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掌武唐 >

第197章

执掌武唐-第197章

小说: 执掌武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公主却不能告知陆瑾心头那份情丝,惨然一笑回答道:“太平自小到大,都是天皇天后的金枝玉叶掌上明珠,除了婉儿,几乎都没有什么知心之友,那日在曲江池无意与七郎你初识,为怕你摄于我的身份,太平就只能违心欺骗。”

    陆瑾颇能理解地点了点头,沉吟半响,还是觉得这一切太过荒谬,苦笑言道:”可是,你也不能一直在我面前装作宫娥啊,而且这次还这般孤身陪伴我前来长安,若是被天皇天后知道,岂不惹来天大的麻烦?“

    ”太平都不怕,你怕什么。“太平公主俏皮地笑了笑,颇有些苦中作乐的滋味,”况且此事就你我,还有婉儿三人知晓,父皇母后岂会得知?“

    说罢,她正又容言道:”七郎,你我相交数月,你觉得太平是你的朋友吗?“

    面对这个问题,陆瑾立即生出了不好回答的感觉。

    以前他担任棋博士的时候,整天与那些千娇百媚的宫娥在一起,大家身份地位相差无几,自然能够平心结交,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令月竟然就这般变作了高贵显赫的太平公主,如此身份,身为臣子岂能与公主成为朋友?

    然而,洛阳到长安数百里的漫漫之路,风吹雪飘关山阻隔,眼前这位公主殿下都陪自己一路行来,没有道苦说累,没有半句怨言,如此厚重的情谊,如何不令陆瑾暗生感动。

    心念及此,陆瑾微微颔首,正色言道:”是,李令月乃在下之友,无关乎她的真实身份。“

    太平公主闻言大喜,玉面上露出了动人至极的微笑,重重颔首道:”有七郎此话,也不枉费太平之心,以前我们如何相处的,现在也如何相处,万不能因为太平的身份而加之改变,没人的时候,你必须继续叫我四娘或者令月,知道了么?“

    陆瑾点头笑道:”好,但如四娘所愿。“

    太平公主轻轻一笑,望向陆瑾的目光满是温柔之色。

    以前她最担心陆瑾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后会疏远她,然而没想到今夜被那些刺客一番搅扰,却还是不幸暴露身份,好在陆瑾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倒是令她大感欣慰。

    正在思忖间,一阵冷风猛然刮过,带动地上的雪花纷纷扬起,使得衣衫单薄的太平公主不自禁地环抱胳膊微微颤抖。

    陆瑾时才急匆匆出门,也只随意披上了一件袍服,此刻见状,他立即解下衣物披在了太平公主的肩头,言道:”四娘若是不嫌弃,先穿上在下的衣物为妥。“

    瞧见他脱去衣物后只剩下了单薄的亵衣,太平公主心头暗生感动,言道:”你穿这么少,难道就不冷么?“

    陆瑾毫不在意地笑道:”在下乃是习武之人,区区风寒自然能够抵抗,公主不必担心。“

    太平公主轻轻地”嗯“了一声,伸出洁白如玉的纤手裹紧了肩头的袍服,眉宇间的妩媚之色却是愈来愈浓厚了。

    ※※※

    尚书左仆射刘仁轨是在第二天清晨接到骊山温泉宫遭到刺客袭击的消息。

    高宗武侯前去洛阳这段时间,刘仁轨一直检校长安留守之职,对于太平公主凤驾抵达温泉宫他自然知晓。

    及至听闻如此消息,饶是刘仁轨的镇定,当即也忍不住大是震惊,急忙点齐三千骑兵,向着位于长安东面的骊山飞驰而去。

    未及午时,刘仁轨已是率军来到了骊山之下,吩咐领军校尉就地驻扎之后,他带上百余卫士,不顾八十高龄徒步飞快登山。

    到得温泉宫,刘仁轨也不顾得歇息,径直前去觐见太平公主,并详细询问了解行刺事件的整个经过。

    当听见是翰林院棋待诏陆瑾,奋不顾身的救下太平公主的时候,刘仁轨心内止不住暗呼侥幸,拱手言道:”殿下,刺客人数众多图谋不轨,在其背后一定还有更大的阴谋,微臣已经令人将此事飞报圣人天后,还请殿下你安心此地休养,微臣将亲自率军护驾保护殿下安全。“

