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第1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同左卫号是正经的纵帆船,船身狭长而桅杆众多,从远处观行驶时犹如海上的一道剪影,纵帆破浪之时,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不仅是老迈的福船不能比,就是其余的西式风帆大船也完全不能与纵帆船相比。
这应该还是几十年上百年后才大量使用的帆船,也是因为和记的出现才提早出现在海上,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也开始仿制,不过他们已经落后很多,待他们能成规模使用纵帆船时,和记应该已经把整个南洋海面控制在手中了。
“就是甘蔗榨糖。”何斌对韩通这个老资格的副司官也相当的客气,对方跟着张瀚时自己等人还在海上当群盗,根本没有出身可言,就算现在台湾那边发展的不错,彼此之间反而也是要加倍的客气。
台湾孤悬海外,虽然军司不停的派人过去还是有些不妥,有鉴于此,常威和张续文等人商议决定,主动提出要将台湾这边的文武将吏对北方进行定期的交流,由重臣显吏带队定期往北方,或是半年,或是一年两年,任满之后再回台湾。
这样的交流好处是相当明显的,军司方面对台湾那边的官吏将士会更熟悉,不再会有隐隐的排斥感,而台湾这边北上的人员,也会对和记总部更有向心力,更愿意把整个和记当成一家人,而不是台湾和北方的割裂。
如果时间久了人员没有交流,心里隐隐的反感和抗拒是不可避免会发生,尽管现在还没有发现什么苗头,这些事也是及早进行的好,总比到发现时再处置要好的多。
韩通叫人打开一袋麻包,伸手挖出糖来,看了一看,说道:“颗粒有些粗,颜色红黑,这是红糖?”
“没错。”何斌点头道:“你再看看边上那袋。”
韩通再打开一袋去看,见袋中全是细密的白糖,不觉笑道:“这糖才好。”
“好是好,榨起来工序很多。”何斌道:“我们榨红黑糖的办法是跟日本人学的。说来也怪,日本人榨糖的技术不错,但本身并不产糖。后来有人说,是日本人从宋时就在中国买入原料,粗榨之法,就是因为其得来不易,所以技术上反而精益求精。”
“倭人可怜。”韩通不负责任的道:“他们那里真是贫瘠之地啊,不过银子到底是多,叫我们赚的盆满钵满。”
一旁的众人都笑起来,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叫人愉快的话题。
何斌也笑了笑,说道:“去年我们出产的糖有七千担,打败荷兰人后我们把他们的甘蔗田都抢到手了,然后大规模扩大规模,在福建和日本请了不少种植方面的高手,还有榨糖的师傅,从二月后种甘蔗,九月收割,这是头一批制成的,是节前的糖。到年后,才是真正大规模榨糖的开始。”
韩通道:“这样说,明年更多?”
“明年预计可达一万担以上,具体多少,现在还真算不出来。得看甘蔗储量,人手调派,还有天气,还有用的机器足不足……”
“一万担还是不够啊。”韩勇是贸易司的人,对这些事相当清楚,他皱眉道:“咱们和记还想打开北方的白糖市场,光是北方,一年十万担也不嫌多。南方所需要的就更多了。南人嗜甜嘛,还要继续卖给倭国,还要打开南洋和印度那边的市场,俄罗斯人也要……”
何斌摆手笑道:“一口吃不成胖子,现在我也巴不得一年出一万万担,要得有那么多甘蔗田和人手才行啊。”
台湾行军司是公家出资兴建煮糖器具,养役使牛马,方可形成大规模官营事业,而人力来源就用邻近驻军,第四团的战兵并不参与,而驻岛的辎兵已经过万,除了驻扎辎兵用来守备屯堡,警惕土著之外,其余辎兵轮班进驻糖场,工作一个月一轮值。
何斌深知榨糖之苦。
粗糖还好,白砂糖则相当的费工费事,需要大量的壮年劳力配合相当的器械才可以榨出白糖出来。
每当榨糖时,那些辎兵也均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体能训练,然而每当在作坊中做工的时候,均是汗下如雨,疲惫不堪。
这也是辎兵轮值最多一个月的原因所在,榨糖期相当漫长,除非是将辎兵直接转为糖工,否则没有哪个辎兵愿意一直在糖坊里一直做下去。
而就算器械和糖工均是充足,也是要受制于甘蔗的产量。
台湾的制糖法要比天工开物记录的办法更先进一些,工艺也是相当的复杂,多次压榨和多次提取,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怪不得台湾那边需我们提供大量牛马。”韩通等人肃容而揖,韩通道:“不是当面这么交谈,我等也不能明白此物确实来之不易。”
“按正常来说,”何斌道:“十几头牛加十几个糖工,一天能出几千斤粗糖,白糖极少。现在我们为了抢占市场,必须将产量提上来。明年要出三百万斤糖,而且要在两到三个月压榨出来,三年之后可能过千万斤,我们需要的牛和人当然极多。”
“价格来说,我们已经极具优势。”韩通道:“老实说,有时候根本不是钱的事。百姓买不起,就算殷实小康人家也不是常买糖。毕竟太过昂贵不说,市面上还经常断货。北人要糖,主要还是制成点心,南人用糖,听说还用来烧菜。要我说,不要管对外贸易的事,就是把咱大明南北的糖业给弄下来,其利也是非同小可了。”
糖要是畅开供给,按大明的人口和平均的消耗量,一年卖个几十万担几千万斤跟玩儿似的。郑氏主持台湾时一年都有几千万斤的产量,光是日本的消耗量就是一年几百万斤的进口。要不说日本国小却并不穷,最少在德川幕府的早期是相当的财大气粗。石见银山等银矿支持了日本大名近二百年舒服的日子,民间因为不再战乱也比较好过,糖一类的奢侈品也不光是贵族和富人阶层才买,不然的话一年几百万斤的购入量,那些富人得天天把糖当饭吃也消耗不光。
如果按韩通的说法,把大明南北的糖类供给抢个七七八八,台湾一年几千万斤也未必够卖的,何况还有日本和诸多的贸易国,还有俄罗斯人对白糖也很有兴趣,老毛子多的是蜂蜜,可不代表他们对白糖没有兴趣。
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馈()
“知道了,知道了。【妥了,他们替我们开辟甘蔗田和种甘蔗,我想产量就会有大步的提升。”
台湾那边在此前是以贸易中转和战略基地为主的定位,大量的工场制造的是火铳和大炮,当然重中之重中战舰。
张瀚对台湾的投入向来不惜工本,也是他战略眼光超过普通人的地方。
在台湾开拓之初,局面相当的困难,不是和记在北方的基业源源不断的提供大量的银两和人手过去,又将铁器等贸易之利悉数交给台湾支配,焉能在几年之内使台湾达到如今的这种兴旺局面?
