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掌武唐 >

第131章

执掌武唐-第131章

小说: 执掌武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若颜此话过于犀利,直指高宗的不是,李贤虽然没有点头认可,然而在心中却觉得崔若颜说得的确不错。

    父皇实在是太软弱了,倘若真的想要立自己为储君,那就放手权力让自己独当一面,监国履行储君之权,就这么不死不活的拖着耗着,一面让自己稍安勿躁,一面又将权柄交给母后,自然矛盾重重问题多多。

    李贤深知这一切改变起来非常困难,一时半刻也是解决不了问题,好在他今日并非为了此点而来,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正色开头道:“若颜,我有件事情需要你相助,不知你是否愿意?”

    崔若颜深知她与李贤大部分利益都已经捆绑在了一起,可谓一家人不说二家话,点头言道:“殿下但说无妨。”

    李贤猛然攥紧了双手,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决然和肃杀:“我要你替我取来明崇俨的人头,你是否能够办到?”

    崔若颜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半响方才长吁一声,言道:“殿下,刺杀明崇俨于事无补,而且治标不治本,还会加深你与天后之间的矛盾,望你三思而后行。”

    李贤大手一摆,断然开口道:“此事本太子主意已决,不是他死就是我亡,若不除去此獠,实在难消我心头之恨!你,只说行不行!”

    崔若颜暗自一叹,堂堂太子竟与一个宠臣这般斤斤计较,争个你死我活,完全置大计于不顾,实在太过感情用事了。

    然而,她明白李贤主意已定,容不得再行劝说,斟酌一番,慨然点头道:“好,月余之内,殿下你必定能够听到,明崇俨横死街头的消息。”

    李贤心知崔若颜说的出,做得到,不禁振奋点头,思忖半响又有些迟疑,提醒道:“听闻明崇俨擅长那些神仙之术,你可得当心一点,行事务必小心。”

    崔若颜笑道:“殿下放心,区区一个江湖术士,我们七宗堂还不会放在眼里,你只管等待好消息便是。”

    李贤满意地点点头,这才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送走李贤之后,崔若颜返回凉亭久久沉思,半响却是一声沉重叹息。

    走出凉亭,她对着侍立在一旁的艳丽侍女轻声下令道:“去,将海棠给我叫来,我有要事要交给她办理。”

    “诺。”艳丽侍女立即恭敬应命。

    片刻之后,君海棠步履匆匆而入,行至亭前盈盈一礼:“不知娘子传唤海棠,所为何事?”

    崔若颜轻轻叹息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海棠,奴要借你的长剑取人性命,具体情况进来再说吧。”

    君海棠微微颔首,步入了凉亭之内,片刻之后,喁喁低声在亭内缓缓而起,久久没有停息。

    ※※※

    洛阳宫是由皇城和内廷两个部分组成。

    所谓皇城,是指进入宫城正门——则天门后,位于第一条横街上的宫殿群落。

    这里不仅有皇宫正殿乾元殿,更是三省六部九寺十六卫官署所在,可谓大唐中枢地带。

    而内廷之中,也可分为内宫寝殿区和内宫官署所在区域,两者间以九曲池相隔而望,洛阳宫内的翰林院,便是落座在九曲池北畔。

    此刻,翰林院西院的一间书房内,上官婉儿正召集陆瑾、郭元振、解琬三人,研究编撰《孝经》之事。

    那日武后认定上官婉儿担任总撰官后,上官婉儿立即以翰林院之名义,将郭元振和解琬任命为翰林院校书郎,虽无品阶,然而对于高中进士,正处于守选期的郭解两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磨练,况且假如真的将《孝经》编撰妥当,令武后满意,以后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

