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掌武唐 >

第539章

执掌武唐-第539章

小说: 执掌武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也!”太平公主不改初衷,开口言道,“本宫须得一艘舰船出海寻找陆侍郎,你速速前去准备。”

    没想到太平公主形同软禁也没有忘记这件事,李敬业顿感意外,是笑非笑的拒绝道:“殿下,现在扬州所有军队都是枕戈待旦将欲北上匡复社稷,水师也不例外,岂会有多余闲船出海寻找陆驸马的消息?”

    太平公主大怒,从贵妃榻上霍然站起,怒声言道:“本宫驸马乃朝廷天官侍郎、先帝爱婿,既然你是举着匡复大旗,何能对陆侍郎的生死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然若你不答应我的要求,本宫立即绝食自尽。”

    李敬业瞳孔猛然一缩,终是有些生气了,恼怒言道:“公主殿下这是在逼我?”

    “对,本宫就是在逼你!”太平公主傲然的看了李敬业一眼,冷声讽刺道,“自喻为大唐忠臣的堂堂匡复上将李敬业,难道现在居然连本宫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愿意答应?何谈忠君爱国?何谈匡复社稷?”

    李敬业权衡了一阵,分明利害之后,绷着脸点头道:“好,微臣就听从公主之令,派遣一艘舰船出海寻找陆驸马消息。”

    听到她终于同意了下来,太平公主大喜过望,俏脸上却是不动神色的言道:“扬州水师毕竟不熟悉驸马被海寇掠去的具体情况,这样,本宫派遣一位家臣与舰船同去,不知你意下如何?”

    这般细致末尾的小事,李敬业根本不放在心上,同意点头道:“可以,就依照殿下的意思。”说完,这才一脸不耐烦的走了。

    李敬业离开之后,太平公主立即叫来了陆长青,细细叮嘱道:“陆郎君,待到你找到七郎之后,让他不要急着前来扬州拯救本宫,一定要保护好俊彦的安全,另外以本宫估算,朝廷与匡复军之间必定会有一场大战,说不定母后会任命七郎为将,战阵杀戮无情,还请七郎他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太平公主这番话颇有些交代后事的决然之意,陆长青忍不住热泪盈眶了。

    毕竟一个弱女子深陷于叛乱之军当中,肯定随时都会有着性命之危,能不能平安离开只能是未知之数。

    想到这里,陆长青大感敬佩,重重点头道:“殿下放心,我一定会不负重托,找到七郎。”

    太平公主微微颔首,念起了现在依旧生死未卜的陆瑾,止不住热泪盈眶了。

    ※※※

    李敬业在扬州叛乱之事,恰如一道突如其来的飓风,陡然就卷过了神都大街小巷,整个朝野为之震动。

    饶是武后的镇定从容稳如山岳,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弄的是心神俱乱,特别是一个个熟悉的叛乱者名字,更是令她大感忧心,连忙下旨召集群臣议事,商讨应对扬州叛乱之事。

    卯时初刻,太初宫正殿乾元殿内群臣集聚,冠带如云,除了一干宰相以及常参官外,京城七品以上的所有职官均是到了,更有不少闲居多年,不问政事的宗室元老亲自到来,可见这场朝会的重要性。

    朝班东厢首排,秉笔宰相裴炎正在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暗暗叫好不止。

    那日薛仲璋前来告之他将要巡狩江南道的消息,并言及月余之后江南将会出现强有力的援军。

    对与此话,裴炎原本是保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不能相信年纪轻轻的薛仲璋有何良谋可言!

    然而令裴炎万般没有料到的是,薛仲璋他居然是与英国公李敬业联系在了一起,两人合作共谋神乎其技的窃取扬州的兵权,并成立了匡复军摆出北上围攻神都勤王姿态,无异于大震人心。

    这也使得饱经政治风浪的裴炎非常清晰的意识到,迫使武后交出权力的绝佳时期终于到来了。

    正在裴炎大感振奋难耐当儿,武后在上官婉儿的陪同下脚步沉重而又舒缓的进入了乾元殿内。

    也不知是否是裴炎错觉,他总觉得武后历来坚定从容的脚步声今日听起来竟是有些凌乱杂沓,可见此时此刻这位摄政太后的心情也非常忧心,这对于见惯了武后强硬姿态的裴炎等人来讲,无异于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只要武后自己阵脚一乱,那宰相们就夺权有望了。

    “微臣参见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到接受了群臣的拱手拜揭之后,武后罕见的从龙床上站了起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诸位爱卿平身,今日之议题不消朕说相信大家都应该明白,如今祸起东南逆贼猖狂,如何应对,还望诸位爱卿建言献策,想出一个妥当的办法来。”

    话音落点半响,却是没有一位大臣出言答话,大殿内陷入了一片略显怪异的沉寂当中。

    武后不满的皱了皱眉头,正欲开口,突见把守宫门的羽林中郎将大步赳赳而入,上殿拱手禀告道:“启禀太后,扬州叛军散发檄文于全国各地,就连神都之内也送来了一封檄文,末将特地前来呈送给太后过目。”

    武后一愣,旋即冷笑道:“讨伐檄文?呵呵,有意思,不知檄文何名啊?”