    ”刘相辛苦了。“

    太平公主轻轻颔首,虽然两人之间隔着一道屏风遮挡视线,然而她还是很敏锐地听出了刘仁轨的嗓音说不出的疲惫,毕竟刘仁轨已是将近八十之人了,飞马赶来又徒步登山,身子自然吃不消。

    略微一顿,太平公主言道:”对了,不知刘相此行可有带来御医?“

    刘仁轨拱手言道:”因担心公主受伤,臣自然令御医同路。“

    太平公主轻轻地吁了一口气,说道:”昨夜陆学士忠心护驾,将本宫带到山上烽火台躲避,然后来他却不幸感染了风寒,还请刘相令御医前去诊治。“

    刘仁轨正色点头道:”陆学士忠诚护主,耿耿忠心微臣大是敬佩,微臣这就令太医前去探视。“

    (本章完)

第357章 战火重启() 
昨日陆瑾将衣物脱给太平公主穿着,就这般在烽火台呼啸而过的冷风中几近一夜,及至清晨,身子便微感不适。

    虽则如此,身强力壮的他依旧能够继续坚持,一夜无眠困倦难耐,躺在榻上便呼呼睡去。

    谁料刚休息了一个时辰,陆瑾便在睡梦中被伺候内侍唤醒,当听见内侍禀告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带着御医到访,他立即困倦全消,慌忙起身着衣。

    待到陆瑾到得正厅之时,便看见一个身着将军服饰的老者正矗立堂前,一身棕皮镶鳞软甲,一领绣金黑丝斗篷,九寸矛头帅盔夹在腋下,两鬓斑白如霜似雪,粗大的法令纹托着沟壑纵横粗糙黝黑的脸膛,正是尚书左仆射刘仁轨。

    陆瑾以前身在长安的时候,多多少少也见过刘仁轨数次,心知此人出将入相甚是了得,急忙快步而上深深一躬道:“下官翰林院棋待诏陆瑾,见过刘相。”

    刘仁轨哈哈一笑,上前一步亲自扶起了陆瑾,言道:“陆学士,本相可认得你,真是少年英雄啊。”

    说罢,刘仁轨轻轻一拍陆瑾的肩头,言道:“前些日子裴公前来长安之时与本相闲聊,曾提起陆学士之名,裴公以相人闻名于当世,他对你的评价十分的高,其初本相还有些不信,然而今番若非陆学士你冒险救驾,说不定太平公主殿下就危矣,陆学士耿耿忠心,本相必定会如实禀告圣人知晓。”

    一番话有礼有节充满了止不住的赞扬,可见刘仁轨心内的喜悦,倘若太平公主真的在骊山被刺客掠走,身为长安留守的刘仁轨肯定脱不了关系,因此对于昨夜冒险救驾的陆瑾,他自然是暗自感激。

    陆瑾拱手作礼道:”救驾乃臣子本份,刘相此话实在折杀在下了,陆瑾听之惭愧。“

    刘仁轨爽朗笑道:“本相与裴公乃是好友知己,陆学士就等同于在下子侄,少年郎谦虚本是好事,然太过低调却有些不妥了。”

    陆瑾心头微凛,心知刘仁轨是在暗地告诫自己,点头笑道:“刘相金玉良言,在下必定会铭记于心。”

    刘仁轨满不在意地挥了挥手,言道:“时才本相前去觐见公主殿下,听闻昨夜陆学士感染风寒,公主殿下对此甚为关心,特令本相带领御医前来替陆学士诊治,,你快快坐了。”

    陆瑾依言落座,一直站立在旁边默默无言的老太医倾步而上,放下药箱搭在陆瑾手腕一通诊治,半响捋须言道:“陆学士身体强壮,区区风寒应该没有大碍,老夫这就开几副药石,保管药到病除。”

    陆瑾拱手谢过,待到太医出门之后,他这才问道:“刘相,昨夜刺客来者甚多,只怕不下两三百人,不知可有查清刺客身份?”