    至于陆瑾,却是有些麻烦。

    盖因陆瑾乃是内文学馆之人,加之为从九品下的棋博士,本就是有着官身,让他前来担任翰林院没有品级的校书郎,自然不怎么合适。

    上官婉儿思索了一番,在征求陆瑾的同意后,迁陆瑾为翰林院棋待诏,保留官身专注撰书,这样一来,倒也是一举双得。

    翰林院刚从长安城迁来洛阳,所要做的事情的确是太多了,经过十余天的忙碌之后,才将带来书卷归类放置妥当,稍事安定之后,撰书之事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

    说起撰书,不仅是陆瑾、郭元振、解琬,就连上官婉儿都是大姑娘上花轿,破天荒地的头一遭,从何开始,从何着手,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日,上官婉儿将陆瑾等人召来一番计议,首先面对的,便是以何种题材作为《孝经》的内容。

    比起陆瑾和解琬的沉思不语,郭元振当先出言开口道:“侍诏,在下觉得我们编撰的这本《孝经》,侧重点应该还是以古书《孝经》为蓝本,对其修撰编录,取其精华,摈弃糟糠,如此一来,撰书难度要小上许多,花费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正可符合天后之意。”

    (本章完)

第238章 陆瑾的思路() 
郭元振口中的古书《孝经》,乃是儒家经典之一,世间谬传为孔子所作,实乃成书于秦汉之时,就实而论,这本书内容略显单一,且多有缪误,加之成书已久,若能根据此书进行修撰,的确能够省下不少功夫,郭元振的建议可谓不错。

    上官婉儿微微颔首,俏脸沉吟显然正在思忖当中,过得半响,她忽地开口道:“陆待诏,不知你对撰书有何看法?”

    上官婉儿的话音刚落,郭元振视线立即转向了陆瑾,心里面暗自恼怒。

    在他看来,上官婉儿对陆瑾的重视似乎远远高于了他与解琬,几乎每件事都要征求陆瑾的意见,这让自视甚高的郭元振大觉不爽。

    要知道他郭元振可是堂堂正正的状元出身,可谓达到了士子科举的巅峰地步,陆瑾区区棋博士,虽略有文采,然而也不应该这般推崇信任。

    正在郭元振不服气地思忖当儿,陆瑾沉吟了一下,字正腔圆地开口道:“侍诏,诚如郭校书所言,若能以古书《孝经》为蓝本,撰书的确会容易许多,然若如此,在下却觉得我等似乎太过敷衍了事,天后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想必也并不是为了得到一本修改后的《孝经》,而是真真切切的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既是对当前孝道的具体总论,也是对大唐以孝治国具体纲领的阐述,须在朝野乡间起到引领作用,引领何也?自然是让百善孝为先的观念灌输到每一个大唐人,我想,这才是编撰此书的具体意义。”

    一席话落点,不仅是上官婉儿,就连郭元振和解琬都呆住了。

    自从知道武后想要编撰此书,上官婉儿便明白武后是想凭借这本《孝经》教训太子李贤,用以回击李贤在《汉书》注释中的冷嘲热讽,因此而已,上官婉儿的思路基本也是围绕此点,只要编成这本《孝经》,便可达到目的和政治用意。

    然而此际听到陆瑾这般言语,上官婉儿这才发现自己以前似乎想得太过简单了,若能站在弘扬孝道,引领民间孝顺风气的高度上,来编撰这本书籍,其意义自然重要许多,且也能达到天后的用意,可谓一举两得。

    一时之间,上官婉儿思绪纷沓,大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郭元振却是另外一种心思,只觉陆瑾这般大张旗鼓地否定他建议,当真是可恶至极,丝毫没有给他留下半分薄面,如何不令郭元振又是愤怒,又是气恼。

    稍事半响,上官婉儿打定了注意,点头道:“陆待诏说得不错,我等撰书,不能以古书为蓝本,而是须得破旧立新,写出一本对孝道具有总结指导意义的书籍,此事我会专门向天后禀告,还望你们做好前期工作,若天后同意,便立即开始撰书。”

