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283章

大明1617-第1283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四十年来,屡次犯边,超过十万人记录以上的,除了少数是套部土默特人之外,九成都是察哈尔人和其裹挟的诸部所为。

    林丹汗现在不针对大明,只是因为双方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蒙古人认为女真人是更大的威胁而已。

    方从哲下野回乡,最担心的当然是东事,另外就是心悬北虏,国朝二百年之敌,趁此大明虚弱之机,也不是没有可能闹出更大的动静出来。

    就是怎么也想象不出来,和记这个商团团练,当年方从哲在位时根本不曾进入眼帘的大同地方的小势力,怎么就悄然崛起,除了消灭土默特部,臣服漠北三汗部,收容了喀喇沁和内喀尔喀五部,还有巴尔虎蒙古人等部,最后还消灭了最为强大察哈尔部,连林丹汗也没有跑掉,直接被俘,宣告了整个蒙古势力的灭亡。

    这样的消息,对方从哲的冲击不可能不大……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为官,历经张居正和张四维申时行等诸多名臣,从翰林为国子监祭酒,再辞官回乡,到叶向高去职后万历执意召为首辅,然后长达七年独相,经历神宗晚年的怠政,六部堂官缺额一半的窘状,这些都是方从哲的亲身经历,然后光宗突然驾崩,天启在一片混乱中即位,接着就是辽东一次接一次的惨败,对方从哲来说,也真是有心无力,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对一个政治家来说,别人可以猜测他的状态,甚至还继续拥戴,只有方从哲自己知道,他既不了解现在的朝局,也对北方的整体大局毫不知情,甚至对和记的崛起来说,在他关注之前也是全然无知,身为最顶层的政治家,这种状态根本不愿谋求复起,甚至连表面上的关注也不愿意叫人知晓了。

    “这位是黄太冲。”朱国桢指着自己身后一个长身玉立的青年,笑着道:“方老前辈可知道他是何家子弟?”

    “忠臣义士之子啊。”方从哲叹息一声,给了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被前任首辅相国这么夸赞,黄太冲还是一脸倔强模样,眼神里也是只有咄咄逼人的锐利气息,似乎对这个评价并不满意,也似乎是对方从哲的老迈和力不从心感觉不满。

    黄宗羲,字太冲,年方十五,是已故东林大佬黄尊素的儿子。

    眼下对黄宗羲的评价对方从哲来说只是顺口而已,空洞无益的安慰,东林势败之时,追着迫害东林党人的可就是曾经依附方从哲的齐党和浙党中人,这叫黄宗羲如何能够完全的释然……

    “晚生拜见方老先生。”黄宗羲一揖到底,礼数周全而傲气明显。

    “听说你打算拜入刘启东的门下?”方从哲的年龄哪会计较一个孺子对自己的态度,况且对方的冷傲也并非由来无因。

    倒是有些奇怪,朱国桢把东林党人的后人带来做什么。方从哲与东林党内的温和派大佬关系不错,叶向高等人对他还十分欣赏,但总归并非同党,黄尊素生前与方从哲也毫无交谊可言。

    “父仇尚未报。”黄宗羲道:“启东先生有意教授,不过晚生还是想过两年再说。”

    “哦。”方从哲点了点头,说道:“随我一起回去再说。”

    朱国桢道:“还是上马车吧,这样快些。”

    方从哲无可不可,他又不是不愿坐马车,只是用走路来打发闲暇的时光,方府也有一辆四**车,用于府里的女眷走亲戚和出门时用,只要坐过了新式的大车,那些妇人们就再也不愿坐旧式的两轮车。方从哲本人倒是一次也没有坐过,此时到了朱国桢的大车之前,看看如镜面一般光滑反光的车身,还有用黄铜制成的车门把手,方从哲不觉点头道:“这车确实制作的精良,嗯,也很奢华。”

    “要紧的是功用。”朱国桢年龄比方从哲还长一岁,不过身体反比方从哲要硬朗的多,腰背挺直,声若洪钟。他懂得方从哲的意思,当下不客气的道:“我这车一趟可坐八人还很宽敞,也不颠簸,速度也快。我南人虽以乘船为主,但水程行走可慢的多。现在我出门访友坐这车,要节省一多半时间。族中子弟出门游学,二百里内路程也坐车,并不辛苦。虽这车花了六百两银,还是值得的。”

    方从哲道:“我听说杭州有人买了十几辆这车,专门载人客用?”

    “和记在北方早就这么做了。”朱国桢道:“州县之间以大车相连,用来做客用,用的是更大的车,一辆可以坐二三十人,每人收的费用都不高,还能杜绝被沿途税卡敲诈……地方税卡林立,盘剥的都是中小商人和旅途过路之人,这些我们都是知道的。”

    方从哲坐在车座上微微一笑,说道:“从青州到济南,德王和鲁王加上地方上的官吏都设有税卡,那么短的路,七道卡子,这是我年轻时候亲历过的事情。还好当时我是秀才身份出门游历,这才免了不少麻烦。”

    “我们江南也有税卡。”朱国桢道:“就是没有亲藩,要好的多。”

    江南的富裕不光是鱼米之乡带来的收益,而是蓬勃发展的商业,商业的发展也来自于外部环境,首先是鱼米之乡,在农业收入上先天性的比北方大多数地方要强的多。其次就是几百年下来的传统,读书的人多,中举中进士的多,很多家族从南宋时就开始是官宦世家,到了大明仍然是层出不穷。一代读书成功,其子弟都有良好的教育,几十人中再出一个官员,又能保持住家族的繁荣,结果就是代代相传,江南很多读书世家就是这样形成,从高祖父起就当官,子孙也代代有人当官的家族,实在相当的普通,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