    宫门校尉犹豫了半响,瞧见殿上太后以及殿内群臣都是目光炯炯的望着自己静待答案,只得硬着头皮结结巴巴出言道:“启禀太后,檄文……名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武后目光一凛,沉声发问:“檄文何在?速速取来一观。”

    “便在末将身上。”宫门校尉又是言得一句,已是从怀中掏出了一卷黄帛书来。

    武后对着立在旁边的上官婉儿眼神示意,上官婉儿微微颔首,脚步轻缓的步下台阶,待到接过宫门校尉手中的那卷檄文,这才转身如同蝴蝶一般轻盈的走了回来。

    武后看也不看上官婉儿手中的那卷檄文一眼,径直冷声吩咐道:“婉儿,将檄文念给诸位爱卿听听。”

    闻言,上官婉儿却是有些犹豫。

    因为她知道檄文一般都会在文中辱骂被讨伐之人,若是当殿念出,只怕会有难听刺耳的字句出现。

    (本章完)

第977章 讨武檄文(下)() 
似乎看出了上官婉儿的心思,武后毫不畏惧,嗓音低沉而又坚定,吩咐道:“但念无妨!朕倒要看看那李敬业有什么好说的”

    “喏!”

    上官婉儿再无犹豫,手持那卷檄文走至了台阶边缘肃然站定,明媚动人的双目一扫殿内神情各异的臣子们,这才“哗啦”一声展开了檄文,凝神定气,便要当殿诵读。

    但是待她看清楚檄文上面第一行大字,陡然间头皮阵阵发麻,持着檄文的双手不自禁的颤抖了起来,脸色也是急转惨白,仿佛是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事务一般。。

    殿下群臣暗地里愕然,都不知道那檄文上究竟是何等言语,居然令这位武后最为信赖亲近的女官露出了这样惶恐不安的神色。

    端坐在龙床上的武后见到上官婉儿半响也没有动静,疑惑询问道:“婉儿,愣在那里作甚?还不快快如实念诵。”

    上官婉儿恍然回过神来,转身对着武后欠身作礼,惶恐不安的言道:“太后,婢……婢子实在不敢念……”

    此话方落,群臣更是大觉奇怪,不少臣子已是抬首朝着台阶上偷偷望来。

    不难看出上官婉儿俏脸上所显的惊慌不安,武后心儿顿时为之一沉,明白那篇檄文必定是写满了辱骂她的话。

    然她可是堂堂正正的摄政太后,统御四海,驾驭八方,权势汲几乎等同于大唐皇帝,岂会让臣子看到她的惊慌不安以及软弱害怕?

    故此,武后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故作无事的言道:“不管檄文里是何内容,你如实读来便是,难道朕还会听不得区区一纸檄文么?!念!”

    最后所说的那个“念”,已是语带铿锵,如同快刀断玉般果决凌厉。

    上官婉儿不敢忤逆武后的意思,深深吸了一口粗气稳定心神,这才颤抖着嗓音嗫嚅念诵道:“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上官婉儿不忍卒读,又深怕激怒太后,嗓音竟是越来越小声了。

    虽则如此,短短几句言语还是带给了大臣们极其强烈的震撼。

    檄文内容可谓是极尽谩骂,通篇恶语相向,从武后入宫说起,一直骂到了她临朝称制的时候,将一个狐媚祸主,***后宫,残害忠良的奸后形象跃然于纸上,体现于言语之中。

    可谓狠毒至极!

    不少大臣已是抬起视线偷偷朝着龙床上的武后望去,想看看武后听了这番话是何等表情。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武后却是忍不住拊掌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声中更是充满了不屑以及鄙视。

    见状,大臣们又惊又奇,暗忖:莫非在如此犀利谩骂之前,太后已经气疯了不成?

    过得少顷笑声落点,武后这才望着一干惊疑不定的大臣笑容满面的言道:“诸位臣工,这片檄文只是编造了一些虚有的人身攻击,却无法抨击朕这些年来的为政举措,看来朕这个摄政太后也算履职尽责啊!就连这些乱臣贼子也是无话可说!婉儿,刚才嗓音蚊蚋么?继续念下去,再给朕大声一点,让所有人都能够听见!”

    上官婉儿额头冒出了涔涔细汗,后背也是冷汗流个不停,轻轻应得一声继续念道:“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将这一卷檄文读完,大殿中唯闻针落,如同空山峡谷一般安静无比,只听见一片紧张的粗长喘息声。

    上官婉儿只觉浑身上下都失去了力道,若非这是在肃穆威严的朝堂之上,说不定她立即就会软倒在地上。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武后檀口轻张,喃喃低语而又反反复复的念叨着这一句话,想及过世的先帝以及眼下的孤儿寡母,俏脸上闪过了一丝不可察觉的落寞以及黯然。

    正待群臣们惶恐不安,一片寂静的时候,武后忽地眉头一皱,高声询问道:“婉儿,快看看这片檄文乃是何人所作?”

    上官婉儿闻言颔首,美目视线瞄了瞄檄文上所署的名字,如实回答道:“启禀太后,檄文乃是原临海县县丞、现叛军记室骆宾王所作!”

    “是那个七岁咏鹅的骆宾王么?”武后想了想,立即记了起来,拍着御案不胜惋惜的感叹道:“这片檄文文藻华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实乃千年难得一见的绝世妙文,相信朕也能凭借此文遗臭万年。只可惜骆宾王如此人才,朝廷却没有委以重任,而弃之乡野,实乃朕之失察,宰相之过错也!”说完之后,摇头叹息不止。

    大臣们显然没想到太后听了檄文之后,此时此刻既没有切齿痛骂,也没有巧言狡辩,居然叹息起人才流失起来,不由面面相觑顿感意外,不少人更是暗地里佩服太后宰相肚子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