要知道从颜思齐等人在台湾笨港建立十寨,到郑芝龙其后放弃回归厦门经营郑氏水师,然后是荷兰人在台湾几十年的经营,最终郑成功占据台湾时已经是清顺治年间,距离颜思齐开创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
在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不管是颜思齐还是郑氏,或是荷兰人,对汉商和汉民都是吸引和扶植的态度。
主要是岛夷势大,当时的台南只有近海的少量平原地方为汉人所居之所,结寨抵抗土著。荷兰人在大员修城前后也是不停的派人招募福建沿海的汉民,当然更重视的是汉商。
荷兰人在台湾杀伤甚多,但对汉人则以拉拢怀柔为主。
一直这么过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到郑成功入台时,先后又有十多万人进入台湾,这才有了郑氏在台湾设置府县的基础。
其后清康熙年间攻台,在台北台南分设府县,台湾的发展仍然落后于福建,不过也终究是定下来此地归中国所有。
而和记经营台湾还不到五年时间,现在已经有十多万人口,多个城堡和大量的屯堡村寨,当然还有连片的仓储区和工场区,造船的工场比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小型船场更是大过多少倍。
这才有这样的底气和实力提前与荷兰人在海上争雄,并且将其击败!
在解决了荷兰这个心腹大患之后,台湾除了转口贸易和收取海上的平安状之外,也是开始大力从闽浙一带进口生丝茶叶等货物,加大贸易规模。同时根据台湾的特点,开始大量的开辟茶山和种植甘蔗,要想完成一年几千万斤糖的产量,可想而知种甘蔗又需要多大的面积和多少人力消耗。
而日本人和荷兰人,包括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都需要大量的茶叶,台湾的气候和土地也十分适合种植茶树,成片的茶山可能在几年或十几年后就会出现在台南的大小山坡上,到时候又是获得暴利。
两个高层聊天,其余的人也没有闲着,皮岛上过来的和天津来的各司人员和军方的人彼此都在闲聊,人们或是撑伞,或是站在雨中,气氛倒是安闲适意。
时间过去这么久,天已经入冬,京师一带听说已经下了头场雪,草原上估计都下过好几次雪了。
对何斌这些南方人来说,北方的冬天是最为难熬的,何斌在俄罗斯人的地界把手冻伤了,在南方还好,到了北方这气候手就痒痒起来,但他不露声色,只是将手往袖中缩了缩,又是继续询问韩通北方的情形。
有工人不停的搬运货物,将船上的先搬下来,点清品类数量之后入库储存,然后分批发向各地。
韩通指着卸下来的糖包道:“这些糖一部份送到张家口,一部份入京师,一部份往西边去。还有少量留在保定和大名府各处,应该是到开封为止了。南边的糖因为向有出产,并不是太缺,我们暂且不过去和地头蛇争……”
“草原的情形如何?听说烧酒卖的不错,开始大量铺开出售,估计明年的军司收入会大为增加?”何斌没功夫理会这些,这一次是用大同左卫号这艘纵帆船运货来,就算这船长五十五米,吃水六百六十吨位,除去运送的别的货物,运来的黑糖和白糖数目也相对有限,主要还是先打开市场,叫天下人知道和记自己开始产糖……就象是番薯酒一样,现在除了供给库伦对俄罗斯人贸易之外,和记的烈酒也开始在自己的商行里出售,此前也陆续投放一些,数量不足就先慢慢投放,主要还是造出风向。
与和记所有的出产一样,和记的烧酒也是质量相当上乘,当时的烧酒都是小作坊所出,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味道可能比和记的要好,但多数都相当劣制。和记的长处和优势就是在于精细化的管理,可以使所有的出品维持在一个标准线上,买一回和买十回都是差不多的感觉,在草原上大量种植番薯,原材料足够之后,制酒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从天启六年夏季开始,和记在京师等各条线上大规模投放烧酒,夏天喝烧酒的人还算少,到现在这个时候,烧酒已经开始大范围大规模的售卖,售量在急剧增加,预计到明年夏天之前最少售出过百万坛,以一坛两钱银子的纯利来算也是二十万两以上的利润可言。
另外还有烟草也准备对内销售,规模也不会小。
张瀚不愿大规模向国内倾销烟草,毕意是害人的东西,可是他身边所有男子都几乎抽烟,北方很多妇人都吸烟,甚至大姑娘身上别个烟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