    江南的府州县城,牌坊几乎随处可见,每条街巷都几乎可能是有阁老坊,相国巷之类的称呼。因为文教之盛,地方富裕,商业也相当发达,那是因为商人几乎都可以攀附到某个大家族,或是直接出身于某个大家族,被官绅家族保护之后,商人才会获得更长足的发展空间。不象在北方,张四维那样的晋商世家毕竟是少数,在发展起来的道路上,真的是斑斑血泪。

    由于文教昌盛,官绅生员势力极大,这些人连万历皇帝派下来的税监和矿监都敢直接打死,惶论那些普通的官员,到江南任职的官员,不要说鱼肉乡里,就算是正常为官,也得小心那些官绅生员找自己的麻烦,几百个生员一呼百应闯进官衙的事情,在晚明的江南实在是太常见不过了。

    再加上朝廷考虑到江南是核心区域,又有南京在,所以二百多年不曾在江南分封过亲藩,这也是江南始终繁荣和保持住元气的原因之一。

    要是和河南一样,苏州常州松江杭州湖州各有亲王和大量的郡王宗室,怕是江南也不要想如现在这般繁荣昌盛了。。

    a

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商报() 
    马车辚辚而行,湖州府城并不很大,几乎转瞬即至。

    方从哲下车时,看到府邸门前已经停了七八辆马车,当下回首对朱国桢笑道:“你看,现在大家都不愿坐轿子了。”

    “张文澜不是说过么,士大夫以人役为牛马,还妄谈什么仁义。”朱国桢也是一笑,说道:“我辈读书几十年,为官几十年,总不能叫一个黄口小儿给嘲笑。这话一传出来,我便再不坐轿子了。”

    方从哲道:“那么轿夫们可都没有饭吃了。”

    “方前辈你也迂了。”朱国桢不客气的道:“同样也是张文澜的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抬轿子能去赶车去,能做别的营生,马车多了,市面更发达了,工商业用的人就多了,省下来的几个轿夫还怕找不到活计做?”

    方从哲微微一笑,朱国桢以为自己落后于时代,岂不知方从哲是在有意的试探于他。

    朱国桢这样七十多岁的人,常看邸抄的同时,对和记发行的“商报”也十分关注,和记商报已经在南京和杭州多地发售,其实也算是半卖半送。

    方从哲现在每天也看,除了工商业的消息为主外,对外贸易的信息,台湾和荷兰那边的信息,还有北方的商业特色,和记的日常经常,包括保险费一类的和记费用收取的细节也是都有。当然也有很多花边新闻,包括京师官场的动向,甚至官员家里流传出来的一些市井传言,八卦消息,连方从哲有时候也觉得相当有趣。

    还有一些话本和,戏曲的连载,相当多出色的作品都是和记买下了版权,别的书行不能刊印,只能由商报来连载登录,所以也是吸引很多人持续买下报纸的原因。

    很多优秀的话本作者,由于赚不到钱只能放弃爱好,明末时出现了长篇的萌芽,比如三言二拍一类的作品已经相当优秀,最优秀的肯定是金瓶梅,可谓中国古典长篇的巅峰作品之一。

    由于写作需要长时间耗费精力,没有金钱支持的肯定坚持不下来,比如三言二拍的作者凌蒙初,就是有名的士大夫和官员,很多优秀的作者却没有条件继续写下去,商报创办之后,和记购买了不少版权,也算是养活了不少作者,很多作品应该原本不会出现,或者不会流传于后世,也算是和记花了不多的钱,为华夏的文化事业做了相当精采的贡献。

    对这些事方从哲肯定不会在意,士大夫在乎的是学术成就,立功立德立言,野史不在这些事的范围之内,就算普天之下一部也没有,方从哲也不会觉得文教之事有什么不妥当的。

    方从哲看商报,主要看的就是记录的张瀚的言行举措,包括和记的一些动向。

    最近这两个月来,和记侧重点在于记录张瀚在新平堡的居住情形,张瀚于堡内燕居,每天到白洋河垂钓,近来接见的人并不多,算是真正的韬光养晦的情形。

    商报的记录十分巧妙,似乎就是张瀚迫不得已退位隐居,这会引发什么样的情绪,还有怎样的心理上的反弹,方从哲也是相当清楚。

    此外就是一些物流交通的信息,和记在卫辉和归德两地又开辟了新的物流线路,应该是搞定了当地的官绅和宗室。

    另外就是前几个月宣布重收海事险保费之事,不仅在南京和苏松常一带引发轰动,更令杭州和湖州的商人为之激动不已。

    湖州这边已经有相当多的商人在考虑合资买船或造船之事,江南曾经也是造船的最大的基地,郑和出海的那庞大的舰队和宝船都是在长江沿岸建造出来。由于郑和出海劳民伤财,从仁宣之后大明朝廷就不复造船出海,更有刘大夏将昔日的造船资料一火焚烧,简直是莫名其妙之至。

    到隆万开海之后,江南的生丝和丝绸,还有大量的瓷器,茶叶都在开海禁之后大量出口,除了泉州港口外,江宁这边也开始贸易兴旺,不少商人开始集资或独资造船,虽在规模上还不能和闽粤两省相比,毕竟江宁苏州一带也成了海贸兴旺之所,大船也不在少数了。

    和记开始卖海事险之后,出海开始成了稳赚不赔的好买卖,或者是最多小赔,不至于一场不慎就满盘皆输。一艘船连船资带货款最少十几万两,就算是巨富也沉不起一艘船,很多大士绅商家都是合股凑资买船造船,再凑钱办货。

    一艘海船出去,再带一船货回来,一进一出就是半船的银子可赚,一趟平安回来就能回本,第二趟开始就是暴利。

    投资两万银子,半年回本,下半年就能赚回两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