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阴雄 >

第347章

明末阴雄-第347章

小说: 明末阴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是剿灭莱州府境内的响马贼,响马贼数量庞大,而且分散的较为隐蔽,光剿灭他们,都用掉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而后去招远迎战范景文,击败范景文后又到莱州城外,炮击莱州城逼迫范景文谈判,等事情基本稳定下来,东南的倭寇和海盗又必须去解决。

    他有屁颠屁颠的回登州,乘船到威海卫,数日的激战下来,总算是把倭寇和海盗清缴干净了,随后几天又是战后重建,以及倭寇首级和俘虏的巡游,办好之后又去威海卫,查看威海卫军港的建设工作,战船的修复工作,以及水泥窑的扩建工作。

    然后又得知宋统殷的存在,急匆匆的赶到即墨,招揽他,至于登州府的那些多余的土地,他也没有想起来。

    孔有德打算先看看宋统殷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宋前辈,对于这个情况,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宋统殷捋了捋胡须,说道“这些土地的数量这么大,肯定不能就这么闲置,所以必须要有人耕种,不然就太过浪费了!”

    “老夫想到了两个解决的办法,其一便是从山东其他各府,或者是大明其他的地方,吸引百姓前来定居,然后将这些土地分发下去,但问题是,现在流民大多集中在山西陕西,还有就是河南,想要招募到上百万的人口,恐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倒是可以做,不过没有个一两年的时间,恐怕是是没办法完成的!

    至于第二个办法,那就是将这个一人三亩的标准线提高,但现在提高标准的话,恐怕又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做!”

    孔有德也叹了叹气“是啊,当初没有思虑周全,一人三亩,根本就分不完,但现在标准已经定下,若是现在更改,怕是没那么快完成啊!”

    突然,孔有德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兴奋地说道“宋前辈,咱们何不建立大农场呢?”

    “大农场?”宋统殷有些疑惑道。

    “是啊,就像盐场船厂那样的,招募百姓为我们种地,然后支付工钱,而且可以集中起来,比如建立上万亩或者更大的农场,招募一部分百姓专职种地,收获的粮食直接入库!这样一来,岂不是更好?”

    这个想法提出来后,宋统殷也是眼前一亮,这个办法看起来非常可行啊,而且也有现成的模板,那就是皇庄。

    现在京城的那位,就有不少皇庄,至少也有个三五百万亩,这些都是皇帝内库的进项来源之一,不过管理模式有些落后,基本上还是租种给佃户,然后收租。

    算起来和普通大户租给佃户土地差不多,只不过田地的主人是皇帝罢了,而且不用交税,但租子一般都很高,五成起步。

    不过孔有德并不觉得皇庄的管理办法好,他的想法,是类似后世国营农场的管理办法。

    也就是说,这些农庄都算天策军的资产,但可以招募一些雇工,前来耕种,这些雇工只是来干活的,产出的粮食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他们只负责耕种土地拿工钱就好了。

    宋统殷点点头道“恩,这个办法很好,集中起来耕种,直接把粮食入库,这么多土地,恐怕收获不少粮食!”

    于是,两人又紧接着讨论了相关的实施细则,最后拟定出一个纲要,然后打算找一些百姓进行问询,进行最后的完善,然后就可以付诸实施了。

    三天之后,经过对一些农户的问询,找出其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存在的漏洞,整个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关于大农场的建设计划,也开始实施了。

    基本办法,就是和盐场,船厂,矿山差不多,招募百姓来劳作,然后发工钱,只不过这大农场里面的工作,就是种地而已。

    按照初步的计划,先就在平度州附近建立四个试点农场,每个农场五万亩,招募一千雇农进行劳作,平均下来也就是一人五十亩的样子。

    虽然看起来很多的样子,但是集中劳作的效率,远远比自耕自田要简单地说,至少不会存在一些地界的纠纷,水源的纠纷,可以专心致志的干活,减少无意义的劳动,并不算很多。

    除了一千雇农之外,每个还安排十个监工,负责检验监督他们的劳作情况,还有两个管事负责日常的管理,同时从天策军中抽调两人,担任农场的正副场长,负责整个农场的统筹工作。

    这些雇农的一日三餐都由农场负责,不需要他们单独开伙,工钱方面并不是很多,一个月也就三百文,差不多就是半两银子的样子,但孔有德还专门添加了一个年终奖,以起到激励作用。

    年底的时候,根据农场的产量多少,决定年终奖的奖励档次。

第529章 刘老爷之死() 
以稻谷为例,这个年头的亩产量在两百十五斤到三百斤之间,如果一个农场五万亩田地,能打到亩产二百五十斤的标准,一共能够收获一千二百五十万斤粮食,则每个雇农都能获得二两银子的奖励。

    在此基础上,每增加二百万斤,则增加一两银子的奖励,依次类推,就看各个农场的管理情况了。至于监工和场长的报酬,另有一套算法。

    当然,这个数额并不是固定的,会根据一些可客观因素进行调整,比如各个农场所处的地理环境,所种植农作物的种类,还有一年中总的天气状况,这点尤为重要。

    现在大明正在经历小冰河期,气候可谓是相当的不稳定,像西北的流寇,主要就是天气末年到崇祯二年连续三年的大旱,使得农作物的产量锐减,甚至部分区域颗粒无收。

    即使是这样,他们需要缴纳的赋税却一点也没有减少,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选择揭竿而起,反抗朝廷。

