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游龙-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这样想的,你的治水方略,不光是要暂时解决目前大水的威胁,而且最好是能标本兼治,如果能一劳永逸的治理好盘江水患,那就更理想了。”
林锦听李翊这么一说,神色间微微有些犹豫,他低头沉思了一下后,脸上又显出信心满满的样子,他满有把握的道:“大帅,这次我巡视了盘江上下几百里的地方,对河道的情况和走势有了大体的了解,应该说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经过实地考察后,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师法古人,因地制宜的采取应对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当初古时候大禹治水时,采取的就是‘疏浚河道、旁引支流’的办法,才最终制服了奔腾不羁的洪水,让黄河两岸的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们的盘江的治理就要简单的多。”
“这几天我通过对盘江水道的查探考量,和请教盘江流域内有经验的百姓,也琢磨出一些治理盘江水患的初步想法。归纳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引洪入库。’”
林锦停顿了一下,见李翊面露喜色的频频点头,才接着道:“据当地百姓的讲说,和我自己私下里的观察,盘江的下游地势近些年来有不断抬高的趋势。”
“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年洪水冲刷两岸堤坝的泥沙,不断淤积抬高了河床所致。另一方面,也有下游地势本就过高,又严重缺乏行洪通道,致使洪水无处得到宣泄,更加重了洪水对两岸的侵袭。”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果有多么严重。只要找对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对付它的有效办法。”
“我所说的十二字方针,最重要的就是疏的问题。既然要疏通河道,就不能不考虑下游的行洪能力。”
“目前在下游区域,由于只有两条出水支流,再加上不少地方都是山峡夹峙、高岭众多,上游来的江水只能流向地势低洼的平原地区。一旦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汛,洪水就会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肆虐,给当地百姓带来灭顶之灾。”
“我经过踏勘之后,终于在五彩山和牛头山之间找到了一个天然的库区。这个天然的峡谷长度大概有四十里长,宽也有二十多里的样子,深度也足有数十丈之深,如果能辟为一座大型泄水山湖的话,肯定能大大减少盘江下游的压力。”
“我们只要从盘江中游到库区之间,开凿一条大约二十七里长的河道,将盘江水引至那里,蓄成一座水库,再从水库下游的出水口处建一座大坝,不但能起到调节盘江水位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在这里蓄水成库,在旱季时解决百姓们饮水和浇灌田地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第231章 因噎废食()
听到这里,林易插言问道:“你的设想虽然的确不错,但是据我估计,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完成的话,工程量肯定不小,所需费用恐怕不是我们官府能承担的起的啊!”
李翊闻言迟疑了一下,对林锦道:“费用吗?我看肯定少不了,不过,只要我们精打细算,安排得当,我们云南应该是能承受的起的。只要是利国利民,遗惠子孙后代的好事,就算是多花点钱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林锦眉头微微皱了皱,不无担心的道:“不瞒大帅,这项工程规模应该说相当的巨大,河道要清淤,堤坝要加固,水库要拓展,再加上开凿多条支流以及水坝的建设,我只是粗略的算了算,大概也需要一百万缗钱以上,少了这个数恐怕是完不了工的。”
“看起来单靠我们云南一地是没有这个财力的,这也是我最担心的地方啊!”
“什么?一百万?还以上?”李翊吃惊的张大了嘴,半天没有合拢过来。
‘我靠!’,要花费这么多钱,实在是有点超出自己的预料了。
是啊!云南好年景的时候,一年的财赋收入也不过二十万缗,即使再加上汤丹铜矿,以现在的冶炼能力开足马力的生产,每年也就只能再增加二三十万缗左右,这点钱怎么能满足治水工程的需要呢!
李翊长叹了一口气,求助的目光望向了足智多谋的林易。
旁边的林易听了林锦这番话,早已经大摇其头了,这时见李翊用目光询问,连忙站起来两手一摊,无奈的道:“唉!锦弟呀,你张嘴就是一百万,这么多钱让我到哪里弄去。要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就算我们设想的再好,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是白搭啊!”
“你老哥我就是管着钱粮这一摊子,不是我哭穷,这整天价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常用度都不敷使用,哪还有闲钱去往你那里扔啊!”
“我这里满打满算也就六十几万缗,这次水灾加上平定王川的叛乱,军费开支不是笔小数目,还要救灾、犒赏、抚恤,这一通应付下来,能剩下二十万缗就不错了。”
“唉!锦弟的主意虽然是不错,但我这里也实在是不宽裕啊!”