    刘仁轨正在为此事为烦心,坐下言道:“从种种迹象来看,刺客并非是中原人士,应该全为突厥人。”

    陆瑾点头道:“昨夜欲挟持公主殿下的那刺客曾无意言及,他们来自突厥,看来应是无差,前不久裴尚书在西域平定了西突厥叛党,莫非此事与西突厥有关?”

    刘仁轨沉重地摇了摇手,沉吟片刻,觉得并非是什么机密,直言不讳地言道:“若本相没有猜错,这些刺客应该是来自东~突厥,只怕挟持公主殿下,是另有图谋。”

    “东~突厥?”

    “对,自从贞观年间卫国公李绩平定东~突厥后,我朝对东~突厥降部一直采用的羁縻之策,设立单于大都护府统领漠北诸部,期间更用突厥人东征高句丽,西征吐蕃,讨叛奚,伐契丹,役使频繁,东~突厥所部早就对我朝暗怀不满,这十余年来东~突厥降部日益强大,我朝对吐蕃的战事又屡屡失利,其不臣之心更是愈见强烈。”

    瞧见刘仁轨忧愁地皱起了眉头,陆瑾好奇问道:“既然如此,那朝廷为何不采取应对之策,却继续任由东~突厥发展强大呢?”

    刘仁轨苦笑言道:“陆学士有所不知,对于东~突厥降部,我朝主要以羁縻为主,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合起来说的便是笼络控制,简而言之,就是朝廷承认突厥酋人首领,封以王侯,纳入官吏管理,因而东~突厥可汗也是朝廷官员,岂能随意处罚?以前应对东~突厥降部的唯一之策,也只能征召其卒征战削弱降部势力,只是近年来,东~突厥不是很听话,加之大唐的主要对手乃是吐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朝廷对于尚未构成威胁的突厥降部一直不曾在意。”

    陆瑾微微思忖,总觉得朝廷在此事上面处理得有些不妥,然身为朝臣,岂能公开抨击时政,只得怅然叹息道:“国无远虑必有近忧,诚然所谓也!”

    话音刚落,立即有一名带剑军吏疾步匆匆而入,行至刘仁轨身前递来一个装信铜管,言道:“刘相,洛阳来的紧急军情。”

    刘仁轨点头接过,将铜管握在手中剥去上面泥封,抽出其中信纸刚看得一眼,老脸神色陡然为之大变,半响回神望着陆瑾苦笑言道:“看来还真被老夫说中了。”

    陆瑾心知军报必定涉及朝廷机密,正在犹豫是否询问,不意刘仁轨已是将信纸递给了他,叹息言道:“果真是东~突厥反了……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啊!”

    闻言,陆瑾急忙接过信纸细细一读,待到看完上面的文字,不禁也是一声沉重叹息。

    ※※※

    对于大唐来讲,调露元年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多事之秋。

    先是不久前中书令、洮河道大总管李敬玄兵败吐蕃,紧接着十一月东~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二部反叛大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都护府所辖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拥众数十万。

    在叛乱刚发生的第一时间,负责统领东~突厥降部的单于大都护府为之震动了。

    单于大都护本是由八皇子李旭轮遥领兼任,李旭轮尚算年幼,自然不会亲自坐镇漠南,大都护府具体事务均由长史萧嗣业总揽负责。

    闻讯,萧嗣业立即尽起大都护府之兵,率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领兵平叛。

    十一月十八日,萧嗣业初战奏捷斩东~突厥八千人于阴山之南,其后唐军遭遇大雪,兵士寒冻骏马不能前行,只得驻守在阴山之下。

    十二月九日,阿史德温傅瞧见唐军列营不整领军来袭,唐军大乱而败,死者不胜数,萧嗣业狼狈拔营逃走,花大智、景李嘉引步兵且行且战,逃回单于大都护府所驻的云中城。

    同月十五日,东~突厥骑兵侵扰河北道定州,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开门偃旗使出一招空城计,东~突厥疑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