    陆瑾三人立即拱手应命。

    上官婉儿淡淡一笑,言道:“好了,今日议事到此为止,陆待诏,你再留下片刻,我有事情与你商量。”

    “诺。”陆瑾立即拱手应命。

    听罢上官婉儿竟然还要单独留下陆瑾商议事情,郭元振心头恼怒更甚,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地走出了房门,片刻就出了翰林院。

    “哎,元振,你走那么快干嘛?”走在郭元振身后的解琬加快脚步,却依旧有些跟不上他的步伐。

    郭元振霍然止住脚步,转身一脸愤怒地言道:“那陆瑾自以为有几分小聪明,就这般猖狂得意,随意否定我的意见,如此行径,实在卑鄙至极,与此等人物一同撰书,我真感觉如同吞下了一百只苍蝇。”

    “有那么严重么?”解琬眉峰一挑,四下观望瞧见没有旁人之后,这才轻吁出声道,“元振,其实我倒觉得陆瑾此言非常有道理,修撰《孝经》当真不如重新编撰一本《孝经》。”

    郭元振目光一冷,淡淡言道:“陆瑾给你灌了何等迷药?现在就连你也支持他。”

    解琬微笑言道:“当朝薛元超丞相曾言他生平有三件憾事,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七宗五姓女为妻;三是未能修史撰书。如今你我以进士及第之身奉命撰书,薛相憾事占据有二,可谓春风得意风头大盛,当此之时,自然要沉下心来将这本《孝经》撰好,陆瑾此言,也算是一片公心。”

    闻言,郭元振只觉一股邪火直冲脑门,愤愤然地言道:“解兄,你说的这些我知道,但是陆瑾他却将撰书看得太简单了,竟想颠覆古书《孝经》,还说什么要让新书在世间引领作用!呸!古书《孝经》可是堂堂的儒家经典之一,倘若新书不及古书,编撰出来岂不是成为天大的笑话!到时候你我又颜面何在?只会沦为别人的笑柄!”

    解琬摸了摸鼻尖,轻叹道:“此话未尝没有道理,然而大业当前,怎知我等编撰出来的《孝经》不如古书?尝试一番也是好事,元振,你应该有所信心才是。”

    郭元振怒道:“信心我当然会有,然而绝对不是如陆瑾这般狂妄自大,自不量力!”

    解琬轻轻一叹,却不知如何劝说暴怒中的好友,撰书本就是一件十分艰难之事,如今元振和陆瑾大是不对路,想必今后也会大起龌蹉,对于撰书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难上加难了。

    此刻,书房内陆瑾和上官婉儿的谈话却是一片轻松随意。

    “如何,可有查明谢怀玉的下落?”

    上官婉儿将一枚熏香投入了长案上的圆形镂空香炉内,及至芬芳的牡丹香气飘溢四周,不禁大感神清气爽,问话的口气亦是略显慵懒。

    陆瑾轻呷一口茶汁,眉头微皱,似乎不太习惯里面那重重的花椒味,放下茶盏轻叹道:“承蒙待诏大开方便之门,我已经查阅了龙朔三年几乎所有的史料,也没有查到谢怀玉曾在翰林院任职的记载。”

    上官婉儿轻轻颔首,言道:“前不久我也专程拜访了翰林院前任承旨,他肯定回答并不认识谢怀玉,只怕谢怀玉的确从未进入过翰林院。”

    虽然隐隐猜测到如此可能,然而此际听上官婉儿亲口说来,陆瑾依旧忍不住很是失望。

    (本章完)

第239章 乔装来见() 
翰林院本是陆瑾追查阿爷的唯一线索,如今线索已断,找寻阿爷之事自然也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死胡同,可以说,机会已经非常的渺茫。

    况且阿爷已经失踪十六年,当时的人或事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想继续找寻线索,当真如同大海捞针。

    如果找不到阿爷,陆瑾就无法证实自己的血统身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