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能有一番作为,即使将来也没有一番作为,但是我孙乾跟着刘备活得很开心,他很尊重我。
刘表又问陶谦将徐州让给刘表后,陶谦的两个儿子最后又怎么样了?
陶谦让徐州给刘备是天下共知的事情,陶谦的两个儿子陶商和陶应,肯定是不愿意干的,但又怕死,曹操要杀他全家,陶谦得找一个能保护他家族的人来保护他们。
其他人不可靠,为什么偏偏选中刘备,而不是一些忠诚的老部下,有几个原因。
第一点:刘备名声在外,有仁有义。
第二点:陶谦是经常一年的观察的,这个人不好利,但比较重名,也就是好名声,那难道不怕刘备不是伪君子吗?
曹操七军杀来的时候,刘备是连老婆都跑掉的家伙,难道能保护得了陶谦一家吗?
在曹操军临城下,当曹操杀父之仇无法化解的时候,当曹操必须拿下徐州城这块肥肉的时候,陶谦有选择吗?
是没有选择的,即使他把徐州城让给曹操,曹操还是要杀他的,杀他全家的。
当时能对抗曹操的人不多,只有袁术跟袁绍,刘表兵锋不强,刘表这个人自己一亩三分地都经营不好,根本没能力出兵,也不会出兵救陶谦。
刘表就有点像韩馥,虚于其表,夸夸其谈,座谈客尔。
年轻的时候还有点胆子,家大业大了,享受惯了,就没有胆子了,就这么一个人,陶谦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刘备做他的家族的保全人,那刘表有选择吗?
刘表有选择,有三种选择。
第一点:联诸候共抗曹操,也就是名义上的朝廷。
第二点:投降。
第三点:自己单独抗曹。
第二百一十七章 荆州形势,刘表的困境()
曹操消灭了北方的袁绍,剩下的诸候不多了,益州的刘璋,江东的孙权,辽东的公孙康,战略上有一条叫远交近功。
刘表不适用,刘表只有与江东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曹操使用远交近功就比较合适。
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和孙权的目标都是首选夺取荆州,刘表自己守住这块肥沃的土地是很难的。
为什么说刘表守不住,也有几点。
第一点:刘表的内部派系矛盾重重,刘表不会用人。
荆南几郡向来不怎么臣服刘表,五溪蛮子经常发生叛乱,江东对荆州又虎视耽耽。
第二点:刘表有理想,没蓝图,荀彧给曹操的政治蓝图是奉天子以征不臣,礼贤下士,广聚天下英雄,共图大事,鲁肃给孙权的战略方针是联刘表,抗曹操,三分天下,以待时机,江东民心十年初定,进可称帝,退可划江而治,称王称霸。
鲁肃的这条战略方针是孙权灭了黄祖之后提出的,孙权和黄祖有杀父之仇,孙氏集团的理想是图荆州,距扬州,入交州。
孙氏军阀能座稳江东之地,其一是孙坚的名望和人脉,孙策的武功(功绩),孙氏军阀打败了中央任命的诸候,又有地方门阀争来附,军阀,门阀控制了地方政权,中央的行政指令又如同虚无。
其二孙权作为守二代,首先要进行自我定位,要么变成割据一方的诸侯,要么向曹操俯首称臣。
要变成称霸一方诸候就要不断向外发展,要画一个大饼给紧紧跟随在孙氏军阀大旗下的文臣,武将,那这个大饼是要兑现的,只有不断的获得地盘,人口,财富才能保证孙氏政权的稳固和团结。
作为最高军事长官的周瑜,鲁肃,吕蒙身上的压力就变得空前巨大了,三个大都督都是很年轻就病逝了,这可能是长期的忧郁所致。
鲁肃的战略方针还包括了三分天下后,三分天下后,交州可以取,益州可以打,徐州,豫州都可以图。
那这个战略现实吗?可行性高吗?
非常的现实,但是要有个前提,朝廷内乱,刘表能守得住荆州。
对于赤壁之战后的刘备来说,曹操不能死的,曹**了,自己的对于江东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假如赤壁之战,曹**了,曹操内部就陷入了夺位之争,很多士家门阀就有覆灭的危险,北方政权稳定下来,至少需要个好几年,并且没有能力对外发起战争,那么鲁肃的三分天下,取益州的战略思想就能成立了。
那就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情了,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理想很丰满,现实就很骨感。
益州也并非那么容易打得下来,有时候一个城池攻打几年,都打不下来,刘备入益州是李严和法正这两个奇谋之士(间称奇士)把他迎进成都的,劝刘璋投降的。
鲁肃的三分天下,进而称帝,退而割据江东战略打个折就实现了,孙权割据江东守成称帝,鲁肃的政治战略还是实现了,不过是打折的实现了。
是江东没有人才吗?是周瑜,鲁肃,陆逊的才智不及荀彧,郭嘉,庞统,诸葛亮吗?
我认为天才的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是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影响整个局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大家把自己的地盘经营的都很稳定,就算孙武在世,你攻打一个城池,也是很难打得下来的。
因为大家都不蠢,都在等待对手犯错误,假如你把自己想的很聪明,把别人想的很蠢,那你就输了,那你就是一个蠢货。
三国为什么能相持数十年,为什么谁发动战争,谁就输,就是这个原因,你打我,我守好地盘,然后等你犯错误,你一犯错误,我就一棒子闷死你。
所谓百密必有一疏就是这个道理,别人内部没有发生矛盾,即使发生一些小矛盾,但是领导者还是能掌控全局,那么挑起战争的一方,战败是必然的。
关羽失败走麦城,刘备兵败夷陵,孙权大败于合肥,这些都成了必然,诸葛亮就看出了关键所在,那诸葛亮为什么也固执的年年北伐?