    山东的情况稍微好一些,虽然年降雨量也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还是要好过西北的,虽然也有少量流民的存在,但也没有发展到几十万的流民大军,不然的话山东早就一片大乱了。

    也就是说,一个农民进入农场劳作,一年下来最少能够有六两银子的收入,如果整个农场的雇农都很勤奋,而且收成都很好,那么他们能够获得的奖励就会更多。

    能够省去一日三餐,而且家里自己那三亩田地也不受到任何影响,一年下来还能有好几两银子的收入,对于这些农户来说,绝对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

    而且,孔有德还特意给了一张大饼,那就是足够出色的话,是有机会当上农场的管事,甚至场长的,基本上就算是当官了。

    总而言之,只要他们勤奋干活,场长,管事,监工善于管理,农场的收成上去了,对他们每一个人,还有天策军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事情。

    当然,也可能会存在一些偷奸耍滑,应付差事的情况存在,但这些就不是宋统殷和孔有德需要关心的了,那是各级场长,管事的事情,孔有德只看最终结果。

    如果到时候真的搞得很糟糕,比如连一千万斤的底线产量都没有达到,那么他们这些管理者必然会受到惩罚。

    而且第一批的场长和管事,基本上都是天策军系统的人,如果任务没能完成,对于他们的惩罚标准就是军法,相信他们也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开玩笑。

    定下来之后,宋统殷就将招募雇农的公文,张贴到平度城的四门,还有附近方圆二十里内的小镇子,安排了一些政事堂的学员,还有些为了赚点赏钱的说书先生,在现场为他们解读。

    暂时只是试运行,等到效果好了,也能发现其中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再行推广。

    对于雇农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没有不良嗜好,没有大病,勤劳能干,不偷奸耍滑,年龄在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性即可,其他的要求基本上没收。

    公文一张贴下去,就引来了大量的人围观,城门是进出城的必经之路,人流量大,既然发布新的公文,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都驻足围观起来。

    李老汉今年快五十了,今天是进城来买锄头的,看到城门口热闹的人群,也停下来围观起来。

    他们家一共七口人,除了他们老两口,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媳一个孙子,原本家里只有两亩地,基本都是他们老两口耕种。

    大儿子跟村里的赵老爷家租种了三亩地,地租高得吓人,居然是五成,也就是说自己只能拿到收成的一半,而且这只是名义上的,因为这个五成可不是根据实际产量,而是赵老爷他们家定的产量,基本上就是往年的最高产量,实际上到他们手里只有四成左右,其余的都跪了赵老爷。

    剩余两个儿子跟着镇子的木匠师傅当学徒,没有工钱但管饭,这样下来,虽说一家人不至于饿肚子,但日子也是过的紧巴巴的,吃穿用度还得精打细算。

    没想到,这样的日子还有到头的一天,他们也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原先听说的叛军,哦不,应该叫天策军,简直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但是一个月前开始,居然给他们分土地了,分的土地数量很多,按照家里的人数,一人三亩的分配。

    而且不管男女老少都有份,连他两岁的孙子都有。

    一番分发下来,他们家的土地也就从两亩,直接攀升到二十一亩,至于赵老爷家的三亩地,直接就不租了。就当是免费替她们干了半年的活,孔将军分给他们的地只要两成的租子,谁还去种那六成租子的地啊。

    而且这新分配给他们的土地,里面还有赵老爷的几亩,据说都是没有地契的黑田,不过不包括当初大儿子租种的那三亩,听说赵老爷直接被分出去四百多亩地。

    这不,现在家里有田地了,三个儿子都回来伺候庄稼了,农具就不够用了,自然要进城买一些,为此他特地赶了个大早。

    至于赵老爷的报复,他们也不担心,就算给赵老爷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这么做。

    就在前天早上,隔壁村的二狗子来他们村通知,说是给他们分土地的官老爷说的,要在他们村举办一个什么公审大会,据说是要杀他们村的刘老爷,想看热闹的就赶紧去,去的晚了就没得看了。

    他平时就爱凑热闹,现在有这么大的事情,自然要去看看,而且隔壁村离着他们村只有四里多,不用多久就能走到,于是拉上几个想去看的邻居,一起去瞅瞅了。

    去了之后才发现,那个什么公审大会就在村口举办,就像是过年过节举办庙会一样,还专门搭起了台子,台子下面人山人海,差不多有近千人,看样子其他的村寨都来了不少人,而且还不断地有人前来围观。

    二狗子当时没说清楚,李老汉也不知道到时怎么回事,就找本村的村民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他们村的刘老爷有两百多亩黑田没有地契,就被天策军收走,然后都分给村里的农户,但摄于天策军的武力强大,不敢反抗。

    等到土改工作组和护卫的天策军离开之后,刘老爷就开始发威了,他是害怕天策军,但他可不怕这些村民,就指使蓄养的十来个狗腿子,想把这些土地强抢回来。

    摄于平时刘老爷的威势,大部分分到他家土地的村民,敢怒不敢言,只得怪怪的把土地交出去,但有几户人家穷日子过怕了,不想再回到以前那种忍饥挨饿的生活,于是拼死保护自家的土地,跟刘老爷的狗腿子发生了打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