林易的这番哭穷,实际上李翊也有同感。本来云南这里的财政情况早就捉襟见肘了,以前从孙德成手里积攒下来的家底,和各地赞助的钱粮,本来也有一百七十多万缗了。再加上朝廷赏赐的二十万缗钱,猛一看,云南好像也不怎么缺钱。
但实际上,资助五万多川南灾民建造房屋、开垦荒地,减免整个云南的税赋,建造官办学堂,提供教学设施和延请教师的费用,这林林总总的花了也足有近百万缗了。
何况朝廷对于云南平叛的赏赐,大都原数进贡上去,打点各路尊神去了,哪有什么剩余啊!光靠云南自己的努力,这一百万缗是猴年马月也攒不出来了。
想到这里,李翊不禁眉头紧蹙,目光也逐渐黯淡了下来。
林锦见李翊显得有些为难,知道这项浩大的惠民工程恐怕要胎死腹中了,虽然心有不甘,但云南现在的状况,他也多少有些了解,该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事不可为时,也无法强求了。他低下了头,默默的在那出神思索着,一句话也不说了。三个人各想各事,议事厅里顿时间变得鸦雀无声了。
好大一会的沉默之后,还是林锦打破了僵滞的气氛。他若有所思的道:“大帅,您也不用着急上火,依我看,咱们这项宏大工程,虽然所费甚巨,但是好处在那摆着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这么草草的否决了啊。”
“说起来,这项工程其实也不是很浩大,如果我们规划细致一点,引水入库的河道选择的近便一些,开挖工程量就会少很多,再把费用控制一点,各方面再筹措一点的话,也不是什么难事,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恒心和毅力了。”
“再者说,这也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建成的,分摊到几个年头里去,费用多是多了点,但还不至于把云南财政榨干。”
“嘿嘿!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将部分费用分摊到云南每个百姓的身上,每个人都承担一点,毕竟这也是为民造福的事情,我想百姓们不会有太大的意见吧!”
闻听此言,李翊断然的摇了摇头,唏嘘道:“优化河道和建造水库工程的主意我是十分赞成的,但是若是因此给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那就万万不可取了。”
“云南百废待兴,已经经不起太大的折腾了。咱们的本意就是为民造福,怎能把负担再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呢?别的我没什么意见,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把这件好事办好。”
“至于分摊费用的问题,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我们本来是要给百姓们做好事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若是因此再给他们增加了负担,岂不是大违我们的本意吗!”
“不过,这项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是拿定主意要进行的,而且要尽快开工。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想方设法的克服。”
“至于资金上吗?我们云南商行最近一段时间发展的不错,这几个月还有一些可观的收益,估计一次性能拿出三四十万,这些钱就用作工程的启动资金,其他的就由林主簿再想想办法,发动众人集思广益的出主意,筹措资金,我就不信这点钱能难倒我们。”
“林主簿,这项水利工程是必须尽快进行的,不管你采取什么办法,都要务必保证工程资金及时到位,一天也不能耽误。但是决不能再采取集资摊派的方法了。”
“以前钱大人就说过,集资摊派的风气万万不可助涨,否则的话,各级地方官府,就有可能以此为籍口,巧立名目的向百姓强行索取,这不但大大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而且上行下效,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到那时候,社会风气之恶劣,就不是我们能轻易扳转的了。所以此风一定不能助长,一定要切记!切记啊!”
第232章 美好蓝图()
林易信服的点了点头,沉声道:“大帅放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决不能拿这种事去骚扰百姓。大帅和锦弟所说的水利工程,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是举双手赞成。对于资金方面,我自己也有了些主意。”
“云南商行这一阵子发展的不错,各项产业都走上了正轨,资金面上还是比较宽裕的。我们云南印书局印制的书籍,不但印刷质量好,印制速度快,而且价格比其他地方便宜一半还多,因此上非常畅销。”
“仅云南本地的购书量就非常大,每月都能销售数万本之多。而且还远销到大义宁国和我们大汉的其他地方,加起来每月也有劲十万本的销量。因此使得我们不得不增加了数套活字印版,又招收了数十名匠人,日夜不停的印制也满足不了需要。”
“粗算下来,光出售书籍每月也有近万缗的利润。而且这还只是个开始,等到各地商人闻风而至的时候,我们恐怕就更忙不过来了。”
“还有我们的中药作坊,它也是个来钱的门路。大帅首创的中药丸剂制作方法,使得治疗疾病简单了许多。而且大帅和轩辕先生提供的那些药方,效用非常明显,再加上便于随身携带随时服用,特别受到行脚客商和外出人员的欢迎。”
“销量上也是非常喜人,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已经获得了四万多缗的利润。照此下去,用不了一年时间,我们云南就不用再担心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了。”
“其他的像是靳水生的铁匠铺,王定官、王纯父子的宁州瓷窑,收益都非常可观,很多人本着宁州窑的牌子和王氏父子高超的手艺,订购的货单都已经排到了明年春天,收益绝对错不了。”
“另外那九百亩官田虽然现在还没有什么产出,但是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只要没有什么大的灾害,大量上市的麦面,就会大大平抑外来麦面的价格,老百姓购买的起,销量就会大量增加,也就会带来足够的利润。云南以后的形势就会越来越好,我们为老百姓花起钱来,底气就足的多了。呵呵!”
听了林易描绘的这个美好的蓝图,李翊只是微微一笑,心说,这才到哪里啊!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罢了。
等到云南各方面局势彻底稳定了,有了足够的时间的时候,自己就要尽快把玻璃鼓捣出来,这玩意其实很容易大量生产,而且在这个时代就是标准的稀罕物,所以它的利润也最丰厚。
以后再把什么香水啊,肥皂啊!洗发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