诸葛亮只北伐两次,失了街亭后就一直处于守势,六出祁山,只以守代攻,寻找机会。
诸葛亮的隆中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下有变,这个天下有变就是曹魏政权发生严重的内部矛盾就可以发动战争了。
刘备没听进去,关羽没听进去,他们为什么听不进去呢?
我认为关羽认为守了荆州十几年了,兵强马壮,又值刘备时运正济,益州,汉中经营的有声有色,自己不做的什么好像没有什么人生价值感了,没有存在感了,刘备带着一群小伙伴在那建功立业,自己在荆州一守就是十几年,寸步未进,寸功未立,觉得找不到北了。
这个不爽分为很多种,有虚无感,有惶恐感,有好胜心作悴,有自我能力证实的成就感驱动。
那刘备为什么要打孙权呢?
我们假设你是刘备,你为什么要打?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错判了形势,刘备带个几十万大军,去攻打孙权,与其是攻打孙权,不如说是给孙氏军阀造成巨大的政治压力,迫使他交出荆州,求和。
孙权是怕,但是架鸭子上架,不硬也得硬,鲁肃死了,国策变了,亲蜀变成了敌蜀,刘备大军南下,大都督吕蒙迫于政治压力服毒自杀了,孙权也向曹丕称臣了。
江东的诸葛谨在这个时候是不能站出来说话,避嫌,那江东只有剩下豪门陆家站出来挑起了这个担子。
陆逊的想法很简单,跟曹丕称臣,让出宛城,表明立场,扼守重要的军事城池,以守代功。
这条战略方针得到了孙权的批准,也得到了江东士人集团的肯定,陆逊被推上大都督的位置上执行这条战略方针。
现在赤壁大战都没有开始打,就跑到夷陵大战去了,这个思路有点大,在我思路里先有败,才有胜,也有果,才能更好的看到起因,任何的因果都会有一根线穿插进来,从后面看前面就会非常的有趣,这叫逆线思维。
我们再往前推,诸葛亮认为刘表守不住荆州,鲁肃认为刘表应该守得住荆州,那历史是刘表在发征讨刘表那一年的剿文的时候就死了。
第二年曹操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以蔡夫人,蔡帽,蒯越为首的荆州集团直接投降了。
有一点,诸葛亮真神,觉得刘表守不住荆州。
那诸葛亮比大他十几岁鲁肃聪明吗?
答案是没法比,那是鲁肃错判的形势吗?
我们先看看诸葛亮身份,黄承彦是他岳父,蔡帽是表姐夫,刘表也是他表姐夫,蒯越是表姐夫,反正关系是有的,不过这个表是很难扯的清的,有嫡的,有裙带的。
诸葛亮对自己的这些亲戚比鲁肃了解的透彻,蔡帽和蒯越都是曹操的同事,一起跟何进打过过工,关系不错。
刘表又不能拿蔡帽和蒯越怎么着,蔡帽是他大舅子,蒯越是本土豪门旺族,也是刘表的好友,刘表很多地方都依靠他们。刘表想投降,又不能投降,想守,又守不住,这个最矛盾,心里非常痛苦,所以在曹操发征讨刘表缴文的时候,刘表就一病而亡。
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我们知道曹操先打谁就会先以献帝的名义发一篇征讨缴文,谁帮手就被视为叛贼,历史上比较知名的一段,三国演义的历史片断,袁绍攻打曹操的时候,袁绍就委以陈琳发了一篇缴诏,当时曹操正在官渡和袁绍僵持,曹操当时有头风病,当收到袁绍的这篇缴诏文的时候,曹操的头风病一下子就好了,古时候打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搞政治较量,比打下一城一地,效果更加有效。
政治正确永远是第一位,曹操的大旗是奉献帝,征讨不臣,诸葛亮的大旗是匡复汉室,讨曹贼,孙权是没有大旗,一会称曹氏为贼,一会又向曹操称臣,模棱两可,江东孙氏政汉稳因,跟孙权这种迎风倒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在那个乱世,小军阀变成大军阀,大军阀控制地方政权。
刘表并不是军阀,也不是地方豪强,他是依靠中央的任命,地方豪强,地方军阀的帮助座稳了这荆州牧的位置。
这种权力结构基础不稳,跟孙权的政权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孙权是江东本土军阀势力,历经孙坚创业,孙策开拓,孙权守成而立,孙策留下来的中坚将领大概有十几个。
它是以武将构造的军阀势力,刘表的则没有这种优势。
我们再看刘备的统治结构,首先就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人集团,其次就是刘备的武将系统,张飞,关羽,赵云,黄忠,魏延等等。
其中魏延,黄忠在后面的战役中用的非常多,而张飞,关羽都变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员,没有参加什么战役,赵云成了贴身保镖。
荆州系的文臣,武将马上就获得了重用的机会,战场立功的机会,有人说是刘备用权术,怕功高盖主,武将功高了,无官可封,便冷落关羽,不重用赵云,用张飞做家奴。
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存在偏见的,刘备用人首先用他的政治资源,基层官员非常重要,张飞,关羽,赵云这些人是没有这些人脉的,而作为黄忠,魏延,李严,诸葛亮他们的人脉非常广,中国社会是人一个圈子文化,用哪些人是非常有学问的。
刘表有三只军队,一支是黄祖江夏军,一支是刘馨的荆南军,另一支则是有由蔡帽掌的杂军,三支军队,合起来大概也有二十万兵马左右,黄祖在江夏防备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