表,大家说怎么打。
谋士A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刘表有十万兵马,不好打。
谋士B说,我们为什么要打刘表,刘表是皇亲国戚,打他做什么?
这时候就开始争了起来,刘表不贡朝廷,是不臣,应该打他。
另一方观点:怎么没有贡朝廷,每年不是都有向朝廷进贡吗?
一方观点:进贡有什么用,如果真心的话,就来朝廷入职。
另一方观点:咋们的理想不是兴复汉室吗?汉室还有几个人,刘表做荆州牧,那是合情合理。
一方观点:割据一方的就是诸侯,拥兵自重,就应该消灭掉。
这就样争来争去的,曹操为了平衡两边,只能择中的做法。
刘备不能干掉,还要扶持,安抚自己的内部,刘表是一定要消灭的。
这些人死了之后,忠于朝廷的,没有几个人了,大家的声音都向着曹魏,刘备羽翼渐成,曹操与刘权联和干掉刘备就成了首要任务。
公元217年,曹操跑到长安去了,大概也是怕人谋害他,躲得远远的。
吕蒙白衣渡江,干掉了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孙权杀了关羽就害怕了,把人头送给曹操,孙权的意思大概是曹操你要我杀的,关羽人头,给您送过来了,责任推的一干二净,挑拨曹操与曹魏士大夫集团,武将的矛盾,打曹操的脸。
关羽是谁?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是你曹操放的,曹操当着自己上千战将的面的夸赞关羽的忠义,现在我将关羽人头送给你,你叫我杀的。
孙权非常坏,会玩心机。
三国演义,曹操看到关羽人头,当时吓坏了,接着疯病犯了,没二个月就死了。
孙权就是这么个人,联合刘备打曹操,联合曹操打刘备。
刘备大军压进为关羽报仇,要夺回荆州,孙权没有办法,向曹丕称臣,把吕蒙人头送给刘备,杀关羽的人,我孙权全给你杀了,刘备没兴趣,他只要荆州。
孙权不还,荆州的几个太守,孙权都赏给江东世家门阀了,要是没有的,有本事你自己来取。
孙权当时是非常惊惧的,他并不怕刘备,他怕曹丕,如果曹丕数十万大军南征,东吴就灭了,刘备二十万大军,曹丕四十万大军,两面攻打,孙权是没有办法守住江东的,曹丕不干,你们打,我看热闹。
孙权说曹丕,我向你称臣,称你的附属国,向你进贡。
曹丕说,可以,封你为吴王,替我镇守江东,但是你要上贡。
孙权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给,只要你不打我。
公元221年,曹丕没来打,刘备十几万兵马来攻打孙权,刘备大败,刘备本想曹丕出兵,曹丕不出兵,如果是曹操,曹操可能会出兵,但曹丕不会。
刘备败了之后,孙权又和刘备联盟,刘备说不干,孙权说,你不干你找死吗?
刘备说我死都不干,结果刘备就死了。
刘备死了之后,孙权和诸葛亮达成共识,继续合作,曹丕打你,我出兵攻打他,曹丕打我,你出兵打他,就算不出兵打他,你也不能出兵打我。
就这样,两个弱国才能对抗曹魏,得以生存下去。
三角关系,非常的有趣。
公元222年,曹丕觉得这个孙权是不是忽悠了自己,这刘备败的也太快了,本来还想看他们两个家伙打个你死我活,把江东打烂了,不打烂也扒下江东一层皮下来,这孙权就死心塌地的跟我混。
哪知道刘备也太无能了,连江东几个将领都没收拾掉,更别说打下几个城池。
曹丕三路攻打孙权,孙权说,我不怕你,我跟诸葛亮结盟了,来吧,蜀汉不来打我,你老子打了十几年都没有把我怎么样,你更不行。
结果陆逊大败曹休,孙权这下得意了,刘备,张飞死了,蜀汉是没有人找自己报仇了,蜀汉未来的国策只能北伐了,我算等到这一天了,占了三州之地,就算称皇帝也安枕无忧了。
孙权马上和曹丕断交和诸葛亮结盟。
公元225年,曹丕亲征,也不行,大败而归。
曹丕就搞不懂了,三国大势是个什么鬼,江东世家门阀的利益固化根本啃不定,你动他的利,他能跟你拼命。
公元225年…公元229年,五年时间内,江东并不是稳定,时有发生叛乱,曹丕也委任大将攻打过二次,皆是无攻而返。
孙权王朝准确的来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